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汉语熟语中蕴涵的茶文化(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4-01 17:21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贾佳荣
分享到:

 

  3.2 茶与道教的融合——天人合一

  道教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强调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通的,可以达到统一。道教与茶文化关系最有说服力的要数陶弘景《杂录》中所说“茗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君服之”的记载。道教有“以茶飨客”的风尚,道家强调“无为”、“避世”思想,将空灵自然观点贯穿于茶文化之中,注重茶的养生之法,使茶艺达到切合自然的境界。同时,道教重感通之情。吸取宇宙天地之精气的茶与天地宇宙之精灵的人有性情相通之处,即茶的清与淡雅之性,与人性中的静、清、虚、淡的品性相似。正是如此,茶的自然本性与人生精神在茶文化中能得到高度的统一。

  3.3 茶与佛教的交融——茶禅一味

  茶与禅渊源深长,可用“茶禅一味”来概括。②这句熟语浓缩着许多至今也难以阐述得尽善尽美的深刻涵意。“茶禅一味”中“一味”指茶与禅二者融为一体,两者不可分离。意指禅味与茶味同是一种兴味,品茶成为参茶的前奏,参茶又成了品茶的目的,二位一体,水乳交融。

  茶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深层的原因当然在于观念的一致性,即茶之性质与禅悟本身融为一体,具体表现在内外两个方面:一、外在方面:因禅宗讲究坐禅和禅定,在佛家看来,茶的自然属性可帮助僧人们提神醒脑,消除疲劳,振作精神,完成坐禅。二、内在方面:二者均重在主体感受,饮茶需心平气静地品味,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静。参禅要澄心静滤的体味,讲究专注精进,直指心性。因而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很适合佛教徒守戒坐禅的需要。所以“茶助禅,禅助茶”。

  4 饮茶透露出的哲学

  中国茶文化自始便与中国人生哲学紧密关联。我们之所以可从茶文化中发掘出对应于人生哲学的有益理念,是因为茶性与人性有一定的对应性,特别是茶性中清醇静雅的一面,可让人不断地体味而受到无穷的启示。这些以茶喻理的茶文化熟语有着重要表义功能。现举例如下:

  1.喻人情

  人走茶不凉

  客来茶相待,情谊融其间

  2.喻事理

  冷茶冷饭吃得,冷言冷语受不得

  当家才知茶米贵,养儿方知报家恩

  3.喻养生之道

  宁吃粗茶饭,不尝无价药

  吃生萝卜喝热茶,医生改行拿钉钯

  5 结语

  以上是对关于茶的熟语的文化内涵的浅析,我们在品茶中更应注重讲究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在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史上,茶为文化这一范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地位也是如磐石一般不可动摇。茶文化与茶文化的熟语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相互促进。中华茶文化为茶文化的熟语的形成创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相反,茶文化的熟语也为中华茶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人,我们要弘扬中华茶文化。

  注 释:

  ①姚锡远.熟语文化论[J].河北大学学报,1994

  ②林志.中国茶道[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龚永新 蔡世文. 三峡茶谚及其特征[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

  [2]李树新.人走茶不凉——柴米油盐酱醋茶文化义探微(七)[J].汉字文化,2007(04)

  [3]蒋栋元.试论茶的文化功能[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05)

  [4]赵丽娟.浅谈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J].商业经济,2010(14)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