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对“不学礼,无以立”的探究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4-25 17:02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张继蕊
分享到:

 

  摘 要:“礼”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孔子在“礼”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过起着重要作用。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不学礼,无以立”。本文以最能代表孔子思想的《论语》为蓝本来探讨“不学礼,无以立”,第一部分解读“礼”之内涵,第二部分探究“不学礼,无以立”的原因,第三部分略谈“礼”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礼;内涵;原因;教育

  华夏民族自古便被尊称为“礼仪之邦”,可见“礼”是华夏文明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而孔子在礼文化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最能代表孔子思想的作品《论语》中,“礼”字在正文中一共出现75次,仅次于“仁”。在《季氏》篇中,孔子教导其子伯鱼说:“不学礼,无以立”。杨伯峻将其释为“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1]。,说明孔子对“礼”的重视,将“礼”看作是立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既然“礼”是如此的重要,这个“礼”指的是什么?

  一、“礼”之内涵

  很多大家对于“礼”之内涵问题都作了研究,探讨结果大都指向“周礼”。“无论哪派研究者恐怕很难否热孔子竭力维护、保卫‘周礼’这一事实。《论语》中讲‘礼’甚多,显明表示孔子对当时‘礼’的破坏毁弃痛心疾首,要求人们从各方面恢复或遵循‘周礼’。”[2]孔子生长于邹鲁,而西周之物在于邹鲁保存的周文化影响最为完整,《左传》说:“周礼尽在鲁”。孔子自小便学习“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面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现状,“信而好古”的孔子向他最熟悉最崇拜的周公学习治国救世之法。“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学而》)。在孔子看来,“‘礼’因失去了内在的情感个精神而流于形式,从而导致了违‘礼’僭‘礼’的现象即‘礼坏乐崩’的出现”[3]。天下无道、上下秩序混乱的原因在于“周礼”被破坏,所以他提出的救世之法便是恢复“周礼”。

  但孔子并不是泥古不化,而是在继承“周礼”的精神基础上又增添了许多的新内容。其一,礼是以“仁”为底蕴的“礼”,是实现“仁”的方法与途径。孔子引“仁”入“礼”,认为“礼”是通往“仁”的必由之路,并对“礼”寄予厚望“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礼’因‘仁’而具有了内在的道德依据和生命力,免于僵化空洞和弄虚作假;‘仁’因为‘礼’更具有是践行性,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空间。”[4]这样一来就使得“礼”的外在规范作用得以加强了,成为了古人追求和实现自我约束的手段与途径。其二,“礼”不只是注重形式,而且要以情为底蕴。孔子是“周礼”精神的捍卫者,他反对那种丢弃了“礼”的精神而徒有形式的“礼”。“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的这些议论,都是更注重情感与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其三是“礼”可以权变的“礼”。孔子并不是死守“周礼”,而是在贯彻“礼”的过程中进行一些枝叶的变通。“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礼帽用麻料织,这是“周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丝料做,这样比较省俭,无损于“礼”的实质,孔子表示可随从众俗。但是,在拜君之礼上,孔子寸步不让。依周制之礼,拜见君王,应在堂下跪拜,而人们改在堂上跪拜,这一改变有损君主的威严,是逾越君臣体统的无礼行为,所以孔子断然不从,“虽违众”而“从下”,在“礼”的实质性问题上他是寸步不让的。

  二、“不学礼,无以立”的原因

  首先,“礼”是实现“和”与“中庸”的重要手段。

  孔子视中庸为至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学而》)。“和”是儒家学说的最高价值追求,是孔子礼文化的精髓。“先秦儒家认为,‘礼’的作用就是然人们做事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即‘过’和‘不及’都是不合‘礼’的,当然也是不合理的;同时‘和谐’实现的前提是大小、先后、贵贱、尊卑各得其宜、各得其位,即等级有序,只有这样才能在人际对立中找到‘和谐’的平衡点”。[6]孔子理想政治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下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有序社会。“礼”的作用就是要协调人与人之间特别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社会政治生活能够和谐有序地正常进行。学礼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践礼来实现人际和睦与社会和谐。

  其次,“礼”是人人遵守的社会规则,只有遵守“礼”才有可能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有序的状态。“它(‘礼’)可以区别上下贵贱,匡正名分,使不同等级的人有与自己地位相当的言论行动”。[7]即每一个人都要用“礼”来确定好自己充当的社会角色及履行应尽的义务。按照当时的社会地位来划分,孔子所说的“礼”又可分为君王之礼、诸侯卿大夫之礼、君子之礼。因为君王和诸侯卿大夫都属于统治阶级,所以在这里我们重点讲解君王和君子“不学礼,无以立”的原因。

  其一,君王不学礼,不以礼来要求自己,不以礼使下,不以礼治治国,则君不能使民,国将不国。在孔子看来当一个人被赋予了“君”这个称谓之时,他的行为和思想都应该按照君的行为准则来做,只有当他完全符合为君之礼时,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君,才能治理好国家。“君的本质是理想的君必备的,即所谓的‘君道’。君,若按照君道而行,他才于实、于名,都是真正的君。这就是名实相符。不然的话,他就不是君,即使他可以要人们称他为君。”[8]另外,“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关键是在位的统治者首先要正己。只有统治者自己要遵守礼法,不干违背礼的事情,才会在百姓中树立起威信,从而受到百姓自觉的拥戴。

  其二,君子不学礼,则无以为君子,失去安身立命、参政救治的资格。孔子开创的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是其的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孔子认为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首先要“学礼”“知礼”,在此基础上培养“忠信恭谦让”等品德,才能成为治理国家、救生民于水火中的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只有在先修养好自身的德性、端正自己的思想的人,才有资格参与到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去。“孔子要求他的弟子都要做君子不做小人。只有自身成贤成圣,在道德水平上高人一等,这才有资格对执政者进行规范和引导,才能实现他们的仁德。

  三、“礼”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知识分子,是孔子口中的“君子”,在古代属于士阶层,而在当代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以及走向的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大学生教育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学生缺乏创新,为什么成千上万的毕业生对于公务员、在编等旱涝保收的“铁饭碗”趋之若鹜……如果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更多的重视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开设礼育方面的课程,逐步地加强大学生对其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的要求,培养其参与社会、胸怀天下的参与意识,相信大学教育将会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3年3月,p249

  [2]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3年7月,p1

  [3] 张自慧,《礼文化与致和之道》,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p89

  [4] 张自慧,《礼文化与致和之道》,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p6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