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死场》中的幽默
摘要:五四以来的启蒙者多用冷峻的笔端,坚刻的揭露国民劣根性,以唤醒自私、冷漠、愚昧、麻木的民众心灵。而作为启蒙者之一的萧红,不仅能够始终根植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冷静的谛视与反映社会,而且能够将“幽默”带入沉重的社会问题探讨中,超跃了一直以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主调。幽默的运用一方面反映出萧红并没有以一种高高在上的俯视姿态来批判民众劣根性,而是肯定人性,以宽容的心态感受时代造就的人格,品味生命;另一方面,萧红在幽默与讽刺中选择前者来履行自己启蒙者的义务,改变“内热外冷”的叙述方式也是为了以一种温厚的方式亲近底层人物,呼唤健康的社会风气。
关键词:萧红 幽默 宽容 人性
“幽默”是一种美好的品格。中国的思想文化中向来将“幽默”与“智慧”、“友好”相关联,用以体现一种有利的博弈观与倡导和谐的人际交往。“风趣横生”、“隽言妙语”、“谈吐风声”都表现了“幽默”在人际交往与博弈中的主导地位。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1]中将“幽默”这样定义:“言谈举止诙谐风趣而意味深长。”可以理解为在轻松的感官体验下有着耐人寻味的深刻思考。五四以来的启蒙者多用冷峻的笔端、坚刻的揭露国民劣根性,以唤醒麻木、愚昧、自私、冷漠的民众心灵。而作为启蒙者之一的萧红,不仅能够始终根植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冷静的谛视与反映社会,而且将“幽默”带入沉重的社会问题探讨中,在生冷坚硬的批判大潮中融入一股暖流。
一、宽容病态社会中的人
萧红处于“乱世”中。在“民主”和“自由”的召唤下,她和所有清醒者一样,苦苦的寻觅自我;在中西文明碰撞中,深深的思索病态的中国社会的顽疾;在外族入侵,国难当头的时刻,奋力呼唤民众家国意识的崛起。与她同时代的作家,是以鲁迅为旗手,以“哀其不幸,怒气不争”为写作情绪主调的启蒙文学家。他们将目光投入到了民众的最底层,看到了在封建、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苟延残喘的劳苦大众,以及在痛苦中民众逐渐形成麻木不仁的性格的无奈与悲哀。他们把悲愤积聚成了有力的笔杆,不遗余力的讽刺、批判在时代中妥协了的社会大众,号召民族意识的崛起。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他们作品中所透露出的深刻的剖析和冷峻的批判在如今看来仍能使人心头为之一震。萧红的《生死场》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写成的,不可避免的把阐述国民劣根性和反映革命作为时代主题。然而,萧红并没有以一种高高在上的俯视姿态来审视和批判,而是肯定人性,以宽容的心态感受时代造就的人格,品味生命。
萧红同样忧虑,哀叹着民族的退化。她将东北这片土地喻为“生死场”,暗示着民众对于生与死的盲目,生命价值的忽视,以及苦难的社会生活。“蚁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胡七八糟的死亡”[2],萧红深情地用幽默的描述扣问“人”的问题。关于生命的问题,萧红写了王婆对于小钟的死的冷漠,金枝妈为几个柿子痛打金枝,麻面婆宁可孩子病死也不打针……勾勒出了一种忽视生命、漠视死亡的、令人窒息的社会风气。但萧红也写出了服毒后的王婆奇迹生还,病重的平儿逐渐康复,以及女人生殖的撕心裂肺的疼痛……彰显了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人民不息的生命力,这是作者对漠视死亡的民众的宽容。只有认识到生的不易,才会正视生命,追问生命价值。就像王婆,在失去小钟之初还不痛不痒,像她自己所陈述的一样“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3]可是等到她如愿以偿的将大大的麦粒捧在手上时,却忽然悔悟“什么麦啦?从那时起,我连麦粒也不怎样看重了!就是如今,我也不把什么看重!”这是人性的复苏。萧红有意地安排了这样的“觉醒”来表达她对生命意识的培育需要时间、需要过程的理解,使得冷漠的王婆被正视为时代的悲剧,而非一个单纯的“丑角”,她的觉醒给人以温情。
关于革命,萧红写了赵三被刘二爷算计不再反抗,金枝被同族人欺凌……但也写了二里半以不健全的腿为支撑参加革命,金枝为“保全自我”而削发为尼,论文答辩这是劳苦大众成为一名“革命者”前的觉醒,他们革帝国主义的命,同样也在革封建主义的命。这样的觉醒者像在荒芜中泛出的点点绿洲,给压迫着的社会以希望的力量。所谓“乱世出英雄”,时代正是促成民族性格的直接原因,评价者不能一味地指责人性缺失,而应关注时代,将自己置身于时代,感同身受着社会的悲喜,才能理解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生死场》中的幽默或是引人嘲笑,或是让人“恨”,让人“怨”。总之,萧红让我们正视“性本善”的人,给了病态的社会希望的良药,在生冷坚硬的批判大潮中融入一片暖流。
二、温厚的笔调呼唤真正的革命
“幽默者的心是热的,讽刺家的心是冷的”。由这种内心世界的“冷”与“热”外化成文字即构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在30年代这个以浪漫蒂克小说为代表的革命文学创作时期,大部分的作者选择了用“爱憎分明”的政治立场定位。分得太明白,不免给自己分了派别,于是高声支持一方,极力讽刺、反对阻碍自己派别前进的另一方力量。在这样一个“非左即右”的政治选择面前,萧红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选择了以幽默的口吻述说政治。她不属于哪一个革命的派系,她只是作为一个劳苦大众的利益的捍卫者,抒发他们的心声。周杨将《生死场》视为他当时所倡导的“国防文学”的有力组成部分:“由《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我们第一次在艺术作品中看出来东北民众抗战的英雄的光景,人民的力量,‘理智的战术’。”将《生死场》定义为“抗日文学”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民族问题上升为第一矛盾时,其他的问题都应让位。就此而言,整个有民族意识,爱国情感的人士都为一个派别。但是,对于革命的阵营,萧红并未偏向哪一方,只要有利于人民便是好革命。
在《生死场》的后八章,萧红写了日军入侵后不平静的东北战场。满嘴革命的赵三在革命来临时选择“不再走险”;对革命始终缺乏兴趣的二里半却架着不健全的脚走向革命;寡妇们在青天白日下宣誓“不做亡国奴!”;金枝到城里谋生却被中国人欺凌……“他们不知道怎样爱国,爱国又有什么用处,只是他们没有饭吃啊!”萧红痛感“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所以她要以能不能填饱肚子衡量革命是否能把民众解救于水火之中,这种不把某种空泛的政治理想悬于空中的笔调给了挣扎于底层的市民阶层温暖的同情。正如胡风评价萧红时所说:“她写的都是生活,她的人物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活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我们产生共鸣,好像我们都很熟悉似的。”
萧红冷眼看革命,但并不冷漠看世事,她对整个国家民族始终怀着热烈的忧患情怀。她写革命的死给家人带来的苦痛,也写民族矛盾空前的情况下,一些国人还趁虚而入占同胞的便宜。她的幽默不是不负责任的妄加定论,而是“含着泪的笑”,她在努力的反省国人的顽疾,用关切的爱体贴伤痕累累的民众,试图号召革命者从高屋建瓴的位置上走下来看看人民生活的贫苦无依,从而真正的了解革命的使命。从这一点上说,幽默带给萧红近人的温厚,也使她在革命文学充斥一个时代的背景下,以“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成为那个时代寒冬中的一株挺立的腊梅。
《生死场》中运用的幽默写法体现出作者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打破了五四以来批判为主的生冷的批判笔调,也深刻的反思了革命,为唤醒民众家国意识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温厚而不失深刻。这样温厚的论调给了被批评家们揭露的丑态百出的社会一丝希望的光芒,也为革命指明道路。这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中有伟大的人类价值,也融入到了民族的发现中,超越个人,超越民族,紧随世界“以人为本”的价值本位。(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行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第1581页。
[2]胡风:《<生死场>读后记》,《胡风合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1页。
[3]萧红:《呼兰河传》,宁夏出版社,2009年5月版,第8页。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