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扎西达娃短篇小说的存在维度(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7-02 15:5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张俊青
分享到:

 

  三、 存在形式:虚无与异化

  在扎西达娃的短篇小说中,首先环境描写的是青藏高原这个地方。这里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交通闭塞,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将宗教信仰作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在《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中,主人公琼,详尽的描写了她的生活环境。在她眼中的是高原的山谷,乱石缝里蹿出的羊群,被分割成的很小的田地,稀疏的庄稼,低矮的农舍,寂寞的小旋风。她每天在马蹄和铜铃单调的节奏中长大,因此她“在孤独中冥想,那声音变成了一支遥远的山谷中飘过的无字的歌,歌声蕴含着荒野中不息的生命和寂寞中透出的一丝苍凉的渴望”在这里,琼生活的环境是不能满足她所向往的生活的,她不喜欢这里的闭塞,她想逃离这里的一切,她将这里的环境当做她的“地狱”。因此在塔贝到来时她看到了希望,于是离开家乡去流浪。但是在旅途中,塔贝又是她的地狱,一切的旅途中遇到的挫折都成为阻碍她追寻梦想的障碍。其次,在精神上的匮乏,也导致了人的异化,将他者视为地狱。尤其是当爱情得不到满足时,这种思想更突显出来。在《古宅》这部作品中,主要叙述了由于古宅主人的变更出现了权利和人性的纠葛。拉姆曲珍由于未得到贵族公子哥的爱情,她十分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她将这位公子哥作为异化的地狱。后来将这种报复的心理通过朗钦来实现,朗钦又成为她的地狱,同样的朗钦受到拉姆曲珍的虐待,他又将拉姆曲珍视为地狱。在这种情形下,自我无法与社会相融合,自我又称为整个客观物异化的对象,自我也成为除我之外一切的地狱。萨特认为他人是地狱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就陷入了“虚无”。在扎西达娃的作品中,他的主人公也大都是在异化和虚无之间徘徊,这些人物在这样的环境中,尤其是在新旧文明的转型过程中,不知所措的人们只能凭着本能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契机,他们面临的存在形式也只能是“虚无与异化”。

  四、 存在归宿:人道主义

  在扎西达娃的短篇小说中,充满了人道主义的情结。萨特概括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可以自由选择,成为自己的立法者。二是人必须承担自由选择的责任。在《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中,琼面对自己古老的山村,面对生活在其间的人们,当现代文明来袭时,她选择去流浪。她的选择是自由的,她有选那个而不选这个的权利,她想去追求她心中的掌纹地带,她成为了真正的她自己,没有人能主宰她,她成为了自己的立法者。“随着上帝的消失,一切能在理性天堂找到价值的可能性都消失了。这就意味着,人是自由的了,因为不再有任何价值的理念再束缚他了,因此人在选择时不用参考任何既定的价值,人成为他自己的立法者”琼正是突破了宗教的束缚,她才有意识的进行选择,她真正的成为了她自己,随心所欲的生活,这在扎西达娃笔下具有了尊重“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但是在她选择跟塔贝去出走时,她的心理是复杂的。“她在门外站了一会,天空繁星点点,周围沉寂的没有一点大自然的声音,眼前空旷的峡谷地带在阳光下泛着青白色”琼这时的心情是复杂的,她想逃离这个沉寂的地方,但想到要离开家乡,不免有些悲凉。她的自由选择必须受到情感的羁绊,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正体现了萨特关于人道主义的阐释。另外他的许多其他作品中,同样也包含着人道主义关怀。舞厅里形形色色的的舞蹈,高速路上奔跑的车辆,居民的打架斗殴,大街小巷的外国游民,磕长头的僧侣,通过天葬来赚钱的人们。这些在扎西达娃的笔下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他没有对这些人进行过多的评判,这些形象都是作品中组成部分,散而乱,没有次序的并排着出现。这里也正体现了扎西达娃写作时的人文关怀,即人道主义,他写作的状态是绝对自由的,好像在给读者展现了一副艺术山水画。扎西达娃曾说:“西藏作家们在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上看见的是另一幅画卷,西藏作家在这样得天独厚的土壤中产生的文学,绝不应该是对外来文学现象进行盲目,平庸简单的模仿”。在这里扎西达娃把这片哺育了藏族人民的土地当做根基,作为藏族作家他具有着很深的民族自觉意识,将他的责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不再是对别的文学的简单模仿,必须具有作为一个作家的责任和担当,这在读者看来无疑的是存在主义所说的人道主义范畴。这里的人道主义也就是作家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目的所在,更是作者自身的归宿。

  总之,扎西达娃在小说中时时处处渗透着存在主义的观点和意味。他在这里以克服人的异化为出发点,以虚无的建构为基点,站在作品本体论的高度,阐释了人的自由、人的生存以及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丽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走向高处扎西达娃[M].长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33页.

  [2] 吴格非.萨特与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人”的存在探寻[M].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15页.

  [3] 扎西达娃西藏隐秘的岁月[M]武汉市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73页

  [4] 吴格非.萨特与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人”的存在探寻[M].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30页.

  [5] 扎西达娃.西藏隐秘的岁月[M].武汉市.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74页.

  [6] 西藏文学与西藏作家.当代文坛[M].1988,4.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