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叙事角度比较南方周末和中国青年报的新闻特稿的故事性(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26 16:59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刘任之
分享到:

 

  为了带动读者的阅读心情,提高阅读快感,布局谋篇时记者故意采取结构的跳跃以求产生悬念,而且还运用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首先抛出了两条平行的事件线一胡氏兄弟潜逃的路线和事件,追捕组的追逃的过程,以保证叙述逻辑明确。但在文字描述时,则故意打乱这样的逻辑线,以旧体章回小说的方法品评制造“想要知道故事接下来会如何发展,且听下回分解的”文笔技巧,充分打破直线式流水账叙事形式,倒叙、插叙的写作方法相互替换,使文章整体精彩绝伦,剧情跌宕起伏,让读者津津乐道、拍手称快。

  (二)生动性细节

  特别报道的批评报道不但布局巧妙,悬念层出不穷,也十分注意形象化的描述,惯于通过对话、描写、设置场景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每一个真实的细节,使平面化的新闻报道变得丰富精彩,显著提升了新闻报道的魅力,促使报道更加贴近真实的生活,符合了读者的阅读需求。

  例如《中国青年报》编辑部在改版词上描述的:我们提倡这样一种表达,探讨思想的本质,追寻历史的真相。人们注重细节,人们也更关注缩影,因为写意的影像常常隐含着时代意义。

  在特别报道的批评报道中诸如此类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在《外逃高官胡星归案记》的报道中,胡星出逃时乘坐的轿车是什么款式的?什么颜色的?车牌号码的价值? 待命在深圳口岸时吃饭的追捕组,吃的是干粮还是大餐?胡星与其弟弟出现在广州酒店时,身着是什么衣服等等?胡星在新加坡被追捕组逮捕时签署自愿回国申明文件时,他有何话想说、手脚是不是在发抖?等等诸如此类的疑问,这些细节贯穿在稿件中,生动、形象,在现实的前提下人物非常生动,使读者有一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一样。

  三、《南方周末》和《中国青年报》的新闻特稿的故事性比较—以汶川地震故事为例

  (一)叙事内容不同

  由于两报报道的是相同的事件,所以本文按照报道内容对两报的报道实施分类统计比较。笔者分别对2008年5月13日到3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和5月15日、22日、29日《南方周末》三期报道展开统计,列出五大类别:对党和政府机构以及领导人的报道;对志愿者、官兵救灾人员的相关报道;对灾情与受灾人群的报道;周刊文章、讨论;诸如其他交通信息、各地捐助等的报道。其中前3项最能突出报纸的价值观。按照笔者的粗略统计,得知《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价值:展示抗震救灾官兵和志愿者的爱国精神和献身精神;体现灾区群众在大灾面前的坚强的精神;党和政府起到的关键功能。《南方周末》的报道则过多体现于关注对受灾人民的情感关怀。

  (二)叙事角度不同

  假设说新闻内容利用“不报道”、“报道”以及“报道部分”来体现倾向性,那么报道视角则是从“怎么报”上来表现倾向性。尽管两报对地震局的直接报道都只有一则,但却可以简单地看出两报的倾向不同。在笔者统计的相关报道中,仅在5月13日《中国青年报》刊发头版新华社通稿《国家地震局:除震中地区外,全国包括四川其他地区近期发生强地震的可能性很小》。这是一则典型的标题新闻,只有150个字,读者很难从该报中获得地震局相关的其他消息。5月15日《南方周末》刊发《记录震后26小时内的国家地震局》,记者采取时间顺序观察记录震后二十多个小时内我国地震局的情况,使读者对新闻事件多了一个了解的途径,对新闻事件的认识更加的广泛。

  《中国青年报》的报道目的倾向于注重为政府服务。《南方周末》则更关注以事件本身为中心,真实、客观的报道新闻。

  四、两大报纸新闻特稿叙事性区别的因素

  (一)媒介性质不同

  《中国青年报》是团中央机关报,作为全国性的日报,是政府和党中央的耳目喉舌,其拥有明显的党性。在党性原则的规范下,它的主要作用是一种舆论的工具,倾听党和政府的声音。所以“宣传”是《中国青年报》的重要职能,在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以一定的比例对党和政府单位或国家领导人的生动报道。

  由省委机关报主办的<南方周末>,是城市类报刊。面对读者,《南方周末》除了担任引导舆论风向标的使命外。还需要接受信息传播市场的激烈竞争,他的主要职能不再是局限于以往媒体的“宣传”,而是逐渐地转变为“传播”,“传播”是《南方周末》的重要责任,以“作为党报的补充”的新形象存在。

  (二)报道理念不同

  《中国青年报》是共青团中央的机关报,人们一直都以促使社会进步、引导青年成长为重任。陈小川任《中国青年报》的总编辑,他曾经说过。前半句解读了<中国青年报>的特点,后半句则明确了《中国青年报》的社会使命:“促进社会和谐、引导青年成长”。带动社会发展是远大的目的,引导青年成长是方法,用模范人物典型引导青年是青年报刊的光荣使命。

  转型后的《南方周末》,其新闻价值确立为“在这里,了解中国”。对<南方周末>来说,新闻除了是认识中国的产品,还是一个了解中国的媒介。<南方周末>既是存在于其中,而且还能够站在其外地观察中国,一方面从国际的角度分析中国。另一方面又以中国的角度看待中国。

  结语

  我国的新闻媒介常常兼顾党政和普通群众的要求。《南方周末》与《中国青年报》一方面相同,另一方面又互补,从媒介生态学而言这正是一种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程世寿,《深度报道与新闻思维》,新华出版社,2011

  [2]张建伟,《深呼吸》(下),《经济日报》,2010

  [3]展江,《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者》,中国海关出版社,2010

  [4]魏永征、王强华,《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5]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2011

  [6]时统宇,《深度报道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201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