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浅析庾信《小园赋》创作特色(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8-29 18:50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黄惠燕 朱学斌
分享到:

 

  二、《小园赋》创作特色论析

  1、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

  庾信在文学史上“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美誉,不仅表明了庾信的文学成就,也点明后期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把南朝清新倚丽的风格和北朝刚健质朴的风格结合起来,造就了自己个性独特的赋作魅力:“苍凉”。以至于杜甫有“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的评价。

  庾信的词赋清新秀丽,如李白所言:“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郭建勋在《文学评论》中撰文论述了庾信辞赋的一些特征,他认为前后期庾信的辞赋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有差别。他指出,庾信的后期辞赋与前期赋作在语言秾丽、对偶工整、用典频密、结构清晰等方面是一致的,但也有着明显的不同。首先,由于作者心境的变化,不再运用五、七言诗体句的形式,而以四、六言赋体句为主;其次,在修辞上不再偏爱色彩艳丽鲜明的金翠红绿之类,而多用悲伤痛愁等情感倾向浓烈的语词;再次,较前期更多运用象征兴寄、委婉达情的手法。这样的评论看法对于《小园赋》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分析都有重大的借鉴参考意义。

  从创作风格看,《小园赋》既有描写小园景色的轻松、优美的描写笔调,显示一种轻松惬意的生活,比如用巢父之所、壶公之地比喻自己的小园,用“南阳樊重之第”和“西汉王根之宅”的富丽堂皇反衬小园的简陋朴实,如“桐间露落,柳下风来。琴号珠柱,书名《玉杯》”,“落叶半床,狂花满屋”等;亦有深沉悲痛的抑郁之思,远离故土、羁留北方的经历、国家沦亡的痛苦使庾信在赋中尽情地表达出来,形成南北兼备刚健豪放的风骨,苍凉悲壮的意境。

  2、语言典雅,音韵流丽

  南北朝是中国著名的乱世,朝代更迭频繁,民不聊生,但是文学却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不仅在诗歌方面成就卓著,赋体文学也进入鼎盛时代,讲究音韵流丽、制典繁复、对仗工整。综观庾信的全部作品,虽然其前期的赋作大有卖弄辞藻和文笔的嫌疑,这是由于社会地位高贵、生活安稳富足和文苑席位耀眼等因素的作用。但绮丽始终是他文章的原色和基调,所谓绮丽,“是指其文章透露出美艳和悦的感官形象”。这种效果是由句式整伤、字词华美、声调谐和等因素共同制造出来的。这在《小园赋》里面随处可见。如以下一段:

  门有通德,家承赐书。或陪玄武之观,时参凤凰之墟。观受釐于宣室。赋《长杨》于直庐,遂乃山崩川竭。冰碎瓦裂,大盗潜移,长离久灭。摧直辔于三危,碎平途于九折。荆轲有寒水之悲,苏武有秋风之别。关山则风月凄怆,陇水则肝肠断绝。龟言此地之寒,鹤讶今年之雪。

  三、结语

  《小园赋》是庾信晚年的作品,其时庾信经过时光的冲洗与积淀,由对初居北地的不适应和对现实遭遇的愤激转为平静处之,心境显得相对稳定和沉静。通过对《小园赋》的分析研究,可发现这篇赋作中所描绘的“小园”正好契合着庾信心中的伊甸园形象,《小园赋》很好地体现了庾信由前期的“宫体”浮艳向后期的“凌云健笔”的“老成”境界转变的过程,是展现庾信后期赋作乃至其心境的一个生动注脚。

  参考文献:

  [1]庾信撰、倪璠注、许逸民校点 《庾子山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令狐德棻《周书·卷四十一庾信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宇文逌:《庾子山集序》,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4]钱钟书 《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

  [5]吴利晓 《小园赋》的独特展示,《文学界》,2011年10月.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