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中原儒商文化的价值内涵及特性分析(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6-02 09:5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李发亮
分享到:

 

  荀子也说道:“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则百事不废”(《荀子·国富》)。荀子认为,在古代竞争激烈的政治和经济斗争中,儒商也要保持良好的君子风范和儒雅气度,要善于运用“以和济争”的经营策略,达到“生善财”的目的。子贡是典型的儒性文化商人,做人经商,基本都以仁字当先,以和为贵,倡导和气生善财。他常常提醒自己,从商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贫而乐,富而好礼”,要“富而有仁”,以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最终达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儒商”至高境界。在《吕氏春秋》中曾记载子贡花一大笔钱财无条件的赎回大批鲁国奴隶的伟大善举,可谓是流芳千古的传世佳话。子贡这种运用儒家文化来促进商业发展,以商业智慧来滋养儒家思想,为后世“为富且仁”的儒商经济理论的传承和发扬奠定了基础。

  儒家积极倡导“乐群贵和”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在远古时期最初是为了建立和维护好封建宗法制度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谐的良好社会秩序,《尚书》中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尚书·尧典》)。汉刘向也说:“四马不和,取道不长;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家室大凶”(《说苑·敬慎》)。可以看出,在古代儒家的这种“和”的思想中,其占据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是不能随意撼动的。一旦出现不和谐的现象,国家将会面临覆亡的危险。尤其是经济上用“中和”来调和商业的矛盾和冲突行为,则会出现“和合”的经济繁荣现象,因为“中”是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之所在,是商业经济发展的隐形规律,是商人从事经济活动的约定习俗。一旦打破了这种“和合”的交互状态,大家彼此都会伤元气,受伤害,不但生不了“善财”,也不会相互的调和、融和,公正、公平、仁道、博爱、民主、自由的经商之道将会打破。由此,“尚中和、生善财”的经商理念为当前中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上述不良现象提供了极好的治疗良方,为构建一个和谐的商业大环境有着巨大的现实启示意义,这是应该积极的倡导并大力传承下来的精神文化瑰宝。

  守信义、重承诺的市场之德

  “信义”是中原儒家文化中主要的伦理价值标准,“诚信”被视为现代市场经济行为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原则,二者是可以相互并生、契合的,也可以具体转化为多样的、内涵丰富的市场道德规范和经济行为准则。《论语·学而》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为政》曰:“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可以看出,儒家是如此的看重“信义”,不管是做人,还是处事,“信义”是根本,没有了“信义”,其他一切都是一纸空文,无从谈起。而“诚信”在儒家著作中也提及多次,《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君子诚之为贵。”《礼记·祭统》曰:“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谓之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荀子·不苟》曰:“诚信生神,夸诞生惑”。上述经典名句,深刻阐释了“诚信”之道的具体内涵,明白其中之理,其他的一切道德观念都能神清自明。

  由上可知,在儒家思想的观念里,“信”是君子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义”是君子安身立命的道德标准,二者合一,是个人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从个人的道德信念上来讲,中原儒商是标准的“谦谦君子”的形象,敛取不义之财是小人行为,是奸商行为。讲仁义,守诚信,在古代可以说,不管是做人处事,还是为官经商,都是非常关键的道德价值标准。“诚信”成为了社会稳定、人我互亲、商品货真价实的根本保证和前提。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的商业活动中,讲信义、守承诺已成为一种巨大的隐形力量和无形动力,支撑着纯洁的商业环境。一代晋商乔致庸的商训中就非常看重“信义”,他认为,经商首要看重的是以信誉招揽顾客,以义待人,信义为先,取利正道,只有这样,才能共同铸就中原儒商之大道。

  儒商子贡曾与其师孔子时常探讨“信”的问题,他深知“信”乃做人处事的立足之本,没有了“信”,一切将不复存在。在他的商业生涯中极力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最终使他在残酷的商斗之中,赢得信誉,立于不败之地,奠定了中原儒商的文化基础,并使他的经营理念孕育着博大精深的儒家德性文化内涵。君无信不立,民无信不立。商业活动更是如此,俗话说“货真价实”,就是要用诚信去争取顾客,赢得市场。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商业巨子,包括子贡、范蠡、白圭、吕不韦、怀邦商人、“康百万”家族、鲁商奇才孟洛川等,无一不是如此。信之于商,是中原儒商伦理道德的现实价值体现,内容广泛实用,涵义精深易学。现如今,作为一名真正的儒商一定要讲究“信义”,以信立商,把诚信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条重要的道德原则,以建构真正和谐的商业生态。史学大家司马迁曾把商人分为“义商”和“奸商”两类。义商恪守诚信,童叟无欺,公平交易,深知“黄金有价,信誉无价”;而奸商到处欺诈,牟取暴利,唯利是图,不知情,不知义。在当下中原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是值得新时期中原儒商应加以甄别和积极借鉴的。

  坚毅力、生不息的敬业之神

  在儒家思想里,总是蕴涵着一种强烈的建功立业意识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易传·乾·大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自强不息,源于天地万物而来,上天有好生之德,儒家伦理从自然界中领略到某种道德的力量来感化人性,教化四方。孔子更是强调修身做人,治国平天下要“不怨天,不尤人。”孟子注重以“浩然之气”来“养身修性”,培养人性的坚韧,塑造人格的德性力量,它有一种永不言败、持之以恒的信念和毅力。儒家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体现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就表现为儒商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自强图新的坚毅品质。

  “天下治生之祖”的洛阳白圭强调,从商者必备“智、勇、仁、强”的经营能力和道德涵养,“吾治生产,犹尹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鞍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白圭眼中的“治生之术”是要有卓越的智慧和渊博的学识,灵活把握商机,勇于决断,才能成就真正的儒性商人。他们把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爱岗敬业、奋斗不止的儒家思想引入商业活动中去,这是中原儒商攀登事业高峰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柱,他们不只是把商业经营活动当作一种获利谋生的手段,更多的是把它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伟大事业来做。“商圣”范蠡的商业思想也主要以崇高的敬业之心和刚强的进取之心,在他长期的从商生涯里,他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白手起家,不管是在远古的先秦时期,还在是当今时代,都是个商业奇迹,这主要得益于他的敬业之心和自强意识。在中原古代儒商看来,唯有坚毅之力,创新之才,敬业之道,才能使自己所开创的商业坚如磐石,持久永固,永葆长青不衰。现代市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竞争和生存异常残酷,作为新时期的中原新儒商要能在波涛汹涌、充满危机与挑战的商海中立足脚,必须要拥有辩证的思维、机智的头脑和刚强的毅力勇于拼搏、自强不息、不畏艰险、不断创新,一定能够以新致胜,以强求胜,创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总之,中原儒商具有儒家思想文化中仁民爱物、重义守信、以和济争、自强图新、博施济众等丰厚的精神文化内涵,是新时期现代新儒商精神的主要思想来源。中原儒商拥有先义后利、诚实守信、和睦谐调、勤俭刻苦等显著的思想特性,依然是现代新儒商所要遵循的道德伦理标准和市场经济行为。中原儒商坚持仁爱守义的经营与管理理念,尚中贵和、和气生财的经营哲学,以及诚实守信的市场之德,再加上刻苦奋进、开拓创新的敬业之道,是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新儒商应长期坚守并有待深入挖掘、传承、发扬光大的优秀思想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

  2.金良年撰.孟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唐凯麟,曹刚著.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戢斗勇著.以义取利的生意经—儒商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5.[汉]董仲舒著.周桂钿译注.春秋繁露.中华书局,2011

  6.[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