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荷塘月色》中通感手法的成功运用及原因
摘 要:朱自清在散文《荷塘月色》中巧妙运用了通感手法,收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从美学角度来讲,通感是人们获得美感时的一种心理功能,结合《荷塘月色》原文对通感手法进行分析,可以得出通感手法成功运用的两个原因。
关键词:通感;荷塘月色;成功运用原因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010-0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为广大读者所熟知。《荷塘月色》能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主要得益于作者对夜幕下的荷塘景色出神入化的描绘,勾勒出了一幅意境优美的荷塘美景图。在作者的描述中,多种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在这些修辞手法中,通感手法的运用应该说是最奇妙的,在对荷塘美景的描绘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成为文章在修辞方面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从效果上看,通感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是成功的,在这一点上基本上可以达成共识。论者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多从通感手法运用的效果方面进行论述和研究,很少触及对通感手法成功运用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我们认为,北大核心期刊只有对其成功运用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通感修辞手法,因而通感成功运用的原因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先从通感的定义谈起,继而讨论通感在文中的成功运用,然后分析其成功运用的原因。
一、通感的定义
通感是一种修辞手法,“感”是五官感觉,“通”是相通,就是在描绘事物景物时,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学等感觉器官相通。通感手法的运用古而有之,在古代的诗文中就曾多次出现,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视觉、听觉、触觉等相通。贾岛《客思》中有“促织声尖尖似针”,听觉和触觉相通。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琵琶女弹奏乐曲的描摹:“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问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听觉和视觉彼此相通交融,表现出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和琴声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最早提出“通感”这一说法的是钱钟书先生,他在《通感》一文中指出: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用理解或认识。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是“通感”或“感觉挪位”的例子。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往往刻意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现代汉语对通感的定义也是从钱钟书对通感的表述上来的,比如:“叙事状物时运用词语,使不相通的感觉器官相互沟通起来的辞格叫通感,也叫移觉。又如:“在叙事状物时,用形象性的语言使感觉转移,从而启发接受者联想、体味,这种修辞方式叫通感,又称移觉。”这两种定义基本相同,简单地说,通感就是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沟通起来以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一种修辞手法。
二、通感在《荷塘月色》中的奇妙运用
在《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两处巧妙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一处是:“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处主要描写荷塘里荷花的香味,缕缕的花香属嗅觉,渺茫的歌声属听觉,嗅觉和听觉相通,用远处渺茫的歌声来比喻随风飘来的缕缕荷花清香,两者都有断断续续的特点,这样的表现既形象又传神。另一处是:“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一处主要写荷塘中的月光,不均匀的月色属视觉,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属听觉,视觉和听觉相通,用和谐优美的乐曲比喻并不均匀的月光,月光不均匀但是和谐一体,乐曲旋律高低起伏也能和谐一体,这样用乐曲的和谐一致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月光的和谐一体,表现出了荷塘月光的朦胧优美,收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显然,这两处通感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对表现荷塘月色的优美意境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可以说是通感修辞手法成功运用的两个范例。
三、通感在文中成功运用的原因分析
我们说通感在文中运用得很成功,是因为通感的手法在文中起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这种修辞效果描绘出了一幅优美的荷塘美景图,更好地表现出了荷塘月色中的美,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美学角度来说,优美的“荷塘美景图”是“审美意象”,“美的享受”是“美感”。审美意象就是审美活动过程中人主观的意和客观事物的象融为一体而生成的表象世界,我们之所以能够感受到作者所描写的荷塘月色的美,是因为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了荷塘美景的审美意象,感受到了这一审美意象,美感也随之产生。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人总是先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接触具体的事物景物,在心物感应的过程中产生审美意象,同时产生美感。按照美学中美感的理论,通感是美感的一种心理功能,在审美活动中往往会产生通感现象,原因是:“首先,我们感受客观现实的美,不是从某一感观出发,而是从人的整体出发;其次,为了更好地更充分地欣赏美,一种感觉器官不够用,常常需要借助其它感觉器官的帮助和补充;再次,美感有时还借助于调动联想或想象的心理活动,由一种感觉器官过渡或扩大到另一种感觉器官;最后,各种感觉器官的交互作用,常常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这说明,通感在美感形成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而文中通感的运用对荷塘美景美感的形成自然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就是通感手法在文中运用得很成功,这样,通感在美感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原因也就是通感在文中成功运用的原因。按照这一思路,结合前面美感和通感关系的理论,我们回到文中运用通感的两个例子进行分析:例子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是嗅觉,歌声是听觉,在这一美的情景中,随风而来的花香一缕一缕,断断续续,审美意象是模糊的、抽象的,而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审美意象是生动的、形象的,由嗅觉的抽象意象转移到听觉的生动形象意象,审美感受更加明晰而强烈。例子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不均匀的月光是视觉,奏着的名曲是听觉,不均匀但却和谐的月光是生动的形象,起伏变化却又和谐的名曲也是生动的形象,由视觉的形象意象转移到听觉的形象意象,审美感受更加深厚强烈。由此可见,通感在这里成功运用的原因同前面所说的通感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理论第三个原因相关联,即借助调动联想或想象的心理活动,由一种感觉器官过渡或扩大到另一感觉器官。为什么要“过渡”,因为“过渡’可以由一个抽象形象的转移生成一个更生动的形象,使美感强烈。为什么要“扩大”,因为”扩大”在一个生动形象的基础上转移生成另一生动形象,两个生动形象相迭加,同时发生作用,增强了审美享受。由此,通感在文中成功运用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一、通感使人们获得了更为具体生动的形象,使美感得以增强,从而使修辞效果突出。二、通感同时调动了两种及以上感觉器官起作用,使美的形象相迭加,立体而丰富,增强了美感体验,从而使修辞效果突出。这是对《荷塘月色》中通感运用成功的原因分析,不能涵盖所有的通感巧妙运用的例子,但分析得出的这两个原因,基本上能够概括通感巧妙发挥修辞效果的原因,对通感更好地在文学作品中发挥修辞作用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登歧.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19.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83.
[3]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1-142.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