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国内近三十年清代秘密立储制研究综述(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6-17 16:3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许隧等
分享到:

 

  (二)雍正朝实施秘密建储

  雍正朝开始实施秘密立储,关于此,正史中就有明确记载。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上谕:“建储一事,必须详慎,……今朕特将此事亲书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以备不虞”[15]。学者们大多对此着墨不多,韦庆远的《论雍乾交替与治道异同》[16]将雍正实施秘密立储作为雍正朝治道的一项重要制度,到乾隆朝时继承并进行完善。而刘洋的《“圆明园密旨”与乾隆帝嗣统考辩》[17]则从辨析雍乾皇位交接各种假说入手,论述雍正时期秘密立储的特点和意义。认为“雍正帝秘密立储的周密性和相对公开性保证了在突发事件情况下皇位的顺利交接”[17],不同于清代后期过于强化秘密立储的保密原则,反而对皇位传承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三)乾隆朝确立秘密建储制

  秘密立储制最终形成于乾隆时期,但从史料和学者们研究来看,秘密立储在乾隆时期经过一系列反复之后才最终被认可。

  最早对乾隆时期建储过程及思想研究的是张玉芬《乾隆建储始末》[18],文章指出乾隆初年虽然仿效雍正秘密建储举措,但其“内心颇不以为然”[18],甚至深为鄙视。从其所选定的皇储来看,仍是崇尚立嫡的传统建储方式。经过两次立嫡建储失败打击和晚年皇子们窥测储位而出现争斗的迹象,促使乾隆深刻理解其父秘密立储用意,最终转变思想将秘密立储作为清代“建储家法”确定下来。学者朱诚如、关文发也持同样的看法。白新良《论乾隆的秘密建储》[19]指出“雍正帝实行秘密建储,只是从实际斗争的需要出发,因势立法,并未对此举之意义作出进一步的阐释,更未对传统的建储理论加以批判。”[19]乾隆则对长期以来的传统建储理论进行批判并组织编订《钦定古今储贰金鉴》一书,认为是对秘密立储理论建设的重大贡献。之后,杨永康的《<钦定古今储贰金鉴>与乾隆帝之立储思想》[9]则从乾隆主持编订《钦定古今储贰金鉴》一书来看其建储思想。经过康、雍、乾三朝政治实践,秘密立储制得以确立并制度化。

  秘密立储制确立后,成为清代的家法制度。关于乾隆朝之后研究秘密立储制实行情况的有张玉芬《道光继位择储始末》[20]等。

  四、秘密立储制评价研究

  制度的出现与形成必然带来对其价值、意义的讨论,而学者们着眼点和立论不同,自然对其认知和评判会出现差异。

  李鹏年从秘密立储制实施的现实背景角度,指出其有利于“缓和皇室内部争夺皇位的矛盾和争斗”[3]的积极作用。学者张玉芬通过秘密立储制与嫡长子制对比,认为“首先,秘密建储制度赋予诸皇子一个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有利于对皇位继承者的造就。其次,秘密建储有利于保持政局的稳定,……防止明立皇储后,围绕诸皇子形成派系,为争夺皇位展开构陷倾轧,甚至流血的斗争”[18]。而杜家骥的《也谈清代秘建储君制度》[21]一文,从秘密立储制特点和原则角度论述秘密立储制对嫡长子继承制的突破。认为密立形式“突破嫡长制下储君基本固定于某人的局限”[21],“所谓废除嫡长原则与制度,并非排除嫡长入选”[21]而是不拘嫡长、择贤而立的选储原则,从而避免了“明立太子朝臣结党乱政的弊端,皇子之间为争储位而手足相残之事……秘密建储由皇帝一人秘密进行,使其具有完全的主动权……防止了太子与皇帝、皇权的矛盾”[21],上述学者大都从制度创新、优化角度和利于选贤方面给予秘密立储制很高评价。

  与上述学者观点截然相反,李宝臣的《制度比皇帝更重要——论清代秘密立储制度的缺陷》[22]一文,同样是在比较了秘密立储制和嫡长子继承制,却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从秘密立储制实施目的和效果看“出于预防皇子勾结大臣互争储位危及皇上的秘密立储制度,在短暂的制度实践中,根本没有经历众多皇子多方倾轧的历史检验”[22];从制度的安全性看“它最大的益处就在于减轻了老年高寿皇帝的现实压力,但却增加了皇子间的冲突与身后逐位致乱的危险性。”[22];从选贤原则标准看“也没有明显的选贤迹象,更没有脱离立嫡长制度的窠臼。”[22]且“与明立嫡长制比较之后,不难发现它的制度性缺陷更大些,道德人治的依赖性更强些。”[22];从时间上看更是缺少历史的验证,无法与“立嫡长具有简明、公开、量化、可操作性强的特点”[22]相比。所以所谓的“制度优化之说、利于选贤君之说,难以令人置信。”[22]其实,上述学者们观点的差异都是基于秘密立储制与嫡长子继承制对比研究中所侧重点不同。而在其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这一点上看法还是一致的。

  随后,关于秘密立储制评价研究的文章大都在综合上述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论述,有王维峰的《清朝秘密立储制度利弊探析》[23]等。

  综上所述,经过近三十年学者们努力,对秘密立已经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研究。从现有成果可以得出以下两点体会:第一,秘密立储制研究需要从纵向的历史中把握,特别是从整个清代的皇位继承制。第二,秘密立储制与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对比研究是探讨其利弊得失和评判的基点。同时,也应看到研究不足之处:首先,从文章数量上看仍然偏少、内容上存在重复。其次,侧重于制度史角度,从民族文化史角度研究力度不够。(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孟森.明清史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杨珍.清朝皇位继承制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3]李鹏年.清代的秘密立储[J].紫禁城(月刊),1981(3):30-31.

  [4]朱诚如.清康雍朝宫廷内部矛盾与皇嗣制度改革[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3):1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