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5-26 13:48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李辰
分享到:

 

  【摘 要】中国传统的婚姻习俗无比的繁琐,但是不难看出在这些繁琐的礼仪中蕴含着对婚姻的希翼和憧憬,文中主要陈述了从订婚、迎亲、正婚的全部繁琐步骤,以此来表现中国人重礼仪,重彩头的特点。

  【关键词】传统婚姻习俗;六礼;迎亲;正婚

  一提起传统的情恋婚姻我们一定会想到这些关键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生辰八字”“门当户对”等等。婚姻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旧时婚姻的讲究和习俗无比的繁琐,下面我就列举一二。

  古代的婚俗一般讲究“六礼”,所谓的“六礼”,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彩是择配、提亲的意思也就是俗话说的“说媒”。问名,即所谓的讨八字,讨回姑娘的出生年月日,要请阴阳先生推算,只有男女八字相合,才可以定亲。古代的问名习俗,还含有问清姑娘是谁生的,即问清是亲生的还是收养的,是正室所生还是继室所生。封建时代为求得婚姻的门当户对,问清嫡庶关系是至关重要的。纳吉,一般来说,男女双方的八字相合就认为婚姻可以成立,男方将这一事实告诉女家,谓之纳吉。纳征,既现在所说的送彩礼送嫁妆,“征”的意思是成功,送彩礼之后婚姻就算成立了。请期,指择定娶亲的日子,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通知女方家,就是俗话所说的“送日子”,娶亲的日子要征得女方的同意,所以叫请期。亲迎,指娶亲,男家派人或者亲自迎娶新娘。

  在这里我想区别一下“彩礼”和“嫁妆”送彩礼,古称“下聘”“下聘礼”是男方所送之物,从习俗的角度讲,彩礼自古就含有不许悔婚之意,若女方悔婚则彩礼尽数归还,可若男方悔婚则彩礼一般不退。唐律规定:聘财无多少只限,即受一天以上,并不得悔。自古以来我国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的时候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西周时确立并为历朝所沿袭的“六礼”婚姻制度是彩礼习俗的来源,其中的“纳征”就是送聘礼,彩礼表示的是女子的身价,有些地方则直称彩礼为“身份价”。而嫁妆则是女生的陪嫁,旧事女儿出嫁首先准备的就是嫁妆,其种类可分为铺陈、摆设、日用等物品,因世俗视嫁妆多寡而论新娘身份的高低,故而常常大事铺张,陪嫁物多为铜镜、各种饰物、金银珠宝、衣服、家具等,多者可达十余抬,为显嫁妆丰厚,大件由2~4人共抬,小件也由2人共抬,由于物多人众,队伍浩浩荡荡,甚为壮观。由于陪嫁丰盛,民间素有“生子满堂红,生女一场空”之说。

  六礼之中的“亲迎”即迎亲,它是婚嫁习俗的中心环节,其礼仪也十分繁杂。在汉族地区,吉日确定后,男女双方都要为婚嫁做准备,称为“备嫁”,旧时临迎娶前一天,新郎都要换上新衣服鼓乐相随的在村中挨户行礼,俗称“行家礼”,意为恳请亲邻在婚娶之日多多帮忙,而婚礼的前一天,女方家里的亲朋好友也都来为新娘“暖嫁”,这天晚上,新娘要向父母行“辞娘礼”,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到了娶亲之日,一般情况是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新娘,早饭吃过喜面后,迎亲的花轿就要启程了,新郎换上礼帽,带上大红花,一切就绪之后,迎亲的队伍就夹带着鼓乐队浩浩荡荡的去迎娶新娘了。山东地区迎娶的轿子有两种,一种是新郎乘坐的,叫“官轿”,一种是新娘乘坐的,叫“花轿”,迎亲是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如若新郎骑马,新娘绣花的大红轿随行于后,新郎就好比状元及第一样威风,难怪说结婚就是“小登科”了。花轿抵达女家门前时,女家一定大门紧闭,这叫“拦门”,男方在外面叩门催请新娘上轿,这时便要有一番礼节性的对答,女家院内必有人隔门要红包,拦门到了一段时间,男方才能进门,进门后,男方要送上礼品。娶亲的归途,必须走另一条路,表示“不走回头路”,路上如果碰到庙、井、坟、大石、大树等,都要张毡子把轿子遮起来为了辟邪。

  在这里我还想提一下姑娘出嫁时候“开脸”习俗的由来,开脸是姑娘在出嫁前打扮的第二步,第一步“上头”是改变新娘作为姑娘时候的发式,而上头过后的第二道工序就是开脸了,开脸俗称“绞面”“开面”等就是对新娘的面部做修饰,包括用细线绞去脸上的汗毛,把眉毛修整的弯弯细细形如柳叶,梳理鬓角,涂抹胭脂等,女人一生只开一次脸,往后倘若有离婚改嫁等变故就不再开脸了,有的地方开脸之前主家要煮“开脸饺”分赠亲友表示吉祥,也有开脸时要唱开脸歌的,预祝新娘能生育。相传,当年隋炀帝三下江南,专门让人拦截民间娶亲的喜车,看谁家的新娘漂亮就强行夺走,吓得老百姓都不敢再行迎亲之礼,正巧有个聪明人要娶媳妇,新郎让媒婆先用细线把新娘脸上的汗毛绞净,再把眉毛修的弯弯的,再均匀涂上胭脂,接着让新娘做在朱红描金的台阁上,请一班闹灶火的吹吹打打,左右护卫。官兵迎头拦住盘问,新郎不慌不忙的说:“我们在出庙会,没看见抬着城隍娘娘吗?”官兵仔细端详,这娘娘脸盘光洁的连根汗毛都看不见,果然不同凡人,于是就拱手放行。这之后大家就都跟着学样,便形成了出嫁开脸的习俗。

  而古代的正婚之礼程序也很复杂,正婚之礼有拜堂、沃盥、共牢、合卺、撤馔、脱服、设衽、脱缨、馂休等程序。拜堂,又称拜天地,不但要拜天地还要拜祖先和夫妻对拜,拜天地是让神灵认可两性结合;拜祖先是活的祖先神的保佑认可;夫妻对拜时指婚姻将二人结合在一起,交拜以示郑重,拜毕,新朗和新娘由红绿牵巾相连,新娘执红端,新郎执绿端,对面而行,一路铺麻袋相递前行,意为“传代”。沃盥,即沐浴,含有除污秽和厄运,一切重新开始之意。共牢,指夫妻同吃一头牲畜,表示合二为一,相亲相爱。合卺,又称“合瓢”,指夫妻同用一个瓢喝酒洗口,宋代以后演化为交杯,有同心同德,同甘共苦之意,一般是将两杯酒用红绳相连,各饮半杯,交换后同时饮尽。撤馔,指将新人吃剩的饭撤下。脱服,指新人各脱去婚服,交给侍从。设衽,指侍从为新人铺床,床上撒些花生枣子等,取“生子”之意。脱缨,早期指新娘让新郎亲自为她摘下头上许婚之缨,后来发展为挑红盖头。馂余,指侍从收拾打扫剩饭剩菜,以便新人休息。

  至此为止,中国传统婚嫁的程序便告一段落了,由此不难看出其繁琐程度,但是中国人重婚姻,重礼仪,也重好彩头也从这繁琐的程序中体现出来,而且并不难看出这些礼仪虽然已经被后人精简,但在现代婚礼中仍然能看见他们遗留下来的痕迹,婚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所以中国人便借这些仪式和彩头保佑自己的婚姻美满安定,这一点倒是从未改变。 [科]

  【参考文献】

  [1]洪亮.搜翻民俗.

  [2]郭兴文.中国风俗文化集萃.

  [3]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