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试论悲剧的美感(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26 17:20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余娜
分享到: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不尽追求和自我完善的历史,理想与现实、感情与理智、生存与死亡这三大矛盾是长期困扰人类心灵的悲剧性冲突。因此可以说人类顽强的生命欲求以及由此而升华的旺盛的实践生命力是悲剧性的逻辑前提,而悲剧美感正体现在生命痛苦和实践磨难中所领尝到的人类存在尊严和生命力量的伟大。

  马恩是从社会历史角度来分析悲剧冲突及美感现象的,认为人们在悲剧中看到了人类实践和抗争,正义必然会战胜邪恶,“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只是暂时的,最终是可能实现的。

  三、悲剧美感是如何产生的?

  诚然马恩关于悲剧艺术的论断是进步的,但也没有全面揭示悲剧美感的奥秘,那么悲剧美感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我认为悲剧美感主要来自于欣赏者在悲剧中看到了真实生活的面貌和人类的本质力量,从而能够“视悲为乐”,产生一种被理解后的快感。即使人们在欣赏悲剧时曾一度沉痛,但这只是暂时的,随后就会产生一种被理解的感激和欢喜。可以说悲剧美感基本上是来自痛感的快感。

  具体来说,首先人的主体性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悲剧性的历程,而人们的真实生活便是悲剧与抗争的交织,其次悲剧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寄托了人类对理想化生活的憧憬,人们在欣赏悲剧时便会产生被理解的愉悦感。因此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们在挥洒情泪的同时,也明确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热爱,并从忧患沉痛中产生了对理想的深刻信念。

  四、悲剧美感的构成因素

  叶朗先生在《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悲剧美感主要包含三种因素:一是怜悯,就是看到命运的不公正带给人的痛苦而产生的同情和惋惜;二是恐惧,就是对于操纵人们命运的不可知的力量的恐惧;三是振奋,就是悲剧主人公在命运的巨石压顶时依然保持自身人格尊严和精神自由的英雄气概所引起的震撼和鼓舞,这是灵魂的净化和升华。”③

  由于悲剧艺术表现的特殊性,悲剧美感一般伴随着怜悯、恐惧等情感反应,而这些痛感最终与振奋统一起来,构成悲剧特有的美感。正因为如此,悲剧唤起人的怜悯、恐惧,不是把人引向悲观,而是使人得到振奋、激励,得到精神境界的提高。就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悲剧在征服我们和使我们生畏之后,又会使我们振奋、鼓舞。”④例如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普罗米修斯在同非正义的、暂时强大的敌对势力的冲突中,虽然遭到不幸,但他的美好品质和正义行动却代表了历史的必然要求,显示出了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因此我们虽然为普罗米修斯的遭遇感到痛苦、悲哀,但更多的是受到他那种英雄气概的震撼和鼓舞。

  总之,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悲剧确实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义。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所面临的不可抗拒的灾难和厄运,而且赞扬了人类敢于同灾难、厄运抗争的美好人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体现了人类存在的尊严和生命力量的伟大,从而引发悲剧美感的产生,给人心灵以真善美的启迪教育。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第1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2]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第19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叶朗:《美学原理》,第35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第147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