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中的人生
【摘 要】龙应台在《目送》中描述了一个充满淡淡感伤和美好追忆的家的形象,而家里面的亲情主要有三种,一中是作为子女的感情,一种是作为父母的感情,还有一种是作为兄弟姊妹的感情。这些感情往往由点滴的感动和无奈目送的人生场景所组合而成。最后作者由家与亲情联系到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生的感悟。
【关键词】目送;亲情;家;人生
曾因为龙应台的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以为她是像鲁迅先生那样的金刚怒目之士。读了《目送》之后才发现她不仅有着“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犀利,也有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柔情。在斗士的身份背后,她也是一位体贴的孝女,一位慈爱的母亲,一个温柔的姊妹。
一、家——淡淡的感伤和美好的追忆
“家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并不好回答。有人认为家是具象化的房子,有人认为它是抽象化的感情。龙应台女士在《寒色》一文中用特定的三种情境来阐释了“家”这一千古命题。她认为作为子女,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作为爱人,两个人在一起的地方,就是家;有了二女,儿女在的地方就是家。在用细腻温情的笔触描绘了这三种家的具体情景之后,龙应台发出了“家会怎样”一唱三叹的追问。父母终将离你远去,爱人也有可能会分离,而孩子们终会长大寻觅自己的天空。
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里面充满了欢笑和温暖,孩子长大后陆续离开了家,家由此变得冷清。子女在经历了人世沧桑后渐渐开始意识到父母老了,又常常回家来伴着父母,家里又开始充满温情。最后,父母终将离去再也不回来,家便陷入一片死寂。家就好像是一个不受岁月影响的局外人,站立在岁月长河的岸边,静静地看着一次次上演的悲欢离合,看着万千次的轮回在他永驻的时间结点上缓缓演绎。
二、亲情——感动的点滴和无奈的目送
如果说家是一种外在形式,那么包含在这层外壳下的实流就是亲情。亲情是这世界上最普遍存在的感情,却也是最难以去表达的感情。
在目送当中,龙应台写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以及兄弟的携手共行。她为情造文,没有运用太多的技巧,而是用感情压倒技巧,用细节打动读者,从而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这种共鸣又往往不是单一的,因为龙应台所描绘的细节,所勾勒的亲情是人类所共有的情感的一种体现,因此这种共鸣往往也是共通的。
龙应台笔下的亲情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她作为一个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以及对孩子日渐长大,变得成熟独立的复杂心理;一种是她作为一个女儿,来描写所承受的父母之爱、自己对父母的愧疚之情以及反哺之情;还有一种是她作为姊妹,与兄弟之间岁月静好、安然长大的共老之情。
(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为母亲的感情
在与孩子的相处当中,龙应台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她给予孩子的爱不仅仅是一个母亲的爱,也是一个师长、一个智者在人生道路上面的指导。在《年轻过》一文中,面对十八岁的儿子对父亲的指责,龙应台告诉他出于爱的急切是可以被原谅的。在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可能会接受不了家人过分的关心,但是要清楚只是因为爱你才会如此,所以要学会包容家人,理解家人,尊重家人。
作为一个母亲,在《目送》中龙应台主要描写的不仅仅是母亲的爱和孩子的爱,还有就是一个母亲在看着孩子不断长大,渐渐成熟独立的过程中的复杂的心理。在《目送》一文中,三次描绘了目送孩子离去的场景。一次在华安上学的第一天;一次是华安十六岁那年,在机场送别;还有一次是在儿子与自己同在一所大学期间。母亲一如既往的执着地注视着儿子的背影,但是那个渐渐长大的儿子已不再回头寻找母亲,他选择的是毅然离开,甚至是刻意的躲避。龙应台用如此细致微妙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用了大半生才看透的一个道理: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作为女儿的感情
作为一个女儿,在《目送》当中龙应台不仅仅写了自己所感受到的父母的深沉的爱,也写了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之情以及反思之后努力的反哺之情。
《目送》一文的后半部分描写目送父亲的一次次衰老,目送他的逝去。第一次是父亲用廉价小货车送“我”去大学报到,为了不给“我”丢脸,匆匆离去,“我”目送了一个骄傲的男人、一个伟岸的父亲的离开的背影。第二次是在父亲住院以后,“我”目送护士推着他轮椅的背影渐行渐远。最后一次是在父亲去世之后,“我”目送,深深、深深地凝望父亲被送入棺木。除了《目送》篇之外,龙应台用整本书的第三部分“满山遍野茶树开花”作为深刻、忧伤、美丽的生死笔记来描绘父亲从衰老到去世的一整个过程。在整个过程当中,作为一个从没有经历过至亲离世的悲痛的人,龙应台第一次感受到了撕心裂肺的痛,感受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自责之情与愧疚之感。
在父亲离开之后,龙应台目送曾经坚强的母亲也渐渐远去,变成一个安静的懂得听话的孩子。正是由于经历了父亲去世的经历,龙应台在人生之路上又一次的成长了。她开始不仅仅关怀母亲身体上的伤痛,也开始关怀母亲心理上的伤痛。龙应台开始害怕这个社会对于老人的忽视,害怕世界对于母亲而言是不是决绝的众叛亲离。这种对母亲内心需求的关怀是在经历了对父亲去世的深深自责后愧疚中渐渐学会的。
除了对母亲内心精神世界的关怀,龙应台还努力的在实现一份反哺之情。在《雨儿》当中,她写到自己每天给母亲打一通电话,无论在世界上的哪个角落。一遍遍的重复着“我是你的女儿。”只为了母亲的一个微笑。为了实现母亲想回故里的心愿,龙应台和兄弟们陪着母亲不辞五百里来寻梦里的故乡。
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是一个人一生中必要经历的两个环节,在这一人生的循环当中,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爱,同时伴随着的可能是我们无形之中对父母的伤害。渐渐长大,我们为人父母,我们开始给予孩子无私的爱,也被迫接受着子女渐行渐远的悲哀。所谓亲情,所谓父母子女,就是这一点点感动所积累的幸福却又无奈面临一次次目送的悲凉。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