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误解了花木兰?
摘 要: 花木兰是流传数百年的巾帼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佳话流传至今。感叹这位传奇女性的同时我们也不禁对她的形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试图从《木兰辞》的文本分析上来解析《木兰辞》,对于花木兰这一“爱国”形象提出否定的观点,并阐述存在的问题,借此来还原英雄的真我。
关键词: 《木兰辞》 花木兰 爱国
一、梳理文本
作为“乐府双臂”之一的《木兰辞》被收录在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人教版初中语文的编排是以单元主题为依据,《木兰辞》所收录的主题是以“爱国”为主题。文章七段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写木兰代父从军的背景。第二部分写木兰代父从军的准备以及在疆场上的奋勇杀敌。第三部分写木兰凯旋后拒绝赏赐以及和家人的团聚。整首辞结构上严谨,句式自由。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享受无穷,花木兰英勇果敢的形象也已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然而,文章本身不是我们研究的内容,今天主要是就花木兰的形象这一问题来简单的谈一下笔者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这首脍炙人口的《木兰辞》众多老师对她的总评价是: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果敢,坚强,孝顺。木兰代父从军可谓孝,战场奋勇杀敌可谓勇,以及女儿身秘密的保守可谓机智和细心。然而,木兰的爱国笔者真是无法探知。仅从以下方面来反驳木兰没有爱国主义的品质。端正我们对花木兰的认识。
二、探知木兰
笔者主要从分析《木兰辞》来对爱国主义这一形象进行否定。众多老师,甚至是较优秀的老师将学习花木兰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教学目标。然而,通篇看来笔者却找不出木兰的哪些做法或是言语证明了花木兰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的巾帼英雄。笔者有以下几点需要探讨:
1.《木兰辞》第一部分写木兰代父从军。从第一段我们可以看出木兰的叹息,这个叹息是为“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十二卷在这里是个概数,意思是说下达的催促木兰父亲的帖子有很多,每一卷都有木兰父亲的名字,这两句话像我们展示军情的紧急,也向我们交代了木兰大夫从军的背景。面对年迈的父亲,木兰诗“惟闻女叹息”,只能听到木兰的叹息。木兰的感叹和忧愁是为年迈的父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为女儿身,但是木兰是成熟懂事,是很孝顺自己的父亲的。对于家里的事她不是作为一个闺房中的女子不闻不问,而是一直关注,忧在心头。此外,她骨子里担心父亲,对于战争潜意识里是深恶痛绝的。笔者认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木兰的孝顺,但是如果仅从她为父从军就说木兰爱国,那么此时的木兰应该是有为国而战的兴奋和激情,为何我们听到的是木兰的叹息?难道她不想家人在一起团聚,不想让年迈的父亲享受天伦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从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凯旋后的木兰不要任何赏赐,只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归家之心,希望和家人的团聚之心由此可见。
2.花木兰战场踊跃杀敌,这一环节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位有胆有识,果断坚强的女子。她在战场上拼命厮杀,一方面是为保存自己的性命,战争是残酷的,不管是正义还是非正义。战场又是血腥的,对于渴望活下去,希望尽早归家的木兰来说,拼尽全力进行杀敌,尽快的结束战争也许是她唯一解脱的办法。与其说是木兰的爱国在驱动,还不如让我们接受是木兰的思乡心切:“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名渐渐。”“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听不到父亲和母亲对自己的呼喊,只能听到黄河的水流声;听不到父亲母亲呼唤孩子归来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骑的嘶叫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子对于父母的深切的思念,借父亲和母亲对自己的想念,来写自己对父亲、母亲的想念。战场是拼杀血腥的,可是木兰身上散发的是女子感情方面的呼喊,她没有过多场景描写战争,而是对战场上的情节进行略写,这也是作者的用意锁在,他所要向读者展示的是木兰的情感,不是战争厮杀的英雄,而是父亲母亲的孩子,是一个女儿的身份,是孝顺的形象。这里何来木兰的爱国情感,通篇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被逼沙场的女子在思念远方的爹娘。在希望快速结束战争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的场景。爱国的那份情感又是有何而来。有人说由此可见,木兰是爱国的。然而,笔者认为这种理由有点牵强附会。
3.最后一部分木兰的凯旋以及和家人的团聚让人不禁发问。如果木兰如老师所说的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那么在天子赏赐木兰尚书郎(注: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掌管国家政事的机关)为何木兰拒绝。论能力,她勇敢、坚强、机智完全可以胜任尚书郎的职务,也可以趁此机会来回报祖国。为祖国的强大施展自己的才华,建功立业。然而,木兰却“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我不需要什么尚书郎的职位,只希望能够骑上快马,快点送我回家。“千里足”可以看出,木兰回家心情的迫切,由为父从军,到战场思念家人,再到胜利凯旋对家人的思念,我们可以看出木兰这一形象的思想主要是围绕家人来展开的。从不要高官厚禄,而只愿意回家这一举动我们可以看出,在花木兰的心里,国家和荣华不及和家人的团聚重要。在这位女子的眼中,心里想的至始至终都是家人。而对于木兰的这一误解,恐怕是没有真的读懂木兰的心思吧。最后木兰和家人团聚的场景可谓是温馨感人。见到木兰归来,父亲、母亲、弟弟、妹妹,他们各自慌忙自己的,而木兰则是快速回到自己的屋里,换起自己的女儿装,这一点让我们感受到,对于木兰来说,只有这样的身份才是令她舒服的,才是自己的正确归位。作为一名女子,作为父母的女儿,弟弟妹妹的姐姐,这才是自己想要的身份,想过的生活。一家人其乐融融才是她想要的。这样的结果对花木兰来说比任何高官厚禄都让自己感到幸福、快乐。作者在此部分运用了大部分的笔墨来描写家人相聚的欢乐,一方面是衬托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也是赞美了花木兰甘为平凡女子,和家人平安健康生活的普通的愿望。
三、对英雄的重新审视——逼上梁山的英雄
人们潜意识里往往都有一种心理,就是将心中的英雄过度的推崇和神话。然而,这种对人物形象的曲解是不对的。我们对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顶礼膜拜的同时也要用理智的思维进行客观的定位和评价。对她某一高尚行为的否定并不是对木兰英雄名义的否定。而是我们换了一种更为客观和公正的角度去评价英雄。这样的评价才能使得我们的英雄形象更丰满,更逼真,才能还原人物本身,才能找到生命中的真。花木兰是位“逼上梁山的英雄”。刘玉玺在文章《无奈抉择中的悲剧意蕴——〈木兰诗〉题旨与木兰形象再探析》中指出“从为了‘代父’而被迫选择从军的忧伤与无奈、到征途中对家乡和亲人特别是父母的深切思念与牵挂,这些情感纠葛始终为悲愁痛苦的主旋律所左右。即便是作品所仅写到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些战场情景,也笼罩着浓烈的险恶或悲壮气氛。因此,从被迫选择女扮男装到整个从军征战的过程,木兰代父从军故事的始终都渗透着不容质疑的悲剧意蕴”[1]如果没有战争和可汗的大点兵,我想木兰不会因为爱国的情由而主动要求为国杀敌。她是因为对父亲的爱和担忧,而不是为了国家的存亡或是统治者的胜利。当然,一些戏剧或是影视为了某些商业目的往往将木兰的形象过度夸大,这点我们是不得不承认的。然而试问,如果没有上述这些情况巾帼英雄花木兰会存在吗?她是被逼上战场,而后又凭借自己的聪明和胆识赢得胜利,最终这位女英雄代父从军的故事就流传下来。花木兰也因此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女英雄。我们为她的“孝”而感动,为她的战功卓绩感叹,也被她的机智勇敢所折服。然而,我们仍要分清,在木兰的思想意识里她其实是想过平凡的生活,她没有男儿保家卫国的宏伟壮志。无论是代父从军的理由,还是疆场上对父亲的思念,以及凯旋后拒绝赏赐想早点回家和家人团聚的急切心理,都表明了木兰的朴实而又渺小的理想。她也是古代中国的一名女性,也有卑微的自我。我们在赞慕英雄的同时,请将她当个平凡的人,还给木兰渺小的权利。过分夸大英雄最后只能让英雄失去自我,违背历史本身。正如尹玉珊在《立足文本重识木兰——〈木兰诗〉教学分析》一文中所说“诗人正是通过替父从军、辞官还乡这两个情节的描写,使木兰既完成了自我价值的追求,又完成了对亲情的付出,从而塑造出一位做事果敢,能胸有成竹应对突发事件。不贪图功名富贵的具有自由思想的女性形象。”[2]
由此,老师在解读《木兰辞》,分析我们心目中的巾帼英雄时要有理有据的还原人物本身。不应为了效果而故意的夸大和缩小,与客观现实相违背,应让学生有理有据的去相信。
参考文献:
[1]刘玉玺.无奈抉择中的悲剧意蕴:《木兰诗》题旨与木兰形象再探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尹玉珊.立足文本重识木兰:《木兰诗》教学分析[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2(6).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