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从诗经与楚辞的作者身份看创作的讽谏目的(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9-03 17:39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潘娇
分享到:

 

  (二)宋玉的身份和职掌

  宋玉的身世,史书上并没有完整的记载,只有些零星的材料。《汉书·艺文志》记载:宋玉,赋十六篇,楚人,与唐勒并时,在屈原后也。晋习凿齿《襄阳耆老传》: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有景差……[6]146-148

  关于宋玉任何职,他是文学侍从之类,奉命为楚襄王作辞吟赋,是个帮闲文人。其实从他的赋中可看出他并不是一个闲人。[6]3-5《登徒子好色赋》“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 ”,大夫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说宋玉的坏话,可以猜测他俩职位同列。汤炳正先生已经论证“左徒”与“登徒”是一种官职两种不同的简称。[7]因此,宋玉也居大夫一职。从宋玉的《九辩》中所写的内容看,他在做官时,曽劝谏楚襄王改革弊政,举任贤士。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说:“宋玉赋《好色》,意在微讽,有足观者。”由此可见,宋玉并不是表面上所谓的闲人,他也在其位谋其政,忧虑楚国的现状。在《九辩》中他也表达了改革时弊的愿望,如:“何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而改错?却骐骥而又乘兮,策驽骀而取路。当世岂无骐骥兮?诚莫之能善御。”“计专专之不可化兮,愿遂推而为臧。赖皇天之厚德兮,还及君之无恙。”表明自己的决心,同时也希望君王能够惩恶扬善。

  三、由此可知,诗经与楚辞创作的讽谏目的

  由上可知,《诗经》与《楚辞》的编撰者和创作者的身份,都是有官职的官员,他们的创作也都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君王通过采诗官采集而来的诗歌以及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来了解天下之事和政治得失,官员也可以通过向君王进献诗歌的方式来委婉表达自己的讽谏之意。《诗经》讽谏的政治目的在先秦文献中从对“六义”的解释就可看出,在郑玄《周礼注》中:

  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也。赋之言铺,直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劝喻之。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

  《毛诗序》首次提出诗有“六义”,诗经的美刺目的显然可见——“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风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毛诗序》从诗的功能的角度阐释“风”雅“颂”,其实在《毛诗序》中很明确地提出了《诗经》的创作目的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楚辞》的创作时期主要集中在楚国的衰败之际,它创作年限的跨度比《诗经》所跨年限小得多,所以楚辞中的篇章多是忧愁忧思忧恨而作的,个人哀怨,激愤、不满的情绪多有流露。屈宋等人作诗作赋,表面上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绪,但他们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君王能看到他们的文章,重用他们,以实现他们的政治抱负。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谊列传》有: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已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在司马迁看来,屈原作《离骚》等篇章都有直谏的意思,宋玉、唐勒、景差等人虽学屈原作赋,但却没有继承其直谏的精神。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除屈原的楚辞作品外,其他人的作品就没有讽谏的意图。

  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说:“宋玉赋《好色》,意在微讽,有足观者。”李善注《文选》也曾点明其主题:“此赋假以为辞,讽于淫也。”其实,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风赋》都有讽谏的意义,只是明显程度不同而已。陈第对宋玉总的评价是“宋玉之作,纤丽而新,悲痛而婉,体制颇沿其师,风谏有补于其国,亦屈原之流亚也”。由此可见,宋玉作赋的讽谏目的,与屈原不同的是措辞与情感都没有过分激烈,这可能源于他们出身和身份地位不同。

  讽谏是《诗经》与《楚辞》的创作目的,但是诗歌创作的情感因素不可否认。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就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他说屈原的《离骚》也是忧愁幽思而作。在《毛诗序》中有:“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性情,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吟咏性情,以风其上,这就是国风的创作目的。诗人作诗,皆是心中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而思来者。因此,讽谏之辞中带有自己的性情与情感必是不朽之作。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1-52.

  [2] 韦召.国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3] 吕友仁.礼记全译·孝经全译(上)[M].贵阳:贵州出版社,2009:193.

  [4] 马银琴.两周诗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3-14.

  [5] 过常宝.楚辞与原始宗教[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19-24.

  [6] 朱碧莲.宋玉辞赋译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7] 汤炳正.汤炳正论楚辞[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64-67.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