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正红旗下》中动态助词“了”计量考察(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4-17 20:00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曹茜
分享到:

 

  (四) “动词+了+补语+宾语”

  补语构成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补语为同一动词或动词前加“一”,二是补语为数量短语。《正》中这种格式中的“了”共见22例,占动态助词“了”全部用例的3.9%。

  1.动词1+了+动词2:用在这种格式中的动词都是单音节动词,未发现双音节动词用例。

  (1)她看了看天空,每颗星都是那么明亮,清凉,轻颤,使她想起孩子们的纯洁、发光的眼睛来。

  (2)二姐拉了拉他的袖子,往外指了指。

  2.动词+了+数量补语+宾语

  (1)可是,他来贺喜到底发生了点作用。

  (2)可是,多老大没有动,而且冷笑了两声。

  (五) “动结式动词/动补短语+了”

  《正》中共见40例,占动态助词“了”全部用例的7.0%。从动态助词“了”后出现的成分的角度来看,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动结式动词/动补短语+了

  (1)二哥的院里有不少棵枣树,树梢上还挂着些熟透了的红枣儿。

  (2)他是熟透了的旗人,既没忘记二百多年来的骑马射箭的锻炼,又吸收了汉族、蒙古族和回族的文化。

  2.动结式动词/动补短语+了+宾语

  (1)即使听明白了二姐的报告,他们也不能一心二用,去考虑爆竹以外的问题。

  (2)于是,她喝完了粳米粥,吃罢烧饼与油条,便计划着先跟老头子闹一场。

  在这类结构中,动态助词“了”不但表示动作的完成,而且表示动作结果的实现。

  3.动结式动词/动补短语+了(+宾语)+动词

  (1)吃过了几天饱饭之后,他一点也不再勤恳,睡觉的时候连灯都懒得吹灭,并且声明:“没有灯亮儿,我睡不着!”

  (2)出嫁了几个月之后,她的眉心出现了两条细而深的皱纹。

  4.动结式动词/动补短语+了+宾语+补语

  (1)吃出点甜头来以后,多老大的野心更大了些。

  (2)多甫把声音放得更低了些。

  此类句法格式并不多见,而且在现代汉语中则已消失不见。

  (六) “动词1+了(+宾语)+动词2”

  这种格式中的“了”《正》中共见19例,占动态助词“了”全部用例的3.6%。“动1+了+动2”格式或表示连续不断的动作,或是描述在前一个动作下形成的结果、状态,这一用法是一直延续下来的。

  (1)虽然大姐没有来,小六儿没吃上饭,和姑母既没给我“添盆”,反倒赢了好几吊钱,都是美中不足,可是整个的看来,我的洗三典礼还算过得去,既没有人挑眼,也没有喝醉了吵架的——十分感谢二哥和他的“水酒”!

  (2)旗下分给的住房,也早被他的先人先典后卖,换了烧鸭子吃。

  (七) “动词+了”

  这种句法格式不能独立成句,需要后接小句,用来表示一个动作实现或完成后出现了另个一动作或状态。这种格式中的“了”《正》中共见6例,占动态助词“了”全部用例的1.1%。

  (1)先打了再说嘛,有什么拿不准的?

  (2)我就不服这笔账,不认这笔账!败了,败了再打!

  (八)“动词+了+的”

  这种句法结构在句中充当定语成分,《正》中仅有3例,占动态助词“了”全部用例的0.7%。

  (1)牛牧师一忙就忘了抚摸迷失了的羊羔,而想打它两棍子。

  (2)所谓真正的关东糖者就是块儿小而比石头还硬,放在口中若不把门牙崩碎,就把它粘掉的那一种,不是摊子上卖的那种又泡又松,见热气就容易化了的低级货。

  (3)太阳所在的地方,黄中透出红来,像凝固了的血块。

  二、 “了” 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一种变化已经或假设完成,可接补语,指明程度的用法

  这样的情况,《正》中共见13例,仅占动态助词“了”全部用例的2.4%。

  1.形容词+了+补语

  (1)他不知道他父亲比祖父更阔了一些,还是差了一些。

  (2)二哥的脸上红了些,他有时候很调皮,可是不爱扯谎。

  (3)多老大把眼闭得更严了些,心里空空的,可挺虔诚。

  2.形容词+了

  (1)太阳这么高了,大姑奶奶怎么还不露面?

  (2)他难道看不出来,旗人的威风已不像从前那么大了吗?

  三、小结:动态助词“了”的时体特点和语法意义

  通过本文的计量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了”对时体并无特殊的要求,它既可以用在过去时中表示已发生的动作的完结,也可以表示经常发生的动作的完成,还可以表示将来或假设的动作的完成。“了”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与实现,而这也是现代汉语中动态助词“了”最为常见的用法;还可以表示动作的持续,相当于表持续的助词“着”的用法。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3] 董志翘,蔡镜浩.中古虚词语法例释[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4] 张谊生.助词与相关格式[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5]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