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兰经》下压不垮的脊梁(2)
三、重压下勇于纠正错误
影片中不停出现的法官是伊朗人法律的评判标准,最初人们信赖法官会还原真相,洗刷自己的冤屈,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而影片中法官面目模糊,声音淡漠,软弱无能,官僚古板,无法解决人民的困境。
影片中每个人都是那么的正义,充满证据,但是每个人都有内心阴暗的角落不肯去面对。纳德的女儿怀疑父亲事前已经知道了女佣怀孕之事,纳德无语。女佣因家中无力偿还欠债,丈夫正面临着又一次的牢狱之灾,她明知道流产并非是因为纳德的那一推所致,但她却不愿承认。每一个人都在向自己有利的角度辩护,不惜撒谎。无论是相信法律和现代道德的人,还是虔诚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都在现实和压力面前说谎,都认为是别人的错。面对女儿,纳德最终勇敢地坦承了自己的谎言。女佣最终选择真相和离开,这些细节,让我们能够隐约体悟到伊朗社会内在强大的自我纠正错误的能力和肯于认错的勇气。
四、重压下的谎言与救赎
在矛盾冲突中,纳德、西敏和瑞茨为了各自的利益都徘徊在说谎的边缘。影片每个主人公内心微妙的转变都刻画得出神入化。三个人都为了维护个人利益无奈说谎,他们的内心都承受着极大的痛苦和煎熬,人性矛盾与纠纷被不断升级,殃及下一代未来的发展变化,当矛盾发展到最尖锐时突然被释放,这种戛然而止的处理手法耐人寻味。
纳德的说谎在于他的确推搡了瑞茨,而且他是知道瑞茨怀孕,这种性质在伊朗的法律上是一种故意谋杀。两个家庭的争论焦点也都纠结在纳德是否知道瑞茨怀孕。虽然纳德是清楚知道瑞茨怀孕,但是推搡的一霎间,也的确是爱父心切,情绪失去控制,这是所有善良孝顺的人可以理解的。纳德因为这个谎言失去了在女儿心中的慈父形象,受到妻子、女儿和邻居等证人的质疑,内心苦闷不堪。
瑞茨也处在说谎的边缘,因为她无法确认流产是不是推搡造成的,因为前一天为了找回溜达到路上的纳德老年痴呆的父亲被汽车撞了,那时肚子里就没了动静,信仰告诉她不能确定责任归属的补偿金拿到手里也会带来不祥。为此她矛盾不安。
西敏的谎言和怀疑都是被动的,纳德怀疑瑞茨偷了钱。而钱其实是被西敏拿去给搬家具的工人了。
女儿特梅痛恨谎言,但还是为了父亲免于刑事责任,配合爸爸在法庭作证。她只有十二岁,面对父母离婚和官司,特梅的选择非常痛苦,就像伊朗的未来需要做出痛苦的抉择。
谎言与救赎,是人性深刻的命题。纳德、西敏和瑞茨三个人的谎言和怀疑是交织在一起的,在这种交织中反衬出每个人的说谎都是无心的,对他们的怀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
影片与现实极其相似,世界上对伊朗有太多太多无心无奈的谎言和误解性的怀疑,这展现了伊朗的真实社会形态。这里的一些人因为立场不同,所以一开始便选择了谎言,还有一些人因为处境不同,最后也选择屈服于谎言,另外的一些人因为面对信仰最终放弃了谎言。这里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之分,但每个人都会有自我的立场。这里没有绝对好和绝对不好的选择,但每个人都要做出一个自己的选择。纳德鼓起勇气向女儿承认撒谎而完成了自我的救赎,而当女佣对着古兰经发誓后,她选择了真相和远离,古兰经帮助她艰难地展开自我救赎。
五、重压下的宗教与世俗
纳德与女佣一家的纠纷注定不在一个层面,纳德的道德准则来自现世生活,注重的是较为传统的家庭责任感以及社会生存的守则。而女佣道德观则全部依赖信仰。一个失衡的故事在宗教与世俗的双轨中展开的主线,必然有其平衡之处。纳德的软肋是家庭,包括即将破碎的婚姻,无力、痴呆却始终注视自己的老父亲以及与自己渐行渐远的女儿。所以最后他选择妥协。
而女佣的依靠则是信仰,对抗双方的平衡连同戏剧性也就此构建。戏剧地发现影片中每一次伴随《古兰经》出现的誓言,都是无可奈何的谎言。
最终真相虽然大白,但留给每个当事人的,仍然是无解的人生。在历尽曲折之后,纳德作为伊朗强硬派的代表,他依然坚持真理、原则、公平、公正,无论面对多大的压力,他都不选择妥协,除非你能找到严谨的证据,说服他。纳德既不想抛弃历史,也不愿放弃未来,坚忍地在现实中前行。西敏是妥协派的代表,她喜欢平衡、稳定,面对问题她会选择有利于自己幸福的道路,谁是谁非不重要,重要的是赶快改变糟糕的现状,避免陷入更大的麻烦之中。瘫痪的父亲则象征伊朗积重难返的历史,女儿特梅象征着伊朗尚不明朗的未来。在风雨欲来的现实社会中,伊朗的妥协派要放弃不堪的历史,逃离胡混乱的现状,带着未来,到西方去寻找文明。
世界上不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自由,人类为了追求幸福做的任何努力和抗争都无可厚非。这位来自伊朗的法哈蒂导演在真诚表现社会现实问题的同时,用电影打碎了世人对伊朗的有关于核危机的常态认识和精神文化落后的臆想,他告诉世人,在世界上惟一的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宗教信仰对人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努力挖掘伊斯兰教徒的善良与美德。
影片充满着人性关爱,对世界范围内敏感的政治问题和典型的文化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带入故事画面。在强大的西方文明面前,善良的伊朗人绝不是西方所认为的邪恶。影片揭示出一个问题,就是世人都执著地相信自己是对的,经常误会或冤枉他人或事情。诚然伊朗的现实确实混乱,历史确实衰败,人民的物质生活确实有较大的差异,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毛病和问题,但伊朗人民的信仰仍在,国民的精神仍在,每个伊朗人都全力保护着孩子的心灵,伊朗的未来仍有潜力和希望!伊朗何去何从,就像影片结尾处女儿特梅说的那样她已经有了决定,伊朗的未来应该由伊朗人自己决定!
影片告诉世界,《古兰经》是伊朗人的行为准则,也是这个危机四伏的社会最有力的社会秩序的守护者。有信仰的伊朗人民是不可战胜,不论现在遇到什么困难,有多少问题,未来伊朗人在面对重重重压的时候,依然能在《古兰经》的指引下真实、勇敢地面对,在最艰难的选择中,善良而有信仰的伊朗人民,仍然能守住做人的底线,这正是电影向世人展示的伊朗人在《古兰经》下压不垮的脊梁。
[参考文献]
[1] 谢宗玉.《一次别离》:伊朗人的脸面[OL].
[2] 唐灿灿.“私欲”与“道德”的博弈——论《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中宗教力量的镜语表达[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05).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