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境界说诸要素看诗词欣赏的心理特征
摘 要: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凝结的传统文化精神,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的心理框架中,沉淀为民族的心理品格。因此,要鉴赏中国古诗词,就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中国古典美学这个大背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作为重要的心理活动,在文学艺术领域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境界”的有无是评价中国古典诗词的一项重要指标,境界的生成和传释与诗词欣赏的各个心理特征密不可分,“境生象外”,情感在想象、联想中形成审美意象,正是这一关系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诗词、境界、心理
诗词是中国古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但读者如果仅靠对字面的理解,这样就很难再现作者倾注其中的复杂的思想内涵。在诗词欣赏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一些方法,即主动地通过联想、想象和体验等心理过程,进入诗词意境,这样就可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达到欣赏诗词的目的。许多诗词,单从字面上看往往会感到索然无味,但如果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揭示它的内涵,就会引导读者进入一个美妙的空间,那里的情景会使人产生美感,并使人流连忘返,从而达到陶情冶性的目的。这里所说的心理学的方法,就是自觉、主动地通过联想、想象和体验等心理过程,进入诗词意境、境界,从而理解作者思想内涵的方法。
在心理学上,联想是指“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进而又想起另一件事物的过程”。联想是诗词创作和欣赏的基础,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只有通过广泛的联想在头脑中积累大量的素材,才能赋予作品丰富的内涵。刘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就是指联想。通过联想,达到“笼天地于形内”,然后才能“挫万物于笔端”,写出脍炙人口的诗篇。
想象是头脑在过去已有知觉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新的形象的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在头脑中建立与作者在诗词中描绘的相似的场景,才能对诗词的内涵有一个更加形象化的认识。这种形象能否符合诗词的本意,以及是否完整和清晰,标志着读者的领会是否深刻和贴合实际。所以,想象是诗歌欣赏的核心,缺乏想象力是很难从诗歌欣赏中得到美的感受的。
情感是人们对于认识与处理的事物的态度。我们所说的喜、怒、哀、乐都是人的情感。根据它的性质人们把情感分为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积极情感是由于自身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例如满意、愉快、感激等。消极情感是由于自身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受到损害时产生的情感,如痛苦、厌恶、鄙视等等。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就表达了积极情感:“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扰有花枝俏。”而同样是咏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则表现了一种消极的情感:“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两首咏梅诗有这样截然相反的情感,是因为毛泽东写这首词是为了鼓励全国人民学习梅花坚毅的品格,而陆游当时却处于国家战乱之际,自己想报效祖国却不得志。因此,借物抒情是和作者的现实处境和心情相关的。
《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把“境界说”分化为很多的“元素”。例如“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那么什么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呢?他认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是通过自我去观察事物,所以事物都带有人主观的色彩。无我之境,是通过事物本身去观察事物,所以就分不清什么是自己本身什么是更客观事物,达到一种互通有无的状态。古人写的那些诗词,写有我之境的人比较多,然而那些写无我之境的人多数都是诗词大家或者在诗词方面有建树的人。
“境界说”包括境界的涵义、形态、种类和艺术表现等方面。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真实的景物与真实的感情要融为一体,就应该要做到“以景寓情”,“意与境浑”,“意境两忘,无我一体”。就是描写真实的景物又要抒发真实的感情,把写景和抒情有机地、系统地统一起来,这就是境界的基本涵义。王国维认为:“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境界是从诗人审美的过程中产生的,把诗人的审美情感转移到审美对象,诗人的心境、情感融入渗透在物境之中,于是境界产生了。只有具有敏锐艺术感觉的文学艺术家才能捕捉它,并且运用巧妙的文字把它刻画出来,从而激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可以说,王国维总结别人成功的创作经验,所描述出来的“境界说”让人们有所顿悟,因为它是天人合一思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
境界是情感与意象的结晶,创作者因此创作,欣赏者因此欣赏。马致远有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完全写景,结尾一句写情,全篇刻画出一种衷愁寂寞的独孤心情。作者通过感受客观事物,加入对自己的境况想象和联想,抽象的进行移情和创造意象,诗的意境就在情景交融过程中产生了。景中全是情,情中包含景,因而艺术作品出现了崭新的意象,这丰富了人类的想象。
诗词欣赏应该从诗词的外节奏开始感知,当审美主体用审美的态度对待所选的诗词,而被选的诗词又具有情感诱发特质时,诗词审美过程便得以开始。一般来说诗词欣赏过程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即情感激发、情感宣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情感升华,而这三个阶段又是诗词欣赏者的审美接受与情感构建的双向过程。
王国维说:“北方人之感情,诗歌的也,以无深远之感情之后援,故其想象散漫无所丽,是以无纯粹之诗歌。而大歌出,必须俟北方人之感情与南方人之想象合而为一,即必通南北之驿骑而后可,斯即屈子人也。”联想与想象是产生在知觉基础上的心理活动,知觉先于想象和联想作用于外部世界,以知觉为动力,摆脱知觉对象的局限,从而实现自由驰骋。想象与情感结合形成审美意象是意境生成的关键,艺术作品的创作以及接受都需要想象,也就是作者、读者心灵中的意象,文学作品往往是把一种心情寄托在几个意象里,中国古典诗词更是以抒怀为核心,意象刚好能传达出感情。
从审美心理结构而言,境界是一种既包含着形象、符号的实在意象,又是包含着联想、想象的虚境,这包括“象外之象”与“味外之味”的审美范畴,这就是虚实相生的审美体验。意境并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没有情景交融,就没有具体生动的艺术情趣和艺术氛围。正因为各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互相映衬,所以意境是由实境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感、艺术氛围以及由此生发的联想和想象的意象的结合体。王国维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作者也”。境界从直接意象触发间接意象,进而产生艺术想象和联想,同时凭借读者的认知能力和艺术想象力,进一步使实虚二境渗透转化,经历具体表象直到生成意象,再到组合成丰富的象外象,景外景,这样才能达到文学艺术作品应该有的境界,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周文柏.文艺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 王先霈.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心理思想[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4] 克罗齐.美学(转自朱光潜《诗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5] 王国维.人间词话[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