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药文化在民俗上的体现
【摘 要】民俗是民间祖辈世代相传下来的生活习惯和民间风俗,是最贴近人民生活的文化。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民俗。中医药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各民族祖先世世代代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于研究、诊断和防治疾病的一种文化。民俗与中医药文化之间有诸多相通之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本文通过对中医药文化在中国传统节日、日常习惯、民间信仰三方面来阐述,中医药文化在民间习俗上的体现。
【关键词】民间习俗;中医药文化
一、民俗和中医药文化的概念
民俗是民间祖辈世代相传下来的生活习惯和民间风俗,是最贴近人民生活的文化。钟敬文教授曾给民俗定义:“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民俗。人们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岁时节日时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人的一生都有民俗的伴随。
中医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传承,是中国各民族祖先世代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于研究、诊断和防治疾病的一种文化。南京中医药大学薛公忱教授指出:“所谓中医药文化,就是指中医这种科学技术所特有的社会形式、文化印记。”i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承了中国古代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二、中医药文化在民俗上的体现
(一)传统节日——端午节与中医药文化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要打扫房屋,挂艾枝,悬菖蒲,吃粽子,喝雄黄酒等,这些活动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民俗内容,这些习俗并不都是迷信的糟粕,而是具有科学依据的。
仲夏时节,天气湿热,容易滋生蚊虫和感染疫病,古人为了防治疾病,所以才出现禳解灾祸,祈求平安的习俗。在端午,家家购置可驱邪避祸的花草的习俗来源亦久。其实,艾蒿和菖蒲是两味常用中药,有很好的药效。艾蒿具有温经散寒,调经止血的作用,主要用于妇科疾病;菖蒲是水生草本植物,气味芬芳,在过端午时扎菖蒲剑,有辟秽开窍,宣气逐痰,解毒,杀虫的功效,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吃粽子和喝雄黄酒也具有养生效果。粽子是药膳的一种,由糯米为主料,搭配红枣、赤豆或咸肉等。糯米性温,有止虚汗、补气、健脾暖胃的食疗效果。而包裹粽子的粽叶也大为讲究,北方多以芦苇叶而南方则是箬竹的叶子,又称粽巴叶。芦苇叶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粽巴叶有消肿排毒,清热止血的疗效。作为配料的红枣、赤豆则被营养学家称为“天然绿色食品”,可以补血益气,对女性大有益处。雄黄作为一味中药,历史悠久,性温、味苦,有大毒,可以当做解毒剂和杀虫药。将雄黄研磨成粉,用白酒或黄酒泡制成雄黄酒,可以杀菌防病。但是近年来有中医专家和民俗学家认为雄黄酒还有砒霜的主要成分砷,应该予以鄙弃。
(二)日常饮食习惯与中医药文化
中国有句古话:“药补不如食补”。人们预防疾病时一般不食用药物,多以食疗代替。食疗就是用食物作为药物的替代品或辅以一些中药,针对性的对治疗某些疾病或对人体进行补养的医疗方式。例如,每年的秋冬交替之时,人们多炖鸡汤来预防感冒。这是因为鸡汤能够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消炎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鼻腔中粘液的大量产生,缓解对鼻腔的堵塞,减轻感冒的症状。
“以形补形”这一食疗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世代从生产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俗语有云:“猪腰煲杜仲,唔好得餐餸”。这对肾腰痛确实有很好的疗效。小孩生长发育过程中偶尔会出现腿疼的现象,这时父母一般都会去买猪骨头回来炖汤给孩子喝,说是“以形补形”。从中医养生的角度看,小孩生长发育过程中,骨骼容易缺乏钙物质,而猪骨煲的汤,可以提供充分的钙元素,供人体吸收。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有云:“用动物肺、胃、肾脏以脏补脏,同气相求。”ii 所以“以脏补脏”、“以形补形”不仅仅是经验之谈,而是有科学依据的,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民间卫生俗信与中医药文化
由于生产水平的限制,人们思想观念落后,将不理解的自然现象形象化,并形成了崇拜神灵的观念,行为习惯和仪式制度,这就是民间信仰。民俗信仰的内容极其丰富、种类繁多。古时经济不发达,人们的思想较为愚昧封闭,往往采取盲目崇拜的态度对待不可知的事物,故多具有迷信的元素。不过,仍有一小部分因为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成功的转化为社会心理因素,即俗信。
卫生俗信是与医药卫生有关的俗信。在民间,妇女在怀孕期间禁食的俗信颇多,较为繁复。例如,孕妇忌食兔肉与生姜。人们认为婴儿的兔唇与六指是因为产妇在怀孕期间吃兔肉和生姜引起的。孕妇忌食兔肉和生姜的俗信在我国民间流传已久。东汉王充所著的《论衡.命义篇》中有“妊妇食兔,子生缺唇”的记载。《金匮要略论方注》则记载“妊妇食姜令子馀值。”虽然这些记载都含有许多迷信的成分,但是从中医学观点来看,生姜属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孕妇多食用的话,易耗伤津液,导致孕妇因津亏生热而造成胎动不安;而清代食医王孟英的对兔肉的解释是性凉、活血、易损阳气,孕妇吃后不益胎儿。因此,人们要摆脱迷信,关注健康的卫生俗信。
三、结语
民俗与中医药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因此,探讨中医药文化在民俗上的体现,不仅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民俗,也有助于深入体会中医药的精髓。当然,我国传统民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是糟粕,对此我们应该予以摒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对待民间习俗的正确态度。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4
[2]薛公忱.中医药的文化定位问题[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136-139
[3]王存芬,朱强,田雪峰,等.《千金方》用脏器疗法治疗消渴特色掬萃[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7):7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