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景物描写与主观情态性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5-09 20:07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景蓉
分享到:

 

  摘 要:“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文学作品中“情”与“景”的交融——在景物描写中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情态性,景物描写是表达作者情感与态度的手段;同时,主观情态性作为语篇产生与理解的起点,统领全篇主题意义的展开,制约着景物描写的策略,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实现语篇内容与意义的整合。

  关键词:语篇 景物描写 主观情态性 整合性

  一、情态性

  情态性(модальность)作为功能语义范畴,是实现语篇整合性的重要手段。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对情态性做过哲学逻辑学上的阐释,成为后来众多学科领域研究情态性的基础。俄罗斯语言学家В.В.Виноградов对情态性做了广义的释义,即情态性是多种要素的综合,包括通过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状态、感觉、态度、意志、评价等,是基于现实的思想、情感的表述(Виноградов 1975)。在情态性的意义分类上,Т.В.Матвеева认为,情态性有主客观之分,情态性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因语体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显现(Матвеева 1990)。文学语体以主观情态性为主,俄罗斯语言学家Гальперин甚至认为,文学语体中只有主观情态性。

  二、语篇的主观情态性

  Гальперин首先把情态性概念从句法层面拓展到整个语篇范围内,为情态性的研究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语篇的主观情态性是作者表现在语篇中的情感、态度和评价,有不同于句子情态性的独有的表达手段。从功能上来说,主观情态性是语篇产生和理解的出发点,是实现语篇形式和意义的整合、完成语篇交际的重要手段。语篇情态性是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概念,多以隐含的方式体现,附着在词汇、句法、结构布局等各语言单位所承载的意义当中,通过各语言单位的组合与聚合,比如词语的附加意义、修辞手段(隐喻、借代等)的修辞色彩、细节描写(人物、自然景物、场景)等多种方式,共同形成表情达意的综合体系,需要在整个语篇范围内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

  三、“情”与“景”的交融

  《草原》是契诃夫1888年的作品。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的俄国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旧的宗法制度奄奄一息的挣扎让俄罗斯民众更觉窒息和压迫,新的社会解放运动正在向无产阶级革命阶段发展。新生事物让俄罗斯人民对未来充满期待,但其未知性又让人彷徨、担忧,甚至恐惧。主观情态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态度、评价,具有个性化特征,同时也与作者生活的时代密切相关。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契诃夫创作了著名的中篇《草原》,一改往日幽默讽刺的基调,以大量的抒情写景表现对生活、命运、未来的深刻思考。整个小说的基调是严肃的、深沉的,笼罩在“不安、彷徨、担忧、恐惧、悲伤、凄凉、孤独”等主观情态之中。小说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冲突,只是讲述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一个九岁小男孩叶戈鲁什卡跟随他的舅舅去上学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把对生活的思考、对未来的迷茫情绪通过一个刚刚离开妈妈还不太懂事的小孩子的感受表现出来。

  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是复杂多样的,但总体上说,是通过对人物、景物、事件等客观世界的描写来表现作者对人物、景物、事物的态度、评价、情感等主观情态性。本文从《草原》中的景物描写入手分析景物描写对主观情态的表现功能及二者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主观情态性作为实现语篇形式与意义统一的手段,统领全篇景物描写中词汇、句法等形式表达手段及修辞手段的选择;同时,在作者主观情态性的支配下,看似客观的景物描写都被赋予了相应的情感基调,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段的运用增强了语篇的表现力色彩,并以此感染读者,达到读者与作者的共鸣。

  四、“景”与“情”的互动

  不安的情绪从清早开始。九岁的小男孩叶戈鲁什卡要被舅舅送去上学,离开妈妈的孩子自然非常伤心、害怕、无助,草原的风景也随着小男孩的心境变得不那么美丽,先映入眼帘的景物是:监狱、墓园、造砖厂浓重的黑烟、天空一片黑暗。他对自己将要去做的事一无所知,这时的草原“无论如何也看不清从哪儿开的头,到哪儿为止”,就连天空中的老鹰也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忽然在空中停住,仿佛在思索生活的乏味似的,然后拍起翅膀,箭似的飞过草原。”山上的一棵白杨树这时候也显得尤其孤单,小男孩不禁在想“这是谁种的?它为什么生在那儿?”可是没有人告诉他答案,只有“上帝才知道”。草原、老鹰、风车、白杨树似乎在倾诉着小男孩的情感:迷惑、彷徨、孤独、不安、未知、宿命。作者的主观情态在小说一开始便借助草原中的景物得以张显,并贯穿小说始终。草原、老鹰、风车、白杨树这些自然界的生物成了作者主观情态性的代言人。

  旧制度的反动压制之下人们的生活死气沉沉,失去了活力,“沉闷”也是作品想要表现的主观情态之一。小说通过草原上雷雨来临之前天气的沉闷来表达。作者按时间的推移,分别描写了清晨、午后、黄昏前的闷热天气带给小男孩的不同感受。清晨的草原:“露水蒸发了,空气停滞了,被欺骗的草原现出七月里那种无精打采的样子,青草耷拉下来,生命停止了。……天空……现在都显得无边无际,愁闷得麻木了。”午后的草原:“一片沉静……远处不知什么地方,有一只凤头麦鸡在悲鸣……不过这一切并没有打破寂静,也没有心动停滞的空气,反倒使大自然昏昏睡去了。”黄昏前的草原:“由于火热和沉静,空气比先前更加停滞了。驯顺的大自然在沉静中麻木了……没有风,没有欢畅新鲜的声音,没有云。”一系列带有消极意义动词的使用更突显了作者的主观情态:这种沉闷让人难以忍受,必定要打破这种沉闷,让生命重新获得新生。同时作者随着时间的递进描述这种沉闷情绪,读者不禁会推测,也许将会发生什么事情来打破这种沉闷,小说的情节也由此向前推进。

  每一种新生事物的诞生总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伴随着反复与曲折、艰辛与困境。人们对未来充满期待,但并没有太多信心,就像在高空中“一闪一闪发亮”的小鸨,飘忽不定,忽明忽暗。因此作者并没有接下来就描写“雷雨”的到来,而是让“雷雨”在草原上露了个头又平息下来了:“草原、群山、空气却已经受不了压迫,失去耐性,筋疲力尽,打算挣脱身上的枷锁了……好像再稍稍加一把劲,再挣扎一下,草原就会占上风了。可是那肉眼看不见的压迫力量渐渐镇住风和空气,压下灰尘,随后像是没出什么事似的,沉寂又回来了。云藏起来,被太阳晒焦的群山皱起眉头,空气驯顺地静下来,只有那些受了惊扰的凤头麦鸡不知在什么地方悲鸣,抱怨命运……”新生的力量“月亮、太阳”的出现,驱散了笼罩草原的阴暗,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月亮升上来了,夜变得苍白、无力。暗影好像散了。空气透明,新鲜,温暖。”“太阳已经升起来……太阳极力要把亮光洒向世界,用力朝四面八方射出光芒,使得地平线上洋溢着一片金光。”

  真正的“雷雨、狂风”终于到来了,给沉寂的草原带来了活力,似乎象征着新的革命力量给人们压抑的生活带来的改变,但同时带给人们的,还有“恐惧”:“在远方和右边地平线中间,现出一道闪电,明晃晃的,照亮了一部分草原,照亮了无云的天空和黑暗相连的地方。”“忽然间起了一阵狂风,来势那么猛……这时候旋风盘旋着,从地面上的尘土里卷走枯草和羽毛……风滚草多半在黑色的雨云旁边飞翔,它们一定害怕得很!”“忽然,正好在头顶上方,发出一下可怕的、震耳欲聋的霹雳声,天空碎裂了。”

  在作者的描写下,大自然中的景物似乎被赋予了表达情感的生命,情景交融,以景抒情,作者对未来的期待、不安、迷惑、恐惧等主观情态得到了最有力的表现。

  “以景抒情”是《草原》这部小说中最显著的特征,作者的主观情态寓于草原大自然的景物描写的变换之中,拟人、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赋予草原以生命,从青草、露水到飞鹰、小鸨,从天空、星星到狂风、雷雨,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在展示着生活带给人们的感受与思考。主观情态性作为小说的开端,主导着景物细节的描写、情节的发展以及整个小说的基调色彩,反过来,各种景物细节的描写、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在为展现主观情态服务。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实现小说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与完整,推动情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Виноградов В. В. О категории модальности и модальных словах в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языке //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по русской грамматике: избранные труды.[M]. 1975. С. 53-87.

  [2] Гальперин И.Р. Текст как объект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ог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M]. Наука, 1981.

  [3] Матвеева Т. В.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ые стили в аспекте текстовых категорий: Синхрон.-сопостав. очерк[M]. Изд-во Урал. ун-та, Свердловск, 1990.

  [4] 史铁强,安利.论语篇的主观情态性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34—38.

  [5] 王凤英.情态与篇章语体[J].中国俄语教学,2009(2):

  59—64.

  [6] 信德麟等.俄语语法(第2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7] 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