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逍遥游》“逍遥”之境解读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5-30 15:5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马雯雯
分享到:

 

  【摘要】《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最重要最难理解的一篇,在整个庄子思想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向,首先是表现在《逍遥游》,《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书的总论。”是故我们可以得知《逍遥游》对于理解庄子思想的重要地位。陈鼓应评价道:“《逍遥游》可以说是一篇价值转换或价值重估之作。”[1]国内学者对《逍遥游》的研究大致分为“自由”说和“无为”说,本文旨在研究“逍遥”之境界说,并得出超越之境。

  【关键词】逍遥;至人;神人;圣人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2-0012-01

  一、“逍遥游”释义

  马叙伦诗云:“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人曾解笑前贤。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2]庄子“逍遥”一词始见于《诗经》,《桧风·羔裘》:“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小雅·白驹》:“絷之维之,以永今朝。所谓伊人,于焉逍遥。”《郑风·清人》:“清人在消,驷介。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其意是“随意、自由的到处走逛”。《古代汉语字典》中对于“逍”和“遥”是这样解释的:‘逍’和‘遥’字从‘走’,所以组成‘逍遥’一词就是指人们不受拘束、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状态。“游”字在《庄子》全书中共出现了100多次。“游”指的是人的精神状况,而不是身体状态。所以庄子所谓的“游”指的是精神心灵在无穷无尽的精神世界中肆意的漫游。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逍遥游”说的就是一种超越现实忘我的“精神解放”和“精神自由”状态,是一种天人合一、独立自由的精神境界。

  二、“逍遥游”之境

  庄子在《逍遥游》篇中明白表示自己崇尚“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的逍遥境界,该人生境界是包含“至人”之境、“神人”之境、“圣人”之境三个层面。

  (一)“至人”之境

  “至人无己”即是庄子在《齐物论》中“今者无丧我”的状态。由于人们不能达到“无己”的状态,大部分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成了追逐功名利禄的小我,所以才是不自由的。庄子认为普通人是达不到“无丧我”的境界的,只有“至人”才可以达到臻于天地精神往来的“逍遥”境界。庄子对“至人”精神境界的描述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超脱与神异。[3]超脱就是排除生死、祸福和人间事务的干扰而“游无穷”。“至人”通过“乘云气”、“乘彼白云”、“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的方式进入无穷之境的方式。圣人之所以能够“无待”而“顺物”,关键在于“无己”。相反,圣人由于“无己”,所以“与物无对”,而对立的消失必然导致圣人与他者的“玄同”、与“群异”的“冥”合,乃至“顺万物之性”而得“无待逍遥”。“玄同彼我”就是要取消了外物与自我的区别界限,达到“忘我”与“无我”的境界。郭象曾解释“无己”为顺物,顺物而至矣。意思就是说,顺应外物的规律,顺其自然,也就自然的消除了自我与外物的关系,达到了“一”的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说“至人无己”就是首先达到“无己”的要求,即自我与外物不分彼此、相互交融的条件,才能达到“至人”之不受生理限制、无我的境界。“至人”之境是人生的第一层境界,也是最高境界。

  (二)“神人”之境

  “神人无功”是“逍遥”的“神人”之境。“无功”是达到“神人”之境的必要条件。庄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的,我们人类不要违背其发展,去干预万物的生长发展,顺其自然,不求名、不居功,因此也就无需立“功”。这种思想与老子的“无为”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庄子给我们描述了一个肌肤像是冰雪一样,餐风饮露、乘云御龙的“神人”形象。神人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所以更是不会去追逐社会功名利禄的。“神人无功”也进一步的表明了庄子超脱的人生态度。对于“神人无功”这一层面的境界,郭象也作出了解释:“夫物未尝有谢生于自然者,而必欣赖于针石,故理至则迹灭矣。今顺而不助,与至理为一,故无功。”意思就是说,万物没有想着是自然生长,但是却依赖着针石,所以理的痕迹就消失了。现在顺其自然而不助,和理合而为一,所以称为“无功”。人一旦有“功”就会使自己“失于本性,违真背道”。保持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也就是保持人的天生本性,庄子非常反对有人提倡的仁义道德叫人去追寻功名、建功立业,甚至他都认为这是一种对自身、对外物的伤害,是故“神人无功”就是超脱出世间功名的利诱,做到“无为”之状,便可达到庄子所说的“神人”的“逍遥”之境,这便是对人生境界要求的第二层境界。

  (三)“圣人”之境

  庄子说:“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这是圣人的一种静观心态。他们依靠着日月,挟持着宇宙,把它们吻合为一体;摆脱琐事纷扰,把贵贱视为同一。众人忙忙碌碌,圣人无知昏愚,糅合万年的变化,把它团弄成一个没有差别的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涵,融为一体。“圣人”就是从“道”的视角看待天地万物的,无分彼此,不别东西,把万物都看作一体,万年的变化都成了一个没有差别的。“圣人无名”意思就是说圣人是不追求功名的,超越功名利禄的。庄子认为“圣人”不会因为名声而失去自我,受名声的束缚。如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逍遥游》的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4]“逍遥”学说作为庄子思想的旨归具有极为重要的审美价值。庄子《逍遥游》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超越自我与社会的境界,但是“至人”“神人”“圣人”是三种不同层次的境界。“至人”就是修养最高的人忘掉自我,能达到任天顺物、忘其自我的境界;“神人”修养较高的人不追求一己的功名的境界;“圣人”指有学问道德的人不追求一己的名声的境界。

  三、结束语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逍遥游》的三种境界。只有摆脱了现实社会的功名利禄的约束,才能达到“无己”境界、“无功”境界和“无名”境界,也就是说做到了上述境界,也就达到了“无所待”的超越自由、无穷、无限的逍遥境界,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人生哲学的价值核心是“道”,其人生理想的生命旨归是“逍遥游”,二者互为表里且始终贯穿于《庄子》全书,并成为庄子思想情愫和美感韵味,从而悟化到庄子始终以“道”作为生命的自由皈依和审美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30.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