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以“日常生活审美化”解读林语堂作品的当代价值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9-13 15:31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李东玥
分享到:

 

  摘要:近年来,“林语堂热”与社会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广泛产生几乎同步。二者的审美呈现方式有共通之处,都是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集中体现于林语堂作品中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文中所主张的审美活动对现代社会的弊病有所疗效。基于二者的本质区别,林语堂作品中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能有效改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浅表性,给人以深度的审美享受。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衣;食;住;行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7-0252-03近年来,“林语堂热”正炙,他作品中的文化内涵逐渐为人所接受并崇尚,反映了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有所差异。其中,最能代表林语堂文化性格的《生活的艺术》和《吾国与吾民》不断再版销售,这两部作品笔调柔和、收放自如,且素材多来源于日常生活,因此极受欢迎,得到广泛传播。针对以上现象,林语堂研究者王兆胜在《林语堂与中国文化》中提出“21世纪需要林语堂”这一重要观点,对林语堂作品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挖掘。基于此,本文试图用美学界新提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来解读林语堂作品的当代价值。

  “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由费瑟斯通在《消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中首先提出,简而言之,“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让大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用、行充满美感。2004年,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如火如荼。本文尝试用全面的眼光认识“日常生活审美化”内涵,通过对林语堂作品的当代价值分析,来肯定林语堂在当下社会的独特文化地位。

  一、时代语境变迁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史,自“五四”以来到解放战争时期,新文化、新思想的雷声响彻神州大地,汇成了一条响应革命斗争、主张个性解放的文学主流。这一阶段的文学发展有较强的阶级性、政治性,文学作品针砭时弊、鼓舞斗志,对当时社会的整体变革有着重要作用。但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角度上,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文学在主题上缺乏多样性,部分优秀作家个性鲜明,但文风与时代大浪潮不完全吻合,因此遭到了时代的否定,在文学史上几乎失语。林语堂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他创办《论语》《人世间》杂志,采用闲适小品文的形式,大力宣传幽默与安闲的处世之道,这在当时的文化界是不务正事的“荒唐”行为,因此遭到主流作家群体的批判和疏离。鲁迅曾直言不讳对闲适小品文的否定“麻醉性的作品,是将与麻醉者和被麻醉者同归于尽的。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①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文学主流步入审美化道路,林语堂作品的价值得以逐渐解冻。在今天看来,林语堂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文人,他的作品指向人类发展,紧紧围绕生活本体,这是任何一个时代的基本点,从这一点出发,他的作品并不囿于某个特定时代,而具有超越性,是能够经历时间洗练而存世的经典。特别地,在21世纪的文化语境里,中国正在走向一条和谐生态的发展道路,这时,林语堂作品的价值就该大放异彩了。

  值得注意的是,“林语堂热”在当代的重新掀起与社会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广泛产生几乎同步。反观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现实,不难发现,“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简单的西方理论移植,而与中国整个转型的社会文化有密切联系,借助大众传播、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审美活动不再仅限于精英社会,而走进了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因为这层需求有增无减,很大程度上为“林语堂热”提供了便利,虽然林语堂作品中提倡的悠闲生活与时下“日常生活审美化”在本质上有一定区别,二者的审美呈现方式却有共通之处。

  二、日常生活的审美表现

  林语堂特别关注日常生活,反感形而上的虚无,有学者评论其说:“所写的虽是生活琐事,实际则体现文化精神。”②林语堂将偏于物质性的生活状态与精神性相结合,从而实现了日常生活向审美化的转变,在《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作品中,他系统地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艺术,集中体现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一)衣饰须合乎人性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里第九章“生活的享受”中论《西装的不合人性》,针对社会上不分胖瘦、不分寒暑、不分美丑、不分长幼均穿上西装的现象,给予批评,认为这不科学、不卫生,更重要的是“不合乎人性”,远不及中式服装令人舒服。此外,在《吾国与吾民》又专论《缠足的习惯》,对这种“可怕而怪癖”的习俗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进行批判,结合当时现实,女子常常穿高跟鞋以获得“缠足”类似的效果——显得脚精小美观,林语堂也认为这是不符合人性的。可以看出,林语堂对待人的衣装,极为关注它的舒适性,而不是社会功利性,因为衣装舒适,人生活自然愉悦,才有了审美性的可能。

  在当代社会中,有许多人爱慕虚荣,只图奢华名牌,衣着奇异,而使衣饰的作用丧失其本来面目,对此,林语堂作品中关于衣饰的论述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唤起民众的本性,引导其关注生活的本来意义。

  (二)饮食为人生之重

  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人生的意义不言而喻。在他的作品中,有关饭、茶、烟、酒、菜的“食事”不胜其数,林语堂自得其乐,通过与西方的对比,凸显中国饮食艺术的无限魅力。《辉煌的北京》里提到北京的著名餐馆:东兴楼、正阳楼、砂锅居,介绍了像芙蓉鸡片、烤羊肉片、烤鸡等美味佳肴,在《吾国与吾民》中的《饮食》一节,林语堂详尽其能阐述中国人的饮食方式,即审美化的表现,例如茶,“至于饮茶一道,其本身亦为一种艺术。有些人竟至有崇拜的精神。”另外,在《生活的艺术》里《茶和交友》《淡巴菇和香》《酒令》《食品和药物》几章中,更是进一步深入谈到了这些“食事”的功效和价值,特别是“烟”的重要性,林语堂一生爱抽烟,也曾想过为了健康戒烟,但却最终因灵魂的原因负疚,说到底,是因为抽烟给了林语堂难得的精神享受和愉悦片刻。可以说,在“吃”这件民生大事上,林语堂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也许他的论述相较于普通百姓生活来说有些不切实际,却不妨碍他借此宣扬生活的艺术真谛。

  时至今日,中国有一大部分人的生活质量已经达到“小康”标准,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视里少不了“秀色可餐”的烹饪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掀起一阵持久的美食狂潮,饮食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品牌化、特色化,规模也不同往日,这一切都说明林语堂对饮食文化的宣传在当代社会是有现实土壤的。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