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恨爱冷骨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10-04 16:07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王燕燕
分享到:

 

  摘 要:李碧华是一位擅长在笔尖上翻转爱情风月、神鬼妖魅、生死轮回的鬼才作家。爱恨是她作品的书写主题。她自己常说“人间难解之题,曰死曰爱”,在女人生生死死的爱恨情仇里,李碧华用自己独到的人生体悟建构着一个极具浪漫与悲凉的凄艳人间。她雕琢了许多瓦残玉碎的悲情故事,走出了古典文学团圆的老路。在关于两性关系的深度拷问中,她表现出了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同时也对女性情感弱势的地位作出了深刻的审视和演绎。

  关键词:爱恨;至情;反抗;飞鸟与鱼;男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014-01

  李碧华,这个被冠以“文妖”之名的言情第一人,以一支写情述爱之笔征服了众多的读者。她笔下的爱情故事总是爱恨缠绵,生死茫茫,令人惋惜,让人读过之后难以摆脱那种陷于爱恨的阴郁情怀。在《霸王别姬》里有的是畸形之爱,《饺子》中灵异诡谲的情节背后是一个女人的悲哀与苍凉。李碧华笔下的“爱恨情仇”充满了浪漫、细腻、激越、离奇、凄艳的色调,在她的爱情故事里,古为今用,人鬼殊途,生生死死,轮回不已,却很少有幸福圆满。她的笔尖是冷的,尖的刺骨,经济学论文不给故事任何回旋的余地,将爱恨表达到了极致。

  一、宁为爱生,不爱而死

  纵观李碧华对爱恨的写作手法,其写作思想与汤显祖的戏剧写作思想十分相似。

  从宏观上看,她构造的世界是有情的世界,人生亦是有情的人生。“世总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情”与生俱来并始终伴随着整个生命进程①。就如《霸王别姬》里,小楼与蝶衣一折满堂彩的《别姬》演出时节。霸王虞姬,正是月朗花香,溶溶脉脉,镜里双双望定,情意缱绻,令人动容。

  从理想上看,她所表达的有情人生的极境是“至情”,就如《牡丹亭》的卷首题词一样:“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②《胭脂扣》里的如花和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尽是如此。为了心中至爱由生到死,又由死到生。如花为了爱,在风月场上历尽艰辛。却因爱人的背叛而绝望的离开,李碧华借主人公之口感叹道:“一个女人要到了何等田地才死心?就像一条鱼,对水死了心”③。这样的决绝,可也只能如此决绝。飞蛾扑火的精神包装着李碧华笔下一个又一个充满灵性的女性人物,却一次又一次打碎繁华世界里被异化了的无可救赎的伪爱情。

  二、非爱即恨,瓦残玉碎

  李碧华的笔尖是狠毒的,洞穿一切世间的爱情又丝毫不留情面,她的笔像一把刀,刀刀残忍。把恨当成线扎入血肉中,穿进骨子里。因为看到了最本质最原始的面目,她索性将那些无谓的牵挂依附统统卸去,只留下白森森的骨骼,叫人把爱情看得心里发凉。因爱生恨,不爱就玉石俱焚,她笔下的女子皆高呼“我为爱而生,你就必须为爱而死”,倒也快哉。而她这种不求团圆美满的风格也恰恰是古典文学作品中所缺少的精神。

  中国人总有摆脱不掉的团圆情节。宗白华在《艺术与中国社会》申论中国艺术“拒绝和闪躲”了“悲剧精神”。④而李碧华的高明之处正可从她的悲剧结局见得。用一个词来形容李碧华的爱情小说——凄艳:艳的是爱情,凄的也是爱情。李碧华揭丑常常比翻书还快,人性中的欲望,她拈来笑骂一番,然后她直言不讳地说我也是其中之一。从甜言蜜语到万念俱灰,时间不长,却尽显人性之丑。我们不禁要问团圆真是爱情的结局吗?会是爱情的最佳结局吗?没有,并非是也。

  三、飞鸟与鱼,宿命描述

  “鸟”一直是男性的象征,而“鱼”是女性的象征。飞鸟的自由就正如男性无论居于社会还是两性情感中都能处于主导地位,都能来去自如。而鱼的意象恰恰呈现出一种被捆缚的状态,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就如女人身处在男权文化的汪洋大海中身不由己随波逐流的状态。情感就是女人身上的那根软肋,一撮就化了五脏六腑。李碧华笔下每一个女性形象都可以沿着一根情感的脉络分析到底。

  西方著名的女权主义批评家艾来娜·西苏说:“女人不是被动,便是不存在”⑤。是的,女性只能被动地要求爱或者不爱,而无法主动地索取爱。女人只有恪守被动的品质,任何主动的主体追求都被视为是离经叛道,必然遭到男权传统文化的唾弃镇压。因此,李碧华小说中天生丽质而不肯安分、命运坎坷而绝不屈服敢于抗争的叛逆女性们,注定就是男权文化传统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妖女荡妇”。她们做了最大胆的挑战最顽强的抗争,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男权传统文化套在她们身上的枷锁是巨大的,牢固的,无所不在的。她们始终无力摆脱,她们的反抗史其实就是她们一点点被这个世界压迫吞噬的血泪史。李碧华笔下的的女性终究逃不过那冥冥之中的黑手魔爪。这也是女性作为弱势群体难以摆脱的宿命。

  注释:

  ①②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7):110.

  ③李碧华.胭脂扣[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288.

  ④吴小玲.情天恨海爱无边上穷碧落下黄泉——谈李碧华小说里的爱情[D].

  ⑤张京嫒.当代女性之一文学批评(第一版.前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