明清家法族规对女性的限制(2)
(三)明清时期妇女的社会地位
明清时代,妇女的地位是不独立的,三从四德使得她们自出生至死始终处于一种附庸状态。在家从父,出嫁从夫,那个时代的规则便是如此。这些规则在家法族规中有明确的体现,在人身自由方面,“不出中门”,凡事听从安排;在婚姻自由方面,也是父母之命,出嫁从夫,且终生不得改嫁。甚至是犯错后的处罚方面,家法族规为了加强对女性的管制和监督,规定女子犯错不仅自己受责罚,还要牵连到自己的父亲、丈夫或儿子。这就把女子“附庸”的社会地位发挥到了极致,连惩罚的时候都是牵连男子,无形中促进了男权对女子的规制。
(四)明清妇女守寡众多
明清时代妇女改嫁为大逆之道,所以妇女别无选择,只能“守节”,所以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奇特现象:寡妇数量庞大。明代洪武元年,朱元璋发布命令,要求地方官员与巡按御史举荐节妇,进行旌表,对节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给予免除本家差役的褒奖。其他时代,寡妇守寡还有分田、免劳役等优惠。仅仅在清朝,受到家族旌表的贞节烈妇有100万人。那时候女子出嫁早,30以后亡夫或者未满50岁就去世的、患疾病去世的也大有人在,真正的寡妇也许比100万这个数字要多出好多倍。因为女子贞洁是家族的荣耀,所以在舆论的大环境下,丈夫去世意味着女子守寡的可能性很大。太平年代的意外和疾病还是少数,战乱年代的征兵无回却是大批量“丈夫”的消失,大批量寡妇的出现。
二、明清家法族规对女性限制的原因分析
(一)历朝历代家法族规对女性限制的传承
封建社会朝代更迭,但是分封和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策略却未曾改变。一切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为核心,明清时代对妇女的限制也是历朝历代家法族规传承积累的结果。改朝换代的过程,寻常百姓家除了遭受战乱之苦,自己家族本身的家法族规受战争影响不大。一朝天子一朝臣,百姓却是不换的,治家策略也是祖祖辈辈传承,有些名门望族的家法会传承好多代。“足不出户、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造成了绝大多数女子的才能被埋没,男子是社会生活的全部主导,女子在生活来源上依附于男子,君权夫权更是在封建历朝历代都被加强和维护。对女性的限制也是在历代封建社会的家法族规中都有的,明清时代严重的女性限制也是历代传承的结果。
(二)物质生产方式是隐形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成为一只隐形的手,操纵着社会的上层建筑。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促进了家庭的形成和家族的分化,家族法应运而生。当生产力发展到需要合作谋求生存的阶段,家庭、种族和族群就交汇在一起,众多的人需要有共同的规定来建立秩序,否则将有无限的混乱。于是族群中的强壮或年长者制定一些强制性的规定和约束,家族法的雏形由此产生。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物质生产方式也比较低级,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社会。在这方面男子本身就占据绝对优势,男权的扩张成功,物质生产方式起了重要作用。
(三)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统治时期,对封建君主来说是家国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明清时代也不例外。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安定、百姓和谐,把部分管理权下放至家族,家族成为明清时期的底层管理机构,家法族规成为规范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因为皇权统治中的连坐等株连措施,一人犯错往往整个家族受连累,重者“株连九族”,这让人们不得不重视族群的内部教化和管理,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严格的家法族规。封建王朝庞大的后宫体系必须给自己一个名正言顺,为了男权社会后代的繁衍和家族势力的强大,男子“三妻四妾”很正常,女性的地位随之下降。为了减少纠纷,女子出门便不许改嫁成为男权思想的延伸,而封建集权统治各级政府对“忠贞门户”的表彰也促进了对女权的限制。家法族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清末封建家法族规的瓦解
清末随着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资本主义打开了中国大门。战争和革命给腐朽的清政府带来了恐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征战的苦难,同时也传播了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思潮。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曾在书中说道:“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不论男女,平均分配土地。这是对中国几千年封建礼教的公开挑战。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清朝末年的家法族规受到震撼,尤其是对女性的限制受到从未有过的冲击。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是清末的家法变迁就是在这些变革中一次次涤荡革新,由封建走向文明。
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法族规对女性的限制,说到底是封建宗法制度向家族管治的延伸。20世纪初期的清朝末年正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开始土崩瓦解的时期。《白鹿原》这本书对这一时期的世事变迁和宗法制的崩塌做了详实的描述。族长在白鹿原享有极高的威信,管理权限涉及白鹿原的婚姻、财产、祭祀、甚至部分刑罚,成为家法族规的执行者,突出体现了封建社会家法族规的重要地位。族长对出轨改嫁的女子不予证婚、不入祠堂也与封建家法族规对女子忠贞的苛刻要求和婚姻限制相吻合。写有祖辈族谱,触犯家规后不可进入的祠堂,由最初的高高在上,发展到后来经历改革和革命洗礼之后的砸毁崩塌,恰恰象征着宗法制的崩塌,象征着封建宗法族规的瓦解。而在砸碎祠堂的队伍中,因违反家族礼教改嫁未成而对祠堂可望不可即的女子尤其乍眼。这本书对清末家法族规的瓦解过程的描写非常传神。书中乡约作为封建家族法和行政权的结合,赤裸裸体现出了一个现实:家法族规是封建宗法制政治统治的工具之一。无数个家法族规宗庙祠堂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曾经稳固的明清江山。而家法族规对人性的压制和对女性的限制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女子即使是聪明的有才华的,在那个年代也是丝毫无用武之地,相反往往给自己带来宗族的蔑视和灾难。
综上,明清家法族规中对女性的限制比较苛刻,他不仅仅是单纯的压制女性,而是封建宗法制度在我国历史上长期盘踞的结果。之所以长久存在有它的根源,那就是相对落后的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放大了男性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需要,大力宣扬程朱理学使其成为当时的主流社会思潮;而上层建筑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程朱理学的男尊女卑、女性贞操观作为明清时期的主导思想,对封建礼教的贯彻执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对女性的限制是一个时代的结果,众多贞节牌坊的树立在一定角度上反射出明清时代是中国女性曾经的一个黑暗时期。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让我们步入更为文明和平等的时代,但是回首看那些时期,对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也许会有启发。
参考文献:
〔1〕大明会典.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6.
〔2〕吴滔.清代江南社区赈济与地方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2001,(4).
〔3〕刘广安.论明清的家法族规[J].中国法学,1988,(1).
〔4〕常建华.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5〕眭鸿明.清末民初民俗习惯的社会角色及法律地位[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4).
〔6〕张娟娟.家法族规在明清法律体系中的地位[D].西南政法大学,2004.
〔7〕明辉.传统中国侵权行为的法律对待[D].中国政法大学,2007.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