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目的论指导文学翻译批评的可行性
摘 要: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入手,根据威密尔对于功能目的论不适用于文学翻译这一观点的反驳,对比分析功能目的论和文学翻译批评理论轨迹的契合之处,发现不论是在功能目的论中还是文学翻译批评中,文化因素,语境、读者等因素至关重要。其次,通过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实践层面进行论证,最终得出功能目的论适用于指导文学翻译批评这一结论。
关键词:文学翻译;文学翻译批评;目的论;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224-02
一、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功能目的论极大地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将翻译从局限于语言层面的窘境中摆脱出来,同时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但是有关功能目的论究竟能否用于指导文学翻译,仍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些学者认为目的论只对非文学文本有效,对文学文本没有指导作用。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功能目的论理论对于文学翻译其实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和指导作用的。在文学翻译中,许钧教授认为:“一个成功的翻译,不再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封闭性转换,而应考虑到文化因素、读者审美习惯等诸多因素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力。”也就是说文化因素以及读者因素均应被纳入文学翻译的范畴。这与功能目的论强调语境以及受众等因素决定翻译目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毕竟,根据功能目的论,在翻译行为过程中,译者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必须要与翻译目的相适应,不同的翻译目的意味着最终生成的译本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文学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是契合功能目的论的理论主张的。
而文学翻译的良性发展与文学翻译批评又密切相关。尤其在翻译事业蒸蒸日上的情况下,为了促使文学翻译质量进一步提高,使文学翻译活动走向成熟和完善,人们更倾向于借助翻译批评。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国传统的文学翻译批评虽然已经摆脱了“挑错式”和“感想式”的不良倾向,但“仍将自身囿于文本之中,仍旨在对译者的技能和素质提出要求”。不过,自90年代以来,尤其在进入21世纪之后,国内对于文学翻译批评的研究已然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于文学翻译批评的研究也逐渐由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转向了译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更有学者提出,应将文学翻译批评视为多维动态化的认识活动,应与其他学科理论相结合,从而进一步发展文学翻译批评。因此,借助功能目的论的指导,同时将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译者和译文作为文学翻译批评的衡量标准,重点关注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对于文学翻译批评来说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对比分析文学翻译批评与功能目的论在理论轨迹上的相似之处,论证功能目的论对于文学翻译批评的适用性。
二、功能目的论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主要由威密尔和曼塔利进一步发展,反映了一种由语言学方法以及比较正式的翻译理论向以功能为导向的翻译观念的范式转换,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种面向目的语言文化的翻译研究倾向。而且这些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文本中心论的翻译观点,使得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本以及目的语读者,关注译本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功能主义理论摆脱了先前公认的以对等为基础的语言学理论,拓宽了翻译研究领域,并且赋予了翻译更多的含义。
目的论是功能主义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理论,“skopos”是意为“目的”的希腊词,在20世纪70年代由威密尔作为翻译目的的专门术语被运用于翻译理论当中。它衍生于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代码转换过程,更是一种由目的决定的特定的人类行为。正如威密尔所说,翻译就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很显然,为了强调目的,目的论对翻译采取了一种预期态度,恰好与强调来源于源文的方法理论中采取的回顾态度相反。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第一条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这里所谓的目的一般都是指交际目的。这样一来,便将焦点从原文转移到了翻译目的上来,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同时对文学翻译乃至文学翻译批评进一步研究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助益。
三、功能目的论指导文学翻译批评的可行性
(一)理论分析
功能目的论究竟能否用于指导文学翻译,历来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功能目的论创始人威密尔将反对派意见大致划分为两类,第一类: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有目的,特别是文学文本,根本不存在目的性,所以批评者认为功能目的论只能用于非文学文本;第二类:并不是所有的翻译都被赋予了一定目的,这一论点同样是针对文学。对此,威密尔进行了反驳:首先,目的性已经包含在行为这一概念之中,不存在没有目的的行为。其实,行为本身并没有目的,行为的目的来源于行为参与人或观察者对其的解释。文学翻译作为一种行为,就必定具有一定的目的;其次,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总是会不自觉或自觉地以某个特定的译文接受者群体为对象,使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具有某种特定的功能,这其实就是译文目的一种变相的体现。这样一来,就完全排除了认为文学翻译没有目的的说法。文学翻译作为一项有目的的翻译行为,其特定目的就必然会在翻译过程中影响和制约着译者的翻译。那么,在对文学翻译作品进行批评时,也就必然要考虑到翻译目的这一因素的存在。可见,功能目的论对于文学翻译批评来说,是十分具有指导意义的。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文学载体可以说是社会文化的浓缩,与文化因素紧密相关。与此相关的文学翻译实际上是一个以文化为背景的语言转换行为。这与曼塔利将翻译行为定义为“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而设计的复杂行为”的观点不谋而合。根据功能目的论,翻译作为一种交际互动的行为,其行为特征与翻译过程中的参与者——发起人、委托人、原文作者、译者及译文读者紧密相关。而在文学翻译中,原作、原作者、译作、译者以及读者这些因素都被涉及到,并且这些因素之间同时还互相关联互相影响。所以在进行文学翻译批评时,也应将上诉因素纳入考量范围,对译本质量进行全面、总体的衡量。正如方梦之所说:“文学翻译批评不仅要致力于阐述原语和译语在语义、表达方式层面上的静态对等,文化、思想、意蕴、风格上的动态对等,而且要揭示在翻译过程中作为原语的读者/译者对原著/作者是如何创造性地接受性传达给译语的读者/接受者的。”可见,批评者在面对同一原文本的不同译本时,应该详细了解不同译本各自涉及的文化背景、译者、译文读者等因素,加以综合对比分析,追寻不同译本背后的目的,从而判定译本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符合特定文化语境条件之下的目的语读者期待视野,而不是单单肯定其中一个自认为好的译本,对于其他译本则一棒子打死,弃而不顾。
由此可见,功能目的论与文学翻译批评实际上在理论轨迹上有着契合之处,所以将功能目的论用于指导文学翻译批评是十分可行的。
(二)实践论证
光从理论层面来论证可行性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我国就有学者从功能目的论角度对具体的翻译文本进行比较,如比较分析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飘》的两个译本、《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两个中译本等,这些论文探讨了不同的翻译目的对选择何种翻译策略的影响。译者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相对应地采取归化、异化等翻译方法以及其他符合翻译目的翻译策略,译文是否满足特定翻译目的应该作为评判文体翻译好坏的标准,并且允许和鼓励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允许不同风格类型译本的存在。还有些学者结合功能主义目的论,直接对国内的文学翻译作品进行批评,例如对晚清小说翻译的批评、对《红楼梦》中咏蟹诗的两种译文的比较分析、对《苔丝》两个中译本的批评等,种种的研究实践都证明了功能目的论用于指导文学翻译批评的可行性。
我们也曾从实践方面尝试将功能目的论用于文学翻译批评,分别从语境、参与人以及译本充分性三个方面对《格列佛游记》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不同的语境以及参与人决定了译本的翻译目的不同,进而决定最终生成的译本也不尽相同。正如方梦之在她的著作《译学辞典》中所说:“阐释名著有多种可能,不同的译品各有千秋。文学翻译批评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肯定其中的一种,恰恰相反,它应该为各种可能性鸣锣开道。”因此,评判一个译本的好坏,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还要从语境、参与人等方面对译本的质量进行评判,看其是否满足特定的翻译目的。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功能目的论为文学翻译批评打开了思路,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将其用于指导文学翻译批评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将功能目的论用于指导文学翻译批评,不仅不违背之前所倡导的文本中心论抑或读者中心论,并且很好地将两者融合在了一起,互相弥补了双方的不足;同时也将原文作者、译者、文化语境等因素纳入考量范围,使得文学翻译批评更加全面且完善。再者,文学翻译批评寻求功能目的论的指导这一做法,也符合将来的理论发展趋势。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