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春江花月夜》的抒情逻辑(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8-25 09:5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杨茂义
分享到:

 

  因此,从抒情线索看,《春江花月夜》三个部分是有一条内在的逻辑线索的。良辰美景唤起对生命短促的思索,对生命短暂的无奈又唤起对良辰美景的珍惜,让不完美的人回到完美是珍惜美好时光的期待。对短暂人生的关注不是轰轰烈烈的豪迈事业,而是普通的游子思妇,由此也表达了对世俗人生的珍爱。

  二、抒情逻辑下的智性美

  《春江花月夜》的抒情逻辑体现了诗歌的智性美。如前所述,诗的内在机理存在着一种理性因素,这种因素造就了诗歌的思想品性,是诗之美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将这种美称之为智性美。智性美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学本身呈现的思想理想;二是语言表现中的智慧精神的散发。在文学作品中,智性美客观存在。《诗经》中“执子之手,与尔偕老”“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目标如此清晰,数字感如此明确,把模糊的感受用清晰的语言表现,就是一种智性美。在诗歌发展的长河中,智性美始终为诗歌增添光彩。一部《离骚》,让人难忘的是“路漫漫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汉魏以后,历代名家诗篇中,都可找到智性美杰作。陶渊明、李白、杜甫都是如此。不过,当我们将智性美作为一种考察诗歌美学的学术语言时,智性美就不应该成为涵盖一切的概念。诗歌创作有的偏于情绪化的感性抒情,有的则以惊人的哲理感悟或人生思索取胜。从诗歌风格的鲜明性上看,只有后者才可以称之为智性抒情,诗歌也才可以归结到智性诗一类。《春江花月夜》是智性抒情诗。因为,它的情感指向是清晰的。情感的走向牵引出的不是激情的释放,而是理性的思索。即看上去不搭界的情景总是穿梭于明晰的逻辑走向中。《春江花月夜》作为旧题,已经为多人花样翻新。但是,前朝的陈后主、隋炀帝之流都侧重于留恋光景,难脱六朝时期宫体诗的痕迹。《春江花月夜》则将一个迷恋于风景的题目扩展到人生领域,景物、人生、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游子思妇的个体生活的境遇也不是停留在日常生活本身,而是生活所体现出的不完美与完美人生渴望的反差,将对人生珍惜的意愿融会到对生活的祈愿上。《春江花月夜》由此将一个风景题材变成了人生题材。这也是《春江花月夜》几经历史埋没却又重新闪光的原因。

  智性美还应该表现在对情与景把握的清醒与节制中。与感性抒情诗不一样的是,智性抒情诗不是智性抒情就是诗人在抒发情感的过程中,将理智与情感交融,并以理性意识节制与控制情感。智性抒情有别于以情绪牵动诗情的感性化抒情。在智性抒情中,诗人的状态是清醒的,诗人追求的目标不是感性抒情追求的情的极度开发,而是感悟事物与人生之真谛。智性抒情实际上存在于诗歌创作的整个历史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据,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歌创作的整个过程都是清醒地带有思辨色彩的。这种思辨性总是以直观的情感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同笛卡尔所说的理性直观,即直观地呈现内在的感悟,从而获得了诗的品性。《春江花月夜》的智性抒情也表现在理性意识对情感的控制上。总体上看,《春江花月夜》的抒情姿态是与抒情对象保持有距离的亲近。有距离,是说他始终是以风景、宇宙和人生的观察者出现的。他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向人介绍和展示美景,叙说着人生际遇。他全能地出现在任何空间中却不卷入其中。这样,观察者的身份使他能够从容地面对春江花月夜美景,进行品评和鉴赏。由此导致的是其抒情语言既具有形象美,也具有分析美。《春江花月夜》对景的细节描写都是带有清醒的分析性。如开头写春江花月夜,抒情主人公对景物的描写是基于精准的判断。“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流霜”是应用比喻做出的精准的视觉判断,“白沙”看不见,也是道出了在澄明月光下水边沙滩的实情。分析性也表现在对期待的清醒提示上。思妇想念游子,希望鸿雁传书、鱼传尺素。但理性判断的结果说明鸿雁飞不过月光,鱼入大海不过留下波纹,想象无法取代现实。理性对感觉的限定使抒情主人公与人物情景都保持了适度的距离。但是,作者的距离感并不是以局外人的姿态展开的,他是始终带着感情观察良辰美景的。这种感情就是对人生的关爱,对人生的关爱,才能让作者自然地将风景与人生联系在一起,将人生与宇宙联系在一起。而情的核心就是人如何也像花好月圆的风景那样完美。正是这个关爱之情,才推动了由景物到哲理再到对具体人生的联想。这种有距离的亲近将情与理统一起来,一方面,确保了情感的感性表达,另一方面,也因理性的沉思与分析避免了情的泛滥,确保了抒情的深度。

  但是,必须指出,智性抒情与抽象的理性分析并非一回事。智性抒情中的理性始终融会于对感性的和情感的知解中。纯然的理性的议论表达不属于智性抒情的范围,也不会产生智性美的。当然。这种融会也不能简单地用内容形式的二分法来定位。比如,以往人们常用托物言志来形容理性和感性的关系。其实。将物与志分开,实际上也就将美感剥离出去。而智性美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种感性的智慧或者情感的智慧。它的产生不适推理,而是创作主体在对情感或景物的关照中产生的刹那间的领悟。这一点,可用佛家语“妙悟”来解释。即智性抒情是伴随和生发出的对人生社会的领会,它形式化地呈现却总闪耀着哲理的光辉。《春江花月夜》属于智性的,具有智慧之美,也在于其展示了这种诗性的智慧。

  三、《春江花月夜》的历史理性

  初唐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转换时期。魏晋以后,南朝的浮艳诗风笼罩诗坛。以宫体诗为代表的诗歌创作远离社会人生,以吟咏风花雪月、男女艳情为能事,“止乎衽席之间”“思极闺帷之内”,甚至以色情描写为乐。诗歌几乎堕落为本能的奴隶。唐朝建立,开启了文化强盛的新纪元,也开启了诗歌创作的新纪元。初唐四杰呼唤清新刚健的诗风,诗歌从满足官能感受的宫楼台走向广阔的社会和豪迈的人生。诗风变化的背后是人生观念的变化。关注自我发展、追随时代脚步是盛世时期普遍的人生取向。初唐正是走向盛世的开始,关注世俗人生、伸展自我抱负,成为一个时代的主题。在诗歌创作中,既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建功立业的豪迈,也有珍惜友情、爱情和日常生活的世俗情感。与前代人关注私人感受不同的是,初唐诗歌往往将世俗人生放在宇宙、自然和理想之中,带着强烈的宇宙意识和理想主义使自我感受具有了普遍意义。《代悲白头翁》就是这样,表面上的风花雪月气息,事实上却都埋藏着对时间的清醒认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但这种感慨不是汉末的及时行乐的绝望,而是对现实生命的珍惜。《春江花月夜》作为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风花雪月的题目,因此也在唐代花样翻新。不再迷恋于官能感受,不再孤立地流连风景,而是将世俗人生和博大的宇宙连在一起,从中感受瞬间世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说,《春江花月夜》的抒情逻辑也经济学论文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基金项目:本文为北京市教委教改立项项目成果,编号:5130 000FC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