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大巧若拙之美(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10-14 09:06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杨静
分享到:

 



  (二)画面——朴素生动

  陶诗呈现给人们一幅幅朴素生动的画面,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白描写意的手法、质朴精炼的语言以及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田园生活。

  陶渊明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写意。白描,本是国画中的一种绘画手法,即不加任何色彩渲染地用粗线条勾勒。后引用到文学创作中,用来形容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简单而精炼的描绘,使之形神毕现的写作手法。鲁迅曾对白描下过这样的定义: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无卖弄。[7]我们且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今日天气佳,清风吹鸣蝉”这些画面哪一幅不是随意点染的白描图画?

  与白描手法相对应的是质朴精炼的语言,对此,不同时代的人看法多是相同的,即陶诗的语言质朴清新、自然精炼,可谓“田家语”。如“野外罕人事”、“中夏贮清阴”,需注意的是陶诗的语言古朴自然,看上去不经雕琢、不砌辞藻,但却不浅薄,因为这些语言都是经过高度的艺术提炼的,只是不着痕迹罢了,这是巧的最高境界,也正陶诗语言的高明之处,可谓大巧若拙。如上面列举的“掷”、“罕”、“贮”虽然看起来十分平易却不可更易,可谓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彰显了一种朴素平淡的自然之美,体现了大巧若拙的审美追求。

  (三)情感——直写胸臆

  元好问曾面对陶诗发出这样的感慨:“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8]的确,陶渊明不追求强烈的刺激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其诗纯是自然流露,但因其生活体验真切深刻、内心情感真实丰富、人格清高俊逸,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写出来就有感染力。唐宋不乏苦吟诗人,他们内心并未积蓄丰富的激情和灵感,因而只能在字面上做文章。这样的诗歌也许具有形式美,但无疑缺乏感染力,因为它缺乏真情实感,缺乏艺术生命力,这样的诗固然是巧的,但必然巧于外而拙于内,不可能打动读者。因而只能是小巧,而非大巧,难以有佳篇。反观陶诗,它将率真的田园生活、人与人之间的淳朴关系、诗人自己身处田园的恬淡自然流露:“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诗人以亲身实践者的身份唱出躬耕的辛苦。又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秋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溢淌着一种直写胸臆的淳真美,坦然地描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另,“秋菊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与邻里之间情投意合的友情,情真、景真、事真、意真。从表面上看,他的诗好像是平淡无奇的,可其中含蕴着诗人高洁的胸襟和深挚的情怀,这正如最醇厚的酒,喝上去好像没有一点一点刺激的酒味,却含蕴深厚的力量。[9]这种巧是一种大巧,以拙的面目体现出来,这便是陶诗极具魅力所在。后代出现了许多仿陶、拟陶、和陶的诗人,然而他们的诗歌均不近陶,究其原因是缺乏陶渊明真情和真趣,不能园转自然而显斧凿之痕罢了。

  三、陶诗大巧若拙审美特征的成因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大巧若拙的美学追求,蕴含着大巧若拙的自然美,它摒弃了人工的、机心的、色相的外在的状态去追求一种天工的、自然的、平淡的、天真的的状态。它乍看起来是笨拙的、朴素的,其实,它蕴含着最高境界的美感。这种审美特征归结起来,即内容上表现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回归自然的恬适之感,在艺术上则表现为崇尚自然的审美追求。这里的“自然有两层含义:它既是与世俗世界相对的自然界,也是自然而然、不矫揉造作的天真状态。这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道家美学强调自然,道家美学中的自然更多地是指人实现自身个性感回复的途径,认为只有永远地回到自然,人们才会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庄子尤其强调自然之美他也提出“大巧若拙”、“大朴不雕”“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他认为自然既拥有朴素美,又是创造众美的大匠,因而出于自然为美,矫揉造作为丑。[10]这不仅是中国文化中所蕴涵的审美追求,同时也是陶渊明田园诗歌审美特征产生的文化渊源。

  另外,我们注意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开始推崇以人物的真性情自然流露为前提的人格美学。[11]品藻人物是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而魏晋时期品藻人物的主要标准即率真旷达、自然而然。一个人无论相貌如何只要保持真性情、不虚假、自然而然、不造作就是美的,反之则是不美。陶渊明在其诗中直写胸臆、表现自己的真性情、毫不伪饰雕琢,也是魏晋时期人格美学追求率真旷达自然流露的产物。陶诗所展现出的大巧若拙的审美风貌,也体现出魏晋时期由于受到经济、社会、以及人的自觉等多种因素作用而产生的由社会向自然宇宙,由伦理美向人格美的转型。

  参考文献:

  [1]老子著、辛战军注.老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180.

  [2]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4~245.

  [3]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110.

  [4]李东阳著, 周寅宾、钱振民点校.李东阳集[M].长沙:岳麓书社.

  [5]本文所录诗句均出自《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以下均不再注出.

  [6]马秀娟.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征管见[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2).

  [7]鲁迅.鲁迅作品精选·作文秘诀[M].北京:中华文史出版社,2002.458.

  [8]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53.

  [9]周振甫.陶渊明和他的诗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70~171.

  [10]刘生良.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2~354.

  [11]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史论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94~195.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