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中国汉唐与明(中后期)清(前期)对外关系之比较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5-10 21:19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杨静
分享到:

 

  【摘 要】本文阐述了中国汉唐与明(中后期)清(前期)两个时期截然不同的对外政策和外交关系,从其原因和表现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并从中对中国现今的外交关系得出了一些启迪。

  【关键词】汉唐;明清;对外关系

  纵观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大致经历了两汉开拓,隋唐发展,宋元兴盛,明朝郑和下西洋达到顶峰,然后急转直下,走向衰落的过程,这一过程明显呈现出两个迥然不同的阶段:以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为分水岭,此前历代封建政府均推行对外自主开放政策,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活跃;而此后的明清政府则逐渐走向闭关自守,自我封闭,中国失去了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领导地位。

  一、汉唐与明清时期外交关系的差异

  1.就外交政策而言:汉唐政府奉行对外自主开放政策,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和友谊,以全面开放,兼收并蓄的形式吸纳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促使中华文明绚丽多彩。明清政府由于海外殖民势力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适应不断强化的专制统治的需要,则一步步走向了闭关锁国,基本上关闭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国门。

  2.就外交方式而言:汉唐时期,中外友好交流内容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方式多样,既有政府间的互遣使节,贡赐贸易,文化交流,也存在民间的贸易往来,移民迁徙。明清时期的外交主要是以西方殖民势力东侵,中国人民开始反殖民、反侵略的形式出现的,因基督教势力的东扩,外国传教士的东来,导致近代西方科技的东传,也仅仅只是昙花一现。

  3.就文明流向而言:汉唐时期,大量的中学西传或东传,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明清时期则反其道而行之,开始了早期西学东渐的过程,欧洲近代科学文化传入我国,给古老的中华文明增添了新鲜血液,如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就带来了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科技文化著作,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4.就国际地位而言:汉唐时期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居于主导地位,领导着世界文明的发展潮流,先后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和独特的中华文化圈,受到世界人民的景仰和羡慕。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开始步入老年,失去了昔日的光华和荣耀,逐渐落伍于世界发展潮流,国际外交舞台上中国之声最终消失。

  二、造成汉唐与明清对外关系差异悬殊的原因

  第一、汉唐时期,中国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是世界大国之一,特别是唐朝时的中国疆域辽阔,政局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综合国力鼎盛,各国纷纷与唐政府交好,东有朝鲜、日本,南有印度,西有波斯、大食、东罗马,唐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成为当时闻名遐迩的国际大都会。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由盛而衰,封建制度日趋腐朽,而此时的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勃然兴起,资本主义的开放性和扩张性决定了西方列强进行疯狂海外殖民扩张的本性,这样必然导致我国边患频繁,外国侵略势力不断骚扰我国边境,如明朝时倭患严重;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明清之际,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清朝时,沙俄侵略军强占我国东北地区等,致使明清封建统治者采取关闭边境,锁国自守的消极防御政策。

  第二、汉唐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领先于世,并且广泛传播,成为中国积极推进外交活动的有力武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数学、医学、天文学和造纸术、印刷术、建筑艺术等传统科技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是中外交往的纽带和重要内容,如造纸术在4世纪东传朝鲜、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传到欧非,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唐朝时新罗、日本等国派遣大批使节和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华文化,唐朝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对他们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都保留着唐文化的遗风。

  明清时期,由于八股取士,束缚了士人的思想,大兴文字狱,强化文化专制,迫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埋首于顾纸堆中,导致中国古代科技止步不前,从此进入总结阶段,只是编撰出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再也没有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性的科技发明。然而此时的西欧却在文艺复兴过程中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近代自然科学,并且蓬勃发展,到17-20世纪初欧洲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出现了进行变量计算的高等数学,建立了牛顿力学体系和相对论力学体系,诞生了生物进化学说等等,并且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转化为巨大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前进。

  第三、汉唐时期,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繁荣,封建政府财力雄厚,如汉武帝时,仓廪丰盈,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露天地上。杜甫的《忆昔》诗形容唐朝盛世状况:“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些为封建政府积极主动开展外交活动,进行得不偿失的贡赐贸易提供了物质后盾。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经济虽然继续发展,甚至一度出现康乾盛世,但这一时期东西方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西欧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猛发展,而中国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整个行业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且封建自然经济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经济结构形态的落后性决定了封建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必然性。

  第四、明清时期,封建自然经济越来越束缚人们的思想,加上闭关锁国政策的限制,不仅封建统治者陶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而且整个社会缺乏一种探索世界,敢于冒险的思想动力和经济驱动力。

  三、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的转变的启示

  中国封建政府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的转变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开放的经验和闭关的教训给我们当今的改革开放以深刻的启迪。

  其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广泛吸纳、消化世界先进的文明成果,与国际经济文化发展潮流接轨,才能使中华民族和着人类前进的节拍,适应世界经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反之,故步自封,闭门造车必将导致国家和民族的衰落。

  其二,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条件。纵观中国古代外交史,可以看出在我国封建社会上升、发展时期,国家越强盛,对外越开放,社会就越发展。而在我国封建社会衰败的明清时期,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差距拉大,古老的亚洲逐渐落后于西欧,西方殖民势力向东进行海外扩张,促使腐败的明清政府关闭了国门,失去了迎接世界工业革命挑战的机遇,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其三,和平友好是中国古代外交的主流,我们必须继承并发扬光大这一优良传统。中华民族是崇尚和平、注重友好的文明之邦,在对外交往中,始终坚持着不恃强凌弱,平等往来,共同发展的外交原则,与欧亚非各国进行广泛的交流,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