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之我见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5-30 15:31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高文娟
分享到:

 

  【摘要】农村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不断发展的产物;是贯穿现代和古代的“精神家园”;是实现现代和古代有效结合的纽带。农村的传统文化不仅归于农村所有,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和新型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我国的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却面临着逐渐减少、传统文化遭到破坏的困境。本文正式基于这样的现状,研究了我们眼中的农村传统文化,其中以绍兴的传统文化为典型代表;分析了农村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原因;最后就如何保护农村传统文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为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研究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2-0017-02

  由于西方思想、现代经济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强大的冲击,甚至部分农村传统文化已经面临着消失或者即将消失的情况。农村传统文化的消失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损失,我们不仅失去的是一种文化形态,而且失去的是传统文化中人类智慧的结晶,这种损失是无法挽回的。所以,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传统文化的概述

  (一)具有地区性

  农村的传统文化是人们在多年的生活经历上逐渐沉淀下来的,这也是农村的居民在平常的生活中必须掌握和学习的,久而久之,农村的传统文化就变成了人们的一种行为准则。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农村传统文化在他们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但是不断的传承不断发生变化。对于不同地方的传统文化,表现的形式也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具有自身代表性的文化。

  (二)具有个性化

  农村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桥梁,实现了同一地区的居民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在风俗、传统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同一性。地区文化作为区域社会统一性的依据,也是区域社会个性的依据。假如,传统文化无法传承,全国均为共同的文化所覆盖,则在社会个性丧失的同时,不仅农村居民间的联系削弱,甚至连乡土意识也会丧失。

  (三)绍兴传统文化的特点

  绍兴的传统文化是经过多年的文化沉淀形成的,绍兴的建筑绝大部分都是采用的台门式,这主要是源于行业和门第之间的贫富差异造成的,并由此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台门院落。“绍兴城里10万人,台门足有三千零”的说法就是源于此。在绍兴的传统建筑中,主要是就地取材,以石头、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物,建筑的色彩以黑、白居多,从而造就了清新淡雅,犹如大家闺秀一般的韵味。

  二、农村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原因

  对于传统文化消失的直接原因,我们都会归结于文革的大洗劫。后二十几年过去,我们又做了些什么。本人认为,如果我们一个很好的传统文化保护的环境,传统的文化也好,现在形成的文化精品也好,他们都会很快地消失。因此,农村传统文化消失的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村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村落大规模消失

  伴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和新型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农村村落已经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困境,一些农村特有的传统文化正在不断被侵蚀。从总的来说,农村村落逐渐消失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下的行政村的撤销和合并、部分地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城市的扩张等等。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村居委员会的数目从2005年至2013年这8年的时间里呈现出急剧减少的趋势,按照平均计算的话,我国每年消失的村民居委会超过了7000个。这直接反映出在这片曾将农业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广阔土地上,几乎每天有将近20个行政村正在消失。失去了传统的村庄和传统村庄的文化就相当于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记忆。

  (二)在传统文化保护过程中重形式和载体

  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面临着农村传统文化继承者逐渐减少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过程中重形式和载体,轻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剧,对于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就落在了当代年轻人的肩膀上,但是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缺乏现代气息、枯燥单调的农村传统文化不能点燃他们的激情。经过调查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发现,传统的文化的保护是通过上一代向下一代的传承的模式。在平常的生活中,主要是通过衣、食、住、行等等的生活行为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但是为了生活,很多农村的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就失去了维系的桥梁。这就导致一些原本存在的农村传统文化的消失或者是遭受到现代产业的强烈冲击。

  (三)一些农村传统建筑遭到破坏

  农村传统文化遭到破坏的现象在农村城镇的开发以及乡村旅游开发中表现比较突出,很多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古镇、名村、名城等在实现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味的追求开发的经济价值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在旧城的改造中实行大拆大建,导致一些具有传统文化价值的街道和建筑物遭到破坏,特别是一些“农家乐”的大规模兴起,缺乏秩序和规范,导致传统文化的内涵丧失。

  三、如何加强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

  (一)加强对村落建筑的保护

  1.沿用农村传统文化理念。农村其实就是环境古朴、民风淳厚、怡然恬静的代名词,如果把城市比作“大家闺秀”,农村就是地道的一个“小家碧玉”。由于农村进行了新农村建设这个重大进程,农村许多地方古朴民居已全部变成统一划齐的西式小洋楼,蜿蜒的乡村小道也已改成笔直的水泥大路。农村镇化进程是推进了,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已被现代化所替代。因此在现代农村建筑物中,应该学习和借鉴农村的传统文化,汲取一些现代的精华。在对一些建筑物进行详细的调查以后,建立村寨建筑方面的数据、资料库,主要是针对建筑的外形、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物的风格以及建筑材料等等,然后进行改造和建筑,改造的基础应该建立在建筑外观以及环境的整治方面,杜绝大拆大建的现象产生。

  2.对现存的农村建筑的保护。我们要为尚存的部分进行保护。比如,保存下来的一些明清建筑,拆迁部门尽量不去拆迁,并准许予以整修,列入县级以上文物保护。散落的石碑、石摩尽量能够收集,并予以具有利用性的保存。针对建筑物存在的年限以及传统文化价值给予适当的修葺,但是修葺应该适当,不能掩盖了建筑物本身具有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针对不同的建筑物、保护重点以及建筑物的质量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并制定出相应的维护措施。

  (二)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

  对农村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考虑将这种特殊的文化传承下去。因为不同的地区,传统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应该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和保护措施。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就应该加强对人才的培训以及培养阵地的建设,加强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访问、调查、挖掘出农村的艺人,保障这部分艺人生活,确保农村文化艺术“香火”不灭;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培养农村文化的接班人,建立农村文化培训的基地,并定期的开展农村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班,将文本教学和口头传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出不同层次的农村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和研究者。加强各种阵地的建设,建文化站、文化交流中心、老年活动中心作为农村传统文化的载体,并开展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展示活动,给农村传统文化方面的人才提供展示的舞台。将培训的重点放在农村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精华上面,组织专业人员对农村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

  (三)进一步深入挖掘、精心整理传统文化

  要实现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还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精心的整理。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开展各种深层次的宣传交流活动,对各个地方的农村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同时也让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原生态的内容得到了传承,文化的精髓得到保护。二是有意识地组织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从而发现新的地区的传统文化价值。例如,可以组织当地的村民参加一些“地区寻宝”的研究会等,参加这些活动不止有农村居民,还应该召集当地的行政部门、学校等组织的参与,还有一些研究传统文化方面的爱好者、专家等,从而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精心的整理。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是维系我国民族情感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建设先进的文化资源和深化文化的基础,更是我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应该寻找出目前我们农村传统文化消失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保护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传承,争取发动各个层面的因素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参考文献:

  [1]王淼.把根留住: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列思考[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景新.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及村落文化保护[J].中国乡村发现,2007,(05).

  [3]李家寿.重视和加强新农村传统文化的生态保护与发展[J].生态经济,2007,(12).

  [4]翟建宏.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对传统文化的生态保护和发展[J].调研世界,2009,(07).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