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中间代”作家创作特点及其创作生长性评析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7-04 16:5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韩宇瑄
分享到:

 

  摘 要:“中间代作家”是指出生在1968——1978年间的作家群体。由于文学体制与文学史发展等原因,“中间代作家”在当代文学文坛上始终呈现出“面目模糊,两头不沾”的整体面貌。然而,随着这批作家创作逐渐进入成熟期,其创作开始逐渐引起当代文坛的广泛注意,并形成声势浩大的“中间代突围”。本文试图从中间代作家的命名与创作特点入手,并对这一代作家的创作生长性进行简要评析。

  关键词:“中间代”;创作特点;生长性

  作者简介:韩宇瑄(1991-),男,甘肃省兰州市人,大学本科在读,目前就读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闻一多”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1-0-01

  一、“中间代”作家群体及其命名

  “中间代”作家这一概念首先提出于2012年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中间代”文学突围研讨会,并随着2012年铁葫芦丛书出版策划的《中间代代表作》一书而引起文坛广泛关注。在“编选说明”中,编选者开宗名义地指出:“本书作者多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时常被定义为70后,我们定义为中间代”,又明确地表示:“在体制和商业助推文学时,他们被广泛这比,但这同时也是他们保持住与文学的亲密关系,而非急于和市场、评奖等外在条件拥抱。”这样的阐释,来源于对于诗歌史上中间代诗群命名的引申与借鉴,其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巨大的张力:一方面,他们具有鲜明的代际标签,这也是他们被归为类型的最根本条件;然而另一方面,又暗含这样的归类其实是存在遮蔽性的。因此,“中间代”这一概念本身,就包含着这代作家对于两代作家挤压与体制商业助推下的集体性焦虑。在这一中性、宽泛的、富于弹性的外延包容和覆盖下,“中间代”作家开始“集体突围”,试图在60后的阴影与80后的市场影响力之间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二、“中间代”作家创作特点分析

  1.关乎文学本身的取向

  在《中间代代表作》的编选说明中,醒目地标明:“衡量作家的唯一标准是他的作品”。如此宣言,不仅是一代经历精神洗礼与世态剧变的作家对文座讲话提出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分野的叛逆,更是对80年代商业化、快餐化文学生产的主动规避。“中间代”的作家,除了冯唐等少数几位在市场上打出天地的“孤军”外,大部分默默无闻。唯有我们透过当下喧嚣的文学场域去深入到他们的作品中,方才能感受到他们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入人心的力量。

  2.个体化的自我表达

  与其他文学群体性概念不同,中间代这一概念既不包含艺术特色的概括,也不是一种社会思潮的群体性表达。正如中间代代表作家曹寇所说“这就是一种断代的概念,说成是噱头也不为过。我个人只看个体。”中间代作家年龄跨度大,写作风格和形态也各异其趣:如阿乙的暴力铺洒与语言狂欢、曹寇的简洁直接与奇特构思、冯唐的一本正经表象下的玩世不恭、薛忆沩的关乎灵魂与细腻敏感。这使得中间代这一概念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3.多向度的精神求索

  中间代作家普遍成长在转型的历史时期,公共性记忆的缺失迫使他们向内转向,关注个人的成长记忆与生活体验。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呈现出不同向度的精神求索:路内、阿乙、李师江的作品将笔触伸向了徘徊与城乡的底层群体;苗炜、瓦当则将笔触伸向了都市人情感生活的矛盾纠结;阿丁、柴春芽则触及现代文明浸染下异化的都市人寻求精神解脱的话题;曹寇,路内则写出了一代青年人无聊迷茫的精神状态。可以说,中间代作家普遍表现出对于当下的介入,对现实社会的敏感,对生活本质的把握,而各异的介入角度则使得他们的写作普遍具有“反抗绝望”的现代性,试图给生活及其意义给以自己的诠释。

  三、“中间代”作家及其创作的生长性

  从过去的默默无闻、遭遇集体性忽视,到今天集体突围,寻求扛鼎文坛,“中间代”作家成长于时代与文学的断裂带之间,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丰厚写作资源融入这批作家的主管人生体验之中,加之1980年代世界文学潮流与西方思想资源的影响与润泽,“中间代”作家正在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表现出其文学创作上的巨大的生长性。

  具体来看,中间代作家处于两代作家的夹缝之中,与上一代的作家非常擅长写土地、农村、“文革”,写过去的记忆,但一旦涉及当下生活就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不同,中间代作家虽然没有经历大的“政治变动”,但对于写作来说现在却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社会内部的错位和变革为作家写作提供了很多可能性。这使得“中间代”作家背负了更加重大的文学使命,从而也使得他们成为当代文学文坛上较为接近文学本质的写作群体。

  “中间代”作家没有辜负他们的文学理想与美学旨归,在纯粹文学求索的精神向度上,他们显示出自己独异而缤纷的色彩。自2011年以来,一大批纯文学期刊先后以“70后”作家作品为主要内容,推出特刊集中推介其作品。诸多出版机构更是为其提供包装策划。而在文学生产国际化的今天,很多“中间代”作家作品翻译与国际版权购买已经提上了日程。这使得他们的作品不仅收到了读者的认可,也受到了诸如《联合报》文学奖等专业评奖的认可。相信通过必要的实践积累、写作资源的扩展以及写作心态的缓和等必要条件的积累后,“中间代”作家终将修炼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中坚代”。

  参考文献:

  [1]潘启雯 陈欣.“中间代”作家:被遮蔽中选择前行而非撤退[N].中国图书商报,2012.8.7:第009版

  [2] 陈嫣婧.“中间代”作家:文学:上下为难的“中间代”[N].文汇报,2012.11.8:第011版

  [3] 苏娅.“中间代”的成长逻辑[N].第一财经日报,2012.3.3:C3版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