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云南“60、70后”散文作家九十年代叙事散文作品
【摘要】《滇池》杂志是云南省文联主办的云南本土文学名刊。叙事散文是散文的重要部分,叙事散文创作大都为社会叙事和个人叙事,作者通过对事件或人物的书写,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处于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散文繁荣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云南“60、70后”散文作家叙事散文又有何特点呢?
【关键词】云南“60、70后”散文作家;九十年代;叙事性散文;《滇池》
中图分类号:I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2-0001-01
上世纪九十年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繁荣,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文人、有识之士从农村走向城市,对于印象中渐行渐远的家乡与现实中五彩斑斓的城市,云南“60、70”后散文作家的乡土情结、文化魅力在叙事散文中又是怎样体现的呢?对于生活的艰难困苦,他们又是如何体现自己的意志及信念的呢?
一、乡土情结:追寻心灵家园的栖息地
故乡、故土向来是文人创作的主题,叙事散文中的乡土散文中以故乡、故土的人或事为主题,作者以这一类事物为线索,只为在物欲横流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以期在心灵家园里找到那个真正的自我。其浓厚的乡土情结主要表现了作者的乡土情怀,包含作者对故乡的事物的怀念,对乡村生活的感悟。“人生命中的自然性质被掩盖和取消,人和人之间多的是分离和相互取代,这导致了我们深刻的孤独和残缺不全。”这一类作品如:包正礼的《村戏》、林超然的《听书》等便是通过故乡活动的书写,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生活,故乡淳朴的乡亲们的怀念。感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匆忙而过,却不知内心的那一片宁静之地、纯净之地位于何方?作者亦是匆忙而过的人群中的一员,透过对故乡民风、民俗的描写,只为从故乡中找到内心的栖息之地,在现实世界中保持那份安宁。
二、乡愁里的漂泊者:故乡的距离
身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云南“60、70后”散文作家,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在城市里艰难地谋生,他们的物质依靠着城市,而他们的内心却依赖着故乡,面对着可望而不可即发的家乡,漂泊在浓重的乡愁之中的他们,不得不在叙事散文中抒发对遥不可及的故乡的思念之情,想到苦难,或许会有些后怕,感觉故乡千里之遥,想到故乡,心中依旧是激动,感觉故乡咫尺之遥。比如:陈川的《遥望小石坎》等作品便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作者始终不忘故乡的记忆、苦痛,诚如林贤治所说的:“作为农人的后裔,在作者的血脉里,依然流淌着父兄的滞重的血液;他们的心,依然为日日剧变着的家园而悸动。他们如实地写下目睹耳闻的故园的一切,自始至终,不曾以聪明人的方式利用农民的痛苦。”距离随着内心的变化而改变,成长于农村故土的文人们,漂泊在乡愁之中的流浪者们,心中又何曾忘记过故乡?
三、少数民族文化魅力:精神传递与生态意识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境内共有25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有其独特的文化习俗。云南“60、70后”散文作家叙事散文立足于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中,以地域特色文化民俗为题材,以其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抒写文化作为民族精神传递的媒介的重要性,表现了云南少数民族永葆青春与活力的精神。这一类作品譬如:王妍丁的《火之魂》等。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中,不同的事物或图腾象征着不同的含义,而其正是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的符号,也是少数民族青春和活力的象征。以独特的生活禁忌为题材,以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为线索,展示了作者的生命意识,表明了作者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的期盼,比如:哥布的《蛇祭》等,这一类作品书写了作者的生态意识,与现实生活中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流露出文人们对于社会、生态的关注。
四、生活的强者:战胜自我的拼搏精神
巴尔扎克曾说:“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人生,难免有波折,有快乐,拼搏的人生永远是最美丽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云南“60、70后”散文作家叙事散文作品也不乏对人生不放弃、不服输的拼搏精神的关注,陈清贫的《新兵连》便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者通过对自己刚入部队新兵连时打靶由不会到打靶夺冠的过程叙述,书写了作者对人生之中的困难永不屈服的拼搏精神,不断战胜和挑战自我的精神,生命、人生因挑战,因拼搏而更精彩!
五、无奈的现实:屈服与奋斗
叙事散文集中了事件情节,通过对事件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本质及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张振金先生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中说:“真正意义上的散文,必然是标志着对于人性解放及其终极命运的热忱探索与追求。”九十年代,云南“60、70后”叙事散文通过对生活中的事件及人物集中描述,抒发了无奈的现实面前,社会中的小人物屈服但仍然奋斗的精神,如:杨佳富的《今夜有雨》把我的战友边防支队的警官比作盈江边的孤鸟,边防民警的辛酸生活,孤鸟何以为家?这正是边防民警没有房子的心酸,热闹不属于他们,属于他们的只是心酸与泪水,身为民警的他反被查夜民警误解,但面对无奈的现实,他们屈服了,但他们依旧为那个梦奋斗着,只为拥有自己的住处。
叙事类散文,其叙事无论是以乡土为线索还是以人物为线索,其目的都是借此事件或人物抒发作者的感情。“情感是一切艺术的原因和动力,抒情是散文的本质和天性。”叙事散文的叙事的材料、语言、作者的情感之间形成严密的结构,共同抒发着作者的乡愁、追求心灵家园、生态意识、个人品质以及现实生活的无奈的感情,把作者的个性和这一群体的共性融为一体,抒情于无形之中,表意于字里行间之间,融叙事和抒情于一体。
参考文献:
[1]费振钟.这一握生命如花[J].北京文学.2006,(06).
[2]林贤治.《<我是农民的儿子>序》.《我是农民的儿子》[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3.
[3]张振金.中国当代散文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