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马克思日常生活维度下的时尚含义(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8-06 09:28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王梅芳
分享到:

 

  无论时尚与科学、哲学、艺术等人类精神生产活动以及人的社会生活领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认为,时尚是否能划进非日常生活领域仍然值得怀疑,尽管时尚一再被用作一种社会交往工具、政治外交手段、文化精神符号在非日常生活领域出现,但在物质生活较为发达的消费社会,时尚的属性似乎更为复杂,它时常违背马克思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理论的精神内核。马克思对日常生活的论述中,强调“自觉”“自为”,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非日常生活,两者归根结底都是以人作为主体从而支配外物进行的生产活动,如果改变了人的主体性,就等于偏离了马克思的日常生活理论。

  反观当下,人类的时尚活动从某种程度上可谓走入了一个“审美的异化”的怪圈。很多时候,不是人作为主体选择时尚,而是时尚在选择我们。传媒左右着我们的判断,影像刺激着我们的感官,最终以工业化消费意识和公共的平均意识吞噬我们的主体意识。裸体秀一度成为时尚,可它并没有比穿着衣服更贴近自然,因为这是一个被时尚修饰过的身体,服装被赋予的意义越多,裸露的身体意义也就越多。越来越多的人一度盲目整容、刺青、刻疤,甚至进行更激进的身体修饰,模特的身体与普通人的身体差异也越来越明显,他们的身体已经到了要通过计算机形象设计作进一步修饰的程度。我们对美的标准似乎是没有标准,其实这些行为一开始就已经宣告要远离时尚精神,因为如果这段时尚结束,有些东西注定无法从身体上去除。而寻求普遍性的美的理想也是无法达到的。

  康德对于时尚尽管有强烈的认同,但他仍然理性地认为,我们即使在审美中也要掌握尺度,审美的趣味须同自己的风格整体联系起来,而趣味并不要求每个人都一致,而要求每个人都与自己的判断相协调。[9]康德的论述可以看作是对谁是时尚活动的主体作了一个判断。西美尔指出,现代文化发展的特征是客体性精神压倒了主体性精神。服装理当顺应主体,因为它们原本就是由主体所创造,并且为主体所使用,但实际情况却相反,是主体不得不去适应客体。[3]119马克思基于人的完善发展、从被异化的人发展到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历史过程提出“美学上的反感”,旨在追求人的感性的完善,使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从异化分离走向和谐统一,并经过“美的规律”的建构充分感受和认识人自身的美和创造出来的美。[10]

  三

  根据上文的论述,当下的时尚既不十分符合马克思对日常生活的表述,也不能完全纳入非日常生活的范畴。时尚到底是什么?

  马克思曾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个人全面发展社会。[11]每个阶段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的存在关系都有所不同。

  人的依赖性社会阶段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总体特征是生产力低下。在原始社会,生存是第一目标,生活必需品在满足生存之外所剩无几,社会关系也极为简单和封闭,日常活动围绕着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生儿育女、生老病死等自在的生存而展开,因此非日常生活基本上从属于日常生活。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了生存之外的剩余产品,一部分人开始从事政治、宗教、艺术、哲学活动,非日常生活与日常生活并存。但总体来说,这一历史阶段非日常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附属。物的依赖性社会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社会,总体特点是大规模机器生产代替人工劳动,交往方式和范围丰富起来,日常生活反而被非日常生活压倒,非日常生活逐渐向日常生活渗透,不仅如此,机械化大生产的普及逐渐使人沦为机器,现代科学技术也控制着人的日常生活。在这一历史阶段,媒体广告、先进科技、公共空间、消费品淹没和控制了日常生活原本的自由和自发特征。而人的全面发展阶段是理想的共产主义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地涌流,人人自由平等,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最终走向协调统一。

  马克思以其超凡的预见性认识到在物的依赖性阶段,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第二阶段,非日常生活成为主导,人的主体性也被机器、信息所打败。同时,作为向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成为和谐统一体的最高级阶段迈进的一个过渡阶段,人类的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领域的界限开始变得更加模糊,几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尚未实现融合为一,这也是时尚为何如此难以界定的原因之一。从这个意义出发,笔者并不赞同简单地将时尚活动主体性的偏离视作大众文化的悲哀,存在即合理,这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人类文明的发展无论如何都受制于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也都有其成长的必然路径。就如同这个时期的时尚一样,正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经历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至于时尚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还必须回到“时尚是什么”的命题中来。

  时尚不停变化的特性决定了它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西美尔曾评论,时尚可以用作文明过程的指示器。时尚的快速发展表明了自我形象、自我认同的复杂性增加。如今的时尚既非传统审美,亦无统一价值趋同,而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这是否意味着时尚在不断更新中打破了社会认同、重塑社会认同?

  时尚并非任何人都触手可及,这与社会发展一样受制于生产力、经济因素的影响,社会处在风云变幻之中,这点也与时尚无异,但两者的不同在于:当社会发展到最高级阶段,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走向统一;然而,时尚是永远变化着的,并且永远无法变化到作为主体的人会认为合适的程度。所以,人也将不断地作出选择:选择一种态度,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一种风格……于是时尚成了人对超越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生活方式的无止境追求。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时尚文化传播的价值导向研究”(11YJA860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Georg Simmel.Gesamausgabe,X:Philosophie der Mode[M].法兰克福,1989:13.

  [2]Anne Hollander.Seeing through Clothes[M].加利福尼亚州,1975,修订版1993:3.

  [3]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M].李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杨东柱.论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兼论马克思的日常生活观[J].社科纵横,2013(11).

  [5]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72.

  [6]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73.

  [7]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91-192.

  [8]汉斯·齐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下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48.

  [9]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7-69.

  [10]钟仕伦.“美学上的反感”与日常生活审美化——对马克思一个美学命题的当代阐释[J].文学评论,2004(6).

  [1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04.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