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罗斯金作品中的完美女性形象(2)
2.个人思想转型的影响
见证着从农业社会至工业文明迅速转型的约翰·罗斯金也进行着自身的思想变革。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也是罗斯金从艺术批评到社会批评的重要思想转型期{15},而且开始表现出对传统权威思想的叛离。他对母亲笃信的福音派宗教的怀疑于1858年重游意大利时得到爆发。至此,他开始宣布放弃唯《圣经》论的圣公会福音派信仰,转而成为一名更加自由、宽容的宗教思考者。《圣经》也不再是“上帝的言语”,而只是“一部在长期撰写过程中经不同学者、信徒多次修改和翻译创作而出的文学巨著或史诗”{16}。这期间他还创作了一系列《写给英国工人和劳动者的信》,对福音派信仰采取激烈的全盘否定态度,言语轻蔑讽刺,造成了母子关系的紧张。对母亲权威的怀疑和挑战不仅仅体现在宗教信仰上,也体现在他对母亲所给予的教育上。当他在晚年对自己的教育进行反思时,认为“最黑暗的不幸事件是,我的是非判断能力、自主行为能力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培养。因为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限制了我的空间,母亲时时刻刻对我进行密切看管,所以我没有空间,也没有任何需要进行自主判断”{17}。罗斯金母亲对罗斯金的保护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的。1836年罗斯金作为平民绅士入牛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时,母亲尾随前往,陪伴罗斯金学习,一直到1840年。甚至罗斯金的前妻尤菲娅·查尔默·格瑞在同自己母亲的书信中也曾经因为罗斯金对母亲的过度依恋而诉苦。母亲对小家庭的过分介入无疑是这段婚姻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生的尾声,他在自己的自传中陈述正是因为自己无法冲破家长的控制,造成了他人生的一大悲剧——没有长大。{18}回顾过去的五十年,他发现“并没有太大改变。我的某些部分死去了,另一些却更为强大。我已经学会了一些东西,也遗忘了许多东西,但总体而言,我仍是那个年轻、患得患失的孩子”{19}。
罗斯金在《王后花园里的百合》里塑造的完美女性的形象内核是当时社会,即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男性所普遍渴求的家庭天使形象。但罗斯金所塑造天使唯独缺失了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即母性。他笔下的天使总是介于女孩与女人之间,处于即将成熟与完全成熟之间,有些精明却又蒙昧天真。笔者认为这一矛盾的女性形象一方面折射出罗斯金母亲及传统社会价值道德规范对他的影响,也反映出处于思想变革期的罗斯金在接受和抗衡之间摇摆的矛盾心情。一方面,他的完美女性形象是建立在以他母亲为代表的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妇女的形象上的。玛格丽特性格顺从、坚定、勤勉、优雅,是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福音派教徒妇女的典范,而这些形象都在罗斯金笔下的天使身上得到体现;另一方面,由于母亲的过度强势和严
苛,使得罗斯金对成年女性产生畏惧。因此,约翰·罗斯金在塑造自己内心中完美女性形象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疏离开强势、保护过度的母亲形象。
3.社会历史观成因
约翰·罗斯金所生活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无疑是英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工业革命不断升级,经济迅猛发展,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罗斯金在这派繁荣背后预见到了文明衰退的信号,这些信号包括了“贫富差距拉大、道德准则的松懈以及对奢侈生活的追求”{20}。他对急功近利的商业经济、对人性道德的腐蚀和生活环境的侵害痛心疾首。“让我来设想下你们的这种极端的成功会是什么样子。一片海岸接着一篇海岸,整个英伦三岛上烟囱林立,密密麻麻的可以比得上利物浦码头上的桅杆了;在英国的国土上,你看不到草地,看不到绿树,看不到花园,能看到的只是种在屋顶上的一点点玉米,由雾气来收割脱粒……”{21}
在由艺术批评向社会批评过渡的过程中,约翰·罗斯金是失望而困惑的。美学和艺术已经丧失了引导和教化民众的能力,英国正逐渐被唯利是图的商业经济所吞噬腐化,处在道德下滑的边缘,而道德的下滑必将带来民族的衰退。因此英国人民亟须新的信仰的补充。此时已然放弃了宗教信仰而成为“自由思考者”的罗斯金转而将希望寄托在道德上,希望通过对道德的呼吁阻止英国的堕落。正因此,罗斯金将这些道德要求全部都付诸于他笔下的完美女性形象中,她不仅仅“忠诚可靠,公正无私,勇敢无畏,不知疲倦地牺牲,刚正不阿”,而且还具有净化灵魂的作用,帮助自己的丈夫获得道德的指引。
另一方面,罗斯金从小接受的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教育灌输给他的历史循环观念,即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周而复始地经历同样阶段。{22}罗斯金的整本《威尼斯之石》便是以威尼斯所经历的三个历史时期,拜占庭时期、哥特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来展现这个城市所经历的循环往复的历史发展。因此,对罗斯金而言最美好的时代不是“极端的成功时期”,而是让快速发展的英国社会停留在一个前成熟时期,即快要达到成熟,但又尚未完全达到成熟的时期。而罗斯金的这一社会历史观也反射在他所塑造的完美女性形象中。在整篇《王后花园里的百合》演讲中,除非不得已他总是避免使用“妇女”一词,而是用“女孩”来代替。罗斯金对小孩的嫌恶和对成年妇女的疏离与其对少女的沉迷形成鲜明对比。如果前者是他科考和研究的束缚,而后者则象征了到达极致的人生所必将面对的衰败的下坡之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约翰·罗斯金在《王后花园里的百合》中塑造了一位以维多利亚时期所普遍推崇的“家庭天使”为主要内核的完美女性形象。她平和顺从、无私奉献、勇敢无畏,是家庭的管理者、孩子的教育者,更是丈夫的知己。这一道德完美的天使形象既是罗斯金对母亲常年观察的经验总结,也寄托了他希望用道德来拯救这个即将步入衰退的英国社会的努力;另一方面,罗斯金笔下的家庭天使形象缺失了母性这一重要的要素。笔者认为这一要素的缺失既折射出处于思想转折期的罗斯金对传统权威的怀疑和叛逃,同时也是他的社会历史观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潜移默化的影响。
{1} 殷企平:《试论罗斯金的文化观》,见《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期,第144页。
{2} 安妮特·T·鲁宾斯坦:《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下)——从司各特到萧伯纳》,陈安全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版,第105页。
{3}{4}{5}{6}{7}{8} [英]约翰·罗斯金:《芝麻与百合》,瞿红霞、余艳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第95页,第97页,第99页,第101页,第113页,第115页。
{9}{21} [英]约翰·罗斯金:《约翰拉斯金读书随笔》,王青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61页,第237—238页。
{10}{11}{12}{22} [英]约翰·罗斯金:《过去》,刘平译,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第20页,第23页,第25页。
{13} [法]让·雅克·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28页。
{14} 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的家庭观及其成因探析》,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2期,第89—93页。
{15} 毛刚:《从审美到社会批评——罗斯金批评思想探论》,见《兰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32期,第44—49页。
{16} 魏怡:《罗斯金美学思想中的宗教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12年,第29页。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