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缪尔.贝克特研究在中国:2000-2013
摘要:爱尔兰裔旅法作家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剧作家之一,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的贝克特研究虽起步较晚但成果喜人,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国内贝克特研究见证了更富有洞察力的研究方法以及置于各种语境中、视野更为开阔的重大议题,迈上新的高峰。本文通过回顾新世纪以来的贝克特的译介、研究特点、研究现状,对未来贝克特研究趋势和现实意义进行展望,鼓励争鸣。
关键词:塞缪尔·贝克特;回顾;展望
爱尔兰裔旅法作家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剧作家之一。由于“他以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969年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不仅深刻影响着戏剧创作和表演方式,而且在小说、散文、诗歌、电影、电视、广播等领域都颇有成就。中国的贝克特研究虽起步较晚但成果喜人,经过文革的浩劫和改革开放头十年的躁动后,我们的社会已经相对成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国内贝克特研究见证了更富有洞察力的研究方法以及置于各种语境中、视野更为开阔的重大议题,赋予贝克特研究新的生命,展现了当代研究的异彩。本文通过回顾新世纪以来的贝克特的译介、研究特点、研究现状,对贝克特研究中的得失进行了简单的批评考辨,对未来贝克特研究趋势和现实意义进行展望,鼓励争鸣。
回顾:
一、译介情况:
21世纪以来,贝克特作品的译介日渐繁荣,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未译作品的新译。其二,已译作品的重译。其三,出版了收录在各类经典文库中针对不同读者的译文选集。其四,除了对作品的翻译,评论性著作的翻译与引进也逐渐增多。一些主要成果有:2002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单行本的形式发行了《等待戈多》(施成荣译)。同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外国短篇小说编年》英国卷(下)收录了贝克特的一篇短篇小说《一个黑夜》(裘志康泽)。值2006年贝克特百年诞辰,国内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其中包括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了5卷本《贝克特选集》(余巾先等译),收录了贝克特定居巴黎后用法文写的所有作品。《贝克特选集》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对贝克特的译介开始走上系统化的道路,此举有利于促进贝克特的其他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以及进一步研究。同时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行了《贝克特肖像》,其中包括詹姆斯·诺尔森发表的3篇纪念文章(王邵详译)。
这些翻译新成果一方面促进我国贝克特的研究和学习,加强中西学界交流,另一方面帮助戏剧表演人士更好地表演贝克特作品,同时是贝克特研究在国内读者接受层面上取得突破性影响的保证。
二、研究特点:
(一)研究对象专题化、系统化;研究主题深入化、潜力化
新世纪以来我国贝克特在研究对象方面既有继承也有新的发展,推动了相关研究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向的纵深发展。创新性研究主要表现在深刻影响其创作的文化地缘研究;作品研究:其小说时间观念的研究,戏剧的主题特征,尤其是对荒诞性主题的深入挖掘,荒诞性表现手法的进一步解读;对贝克特的重新定位。
刘秀玉(2012)将贝克特的戏剧创作与巴黎进行了文化地理视角下的考察,为我们研究贝克特创作提供一个新的维度:巴黎的文学历程与美学积累,使贝克特在民族与世界、文学与政治之间找到了最适合的位置,并帮助他铸就了爱尔兰文学在世界的辉煌。[1]笔者通过贝克特在巴黎与詹姆斯·乔伊斯的相逢深入研究了两人走到一起的必然因素及乔伊斯对贝克特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思想认知层面,尤其在于其创新精神。笔者还深刻剖析了贝克特法语情结对其独特创作风格的促进作用,法语创作最终促使他的创作生涯走向巅峰。
复旦大学胡怡君(2012)的博士论文,集中探讨贝克特五部小说中的时间观念。[2]首先分析了贝克特在《论普鲁斯特》(Proust)中关于时间的思考,总结出他的两个时间难题,即人无法抓住真正的时间,也无法用真正的语言用时间表达出来。接着论文紧扣贝克特小说的时间主题,集中探讨他的五本小说:《墨菲》,《瓦特》,《莫洛伊》,《马龙之死》(Malone和《无可名状》,将每部小说的时间主题安排都看作是贝克特尝试着对两个时间困境的解答,同时指出解答过程决定了贝克特小说创作的道路。
贝克特戏剧中的自我救赎,不可感知,原罪,记忆,责任感等主题被更加深入地进行挖掘。其中,对荒诞性解读贯穿始终,对荒诞性主题的研究更加深入具体。山东大学的朱敏(2008)将贝克特戏剧的荒诞主题细化为五部分:一、等待与时间:永无休止的时间导致自我挫败,无目的的生活,即虚无;等待则是人类生存状态的必要特性。二、孤独和对同伴的需求:几乎贝克特戏剧中所有的人物都处于长期的孤独状态。他们通过自己的同伴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为自己定位以免迷失自我。三、自杀与死亡:贝克特式人物是一群徘徊在死亡大门的人,他们渴望用死亡终结生命,却又难以做到。四、寻求自我:贝克特在戏剧中为被间离的人性和不断变化的自我认证找到形象的表达。五、虚无和一切的终结:虚无是贝克特戏剧中贯穿始终的主题,几乎他所有的戏剧都在处理着一个问题,那就是终结——人的终结、社会秩序的终结以至于整个世界的终结。[3]其中对他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等待戈多》中充分揭示的人类痛苦的证悟,等待和希望,朋友和鼓励的重要性等主题研究依然热情不减。同时对荒诞性表现手法的研究更为系统化,研究从时间、意象,情节、布景、形象及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艺术革新,对荒诞性的解读更加透彻。曹波(2004)是贝克特荒诞性表现手法研究的集大成者,他从贝克特的时间处理与情节结构、舞台布景及人物形象、非人性化与人物关系、语言消解与沉默美学等方面揭示贝克特荒诞的现代文学特征和他的后现代情结。[4]随后有一些研究者对贝克特荒诞性的表现手法进行了更加专注具体的研究:李鲁闽,亢海宏(2010)深入研究了贝克特式语言,将这种荒诞语言效果的表现分为:荒诞语言重复,无关联话题的转换,文字游戏。[5]探讨了贝克特的戏剧语言的独特、高超之处,它的荒诞效果在于让现代人意识到了自身的生存现状和所面对的问题。程鲲鹏(2011)从意象运用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十字架”、“绳子”等意象,发现贝克特戏剧中的意象淡化了为人物形象和戏剧情节服务的特点,而是转向对戏剧荒诞性的广阔积累,“反传统”的意象体现出荒诞色彩。[6]他研究了这些意象对戏剧的烘托效果,进而探讨荒诞派戏剧意象的艺术价值。辽宁大学的刘秀月(2012)的对贝克特人物分析观点十分精辟,她认为贝克特戏剧中的人物都患有与生俱来的“存在综合症”。
研究者们对贝克特进行了新的定位,即貌似荒诞的人文主义者,深入解读了贝克特的人文主义情怀。胡小冬(2006)通过分析贝克特作品《啊,美好的日子》中不同人物的本质特征,如维利——看似简单的应和着,维妮——深富理性的荒诞者,深入剖析了贝克特的创作目的和思想内涵,即为我们提供一种认识世界和自我存在的一个新的视角,以便促使我们实现更美好的生活。[7]宋玲玲(2010)在硕士学位论文《论贝克特小说三部曲中人的主体问题》中,通过讨论形而上思维主体解体,身体主体的困惑与焦虑,解读贝克特关注人类的命运,为人类寻求解脱之路的人文关怀。[8]陈星君(2011)从人文主义传统入手,从理性缺失和“扭曲”的时间两个方面,揭示《等待戈多》中所体现出的反人文主义倾向,从而进一步揭示二战后人类精神荒芜的实质。但他指出这种反人文主义病态并不是贝克特要表达的主题,隐藏在背后的是贝克特对人类重拾人文主义精神的期望和信心。[9]
(二)研究视角多元化、发散化,研究方法理论化,立体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者们继承传统又发扬创新精神,运用新理论,通过新视角审视贝克特的作品。现在国内批评已经实现从简单的社会或历史角度,转向后现代主义哲学观、艺术论、戏剧美学、语言哲学、跨学科、时空观等角度。批评方法的阵容不仅仅赋予贝克特批评以极大的多样性,更为这个批评传统摆脱困境、走向繁荣开启了崭新的研究空间。典型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文本研究、对比研究,发散研究等。
1、理论研究:
小说研究理论走向繁荣,逐渐形成体系,主要分为:一、后现代哲学观的文学思想研究。二、荒诞派形式艺术论的形式研究。李维瓶强调认识论、模仿论和艺术论三者的结合,在贝克特创作的形式研究方面独树一帜。他的观点继承了传统文学批评的优势,既有文艺思潮的合理框架,又有历史背景和文本细读的坚定支撑,对青年学子产生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三、后现代创作论的形式与内容关系研究。王雅华的(后)现代创作论注重在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对贝克特的小说创作进行“动态”分析,强调小说内部的形式实验和小说之间的形式演化过程,在内容研究和形式批评的均衡中发展了陆建德的观点,并印证了李维屏的思想。四、后现代精神分析论的主题研究。曹波(2009)从拉康的精神分析学探究贝克特的“失败小说”中对潜意识的革命性探索[10],紧接着在《贝克特小说的后现代精神分析》(2010)中,对贝克特的小说进行了深入研究,合理地解析了贝克特作品中难以解答的谜团和悖论,同时又从镜像叙事的独特角度印证了贝克特形式实验的成就,在方法论和解释力度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戏剧研究理论硕果累累,走向巅峰。贝克特的戏剧美学开始引起学者的注意,冉东平(2003)发表于外国文学的论文论述了贝克特的静止戏剧理论。[11]何成洲(2004)《贝克特的“元戏剧"研究》运用元戏剧理论,说明贝克特应用元戏剧理论的重要性。刘丽霞(2011)的《艺术创作的元戏剧式指称》中运用元戏剧理论分析了贝克特克特的两部剧《言语和音乐》和《卡斯康多》对艺术创作本身的元戏剧式的指称。[12]在两部剧中,贝克特以戏剧的形式生动呈现了创作过程中的两个问题。其一是创作过程中言语表达与情感表这的关系问题;其二是困扰作家本人的“不能够继续.却不得不继续”的创作使命问题。因此,两部作品是“关于创作的创作”。张宇、王天浩(2012),通过跨学科的符号学研究,对以时间、名字、物品与人物行为的社会意义为代码的《等待戈多》进行分析,为读者提供新的戏剧解读方法。[13]对于贝克特戏剧的的语用学研究,大多是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李鲁闽和亢海宏的《〈等待戈多〉中贝克特式语言的荒诞效果》以及童晓燕的《〈等待戈多〉中的会话关联性与荒诞主题》。王淑娟(2012)从语用学的关键概念预设中探索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14]从语用学的预设角度对贝克特戏剧进行分析,笔者发现作者通过预设的可取消性和专业名词构建了一个荒诞的世界,传递了其对于世界的哲学思想。时空体解读是一种是兼具形式批评与主题研究优势的文艺批评方法论,为复杂晦涩的戏剧展开深入研究铺平道路。李丹霞(2011)立足于挖掘“混沌"这一艺术形式,结合巴赫金提出的时空体理论,对《等待戈多》中的时间、空间以及时空体结构进行细致分析,揭示了其艺术革新的主要形式以及贝克特戏剧时空结构的独特性。[15]
2、文本研究:
文本研究有了新突破,从传统的文本细读、文本评论跨入研究文本的本质并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胡可清(2013)参考德里达在《语法学》提出的文本与典籍的联系和区别,强调文本的比较阅读和交流,研究文本概念和贝克特小说的相似性,通过研究其小说三部曲中小说叙述者、写作过程、作品结尾的不确定性及所彰显的多重声音,拓展延伸写作内在多元理论,指出写作的多元性依靠重复存在,文本的自我创造在于不断地重复过去的语言,多元理论内涵是文本创作并非个人产物,而是多元声音的结果。[16]这一系列独到的见解有利于革新传统阅读和写作技巧,为文本分析提供了创造性、革命性的维度。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