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词品与人品不对等关系的成因(2)
二
词人的词学修养不同,则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中国文学史上,诗写得好而词写得不好的大有人在,一方面是由于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诗的掌控能力也就越强,写诗的方法已经普及,所以能写出的不错的诗已经不算难事;另外,词作为一种新兴文体,还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当然也没有什么可供学习的方法,虽有填词格式上的硬性规定,但是那毕竟是已经约定俗成的格式,更多的还是要自己去摸索。所以,便形成了一个人的词品与人品不对等的状况。
北宋的吴处厚在其笔记《青箱杂记》中提出:“文章纯古,不害其为邪;文章艳丽,亦不害其为正。然世或见人文章铺陈仁义道德,便谓之正人君子;若言及花草月露,便谓之邪人,兹亦不尽也。”虽然是在说明文品与人品有不对等,但是,前文已经说过,词品与人品的关系是文品与人品关系的余绪,则在这里,亦证明词品与人品有其不对等关系。吴处厚接下去又说:
皮日休曰:“余尝慕宋璟之为相,疑其铁肠与石心,不解吐婉媚辞。及睹其文,而有梅花赋,清便富艳,得南朝徐庾体。”然余观近世所谓正人端士者,亦皆有艳丽之词,如前世宋璟之比,今并录之。乖崖张公咏《席上赠官妓小英歌》曰:“天教抟百花,抟作小英明如花。住近桃花坊北面,门庭掩映如仙家。美人宜称言不得,龙脑熏衣香入骨。维阳软縠如云英,亳郡轻纱似蝉翼。我疑天上婺女星之精,偷入筵中名小英。又疑王母侍儿初失意,谪向人间为饮妓。不然何得肤如红玉初碾成,眼似秋波双脸横。舞态因风欲飞去,歌声遏云长且清。有时歌罢下香砌,几人魂魄遥相惊。人看小英心已足,我见小英心未足。为我高歌送一杯,我今赠汝新翻曲。”韩魏公晚年镇北州,一日病起,作点绛唇小词曰:“病起厌厌,画堂花谢添憔悴。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愁无际。武陵回睇。人远波空翠。”[5]
吴处厚所说三例均属词品与人品不对等的事例,一例是皮日休对宋璟人品与词品不符的言论,另两例则是吴处厚对当时人的评价,张詠是北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宽厚爱民,诗文俱佳,著有文集十卷,上例中所举之词虽有可能是戏作,但从其未有词集传于世这一现象,可以推测,张詠的词学修养定不会太高,而戏作之词恰能印证这一点。
所以,词品与人品的不对等一方面是因为词这一文体的不受重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作家本身的词学修养不是很高,写不出好词当然不能用其来评判作家的人品。
三
词品与人品的不对等可能还与作家的文学喜好有一定关系。词与诗文一样,都需要创作者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但词家中如苏辛等人有如此深厚的才学修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囿于书斋几方天地的苦读之人。正如词学评论家论词中的“富贵气象”有“此词造语虽富丽,然正宋人所谓看人富贵者耳,未必知富贵也”[6]的评价一样,词人中也有居于书斋而能学人写出气象万千的词作的人,虽然我们不能否定这一群人的人品,但是这恰恰阻碍了我们用词品去评价人品这一传统的做法,所以,我们品评词品与人品的关系上时也不能忽略每个人的文学风格喜好以及个人的生活境遇。
四
词品和人品的不对等现象也可能在人的心理上找到一定的原因。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类的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面:自我、本我和超我,人类的自我并非其本身的主宰,还要受本我和超我的冲击和影响。所谓“本我”即原我,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然而人毕竟不同于动物,他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本我”的层面,“本我”也不是人类自身的主宰,还要受到“超我”层面的影响。“超我”是人格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人品有些瑕疵的文人为什么在词中会给我们展现出另外一种人格形象。他们是用词去寻找在现实生活中卑鄙的补偿,在词中美化自己从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作为作家,在词中他们找到了审美状态下的“我”,那是一个提高并升华了的“我”。正如罗杰斯说:“有机体有一种基本趋向和驱力:实现自己,维持自己并提高自己。”[7]马斯洛也说过:“人是一种正在选择着、决定着、追求着的动物。”[8]在这部分文人看来,尽管现实中的“我”是那样的奸诈,那样的利欲熏心,但是在“我”的灵魂深处还存在另外一个“我”,而这另外的一个“我”正是他们在审美状态下体验生成的,这些都是无意识的。
正是这种无意识的选择造就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人品和词品不对等的矛盾现象,用心理学的理论分析这种现象,其实也能让我们看到这种矛盾中也有其合理成分存在。
综上所述,词品与人品的不对等主要原因在于词体影响和词人的词学修养这两方面,一者文人不愿用词来抒发个人情志,二者文人写词,但本身词学修养不足以灵活地运用词来抒发自身情感,所以,我们不能用词品来评价词人的人品,亦不能以人废言。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对文人生活境遇以及文风喜好的考量,还要兼顾文人的心理,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分析词品与人品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杨希闵.词轨[M]:卷二.
[2]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佚名.尚书:尧典[M].慕平,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
[5]吴处厚.青箱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81.
[6]陈霆.渚山堂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2.
[7]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67.
[8]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5.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