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浅谈魏晋时期“天师道”对王羲之书法的影响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10-22 23:5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张解解
分享到:

 

  内容摘要:“书圣”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从魏晋琅琊王氏家族崇奉“天师道”的“家世遗传”和王羲之书法书、道合一的艺术追求可以看出,王羲之自然秀美、不露雕饰的书法风格,与其信奉“天师道”有很大的关系。

  关键词:天师道 王羲之 书法 影响

  魏晋时期,玄学兴盛,上层社会的文人雅士无不争相谈玄论道,是否精通玄学成为当时人们社会地位的重要体现。随着玄学的兴起,其影响逐渐衍扩至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尤其在文学艺术方面。此时,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也与书法艺术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到东汉末年,道教汲取道家思想,产生了“天师道”,并在魏晋时期发展壮大。王羲之作为魏晋时期的大书法家,他的书法不可避免地受到“天师道”的影响。

  一.笃信“天师道”——王氏家族的“家世遗传”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人对于巫术、鬼神的信仰。《尚书·尧典》上记载:“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鬼。”《礼记·祭法》说:“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到了秦汉时期,巫术和神仙方术与道教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的神学思想系统,并一跃于儒、佛并列,老子也顺理成章的成为道教的教主和尊神。东汉时期道家转化为道教的速度明显加剧,汉初的黄老之学此时演变成对老子的崇拜,而《太平经》和《周易参同契》的出现便宣告了道教的诞生。东汉末年的张鲁在汉中地区传播的五斗米道,即“天师道”,发展出数十万众的教徒。三国时期道教的势力急剧膨胀,据《三国志·孙策传》注引《将表传》记载:

  时有道士琅琊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策尝于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吉趋度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客者禁呵不能止。

  这一记载充分说明当时道教的社会影响之大。所以,三国时期在这一带广泛传播以致深入统治阶层就不足为奇了。而到了西晋时期,道教确实已经深入了上层阶级,如西晋宣帝司马懿,陶弘景在《真诰·阐幽微》说:“晋宣帝为西明公宾友”,可见当时的道教徒已经将西晋皇室司马氏列入到道教神仙鬼官之中,也说明西晋上层人士信奉道教的人数已经不少了;而西晋琅琊国处在东部滨海一带,在两晋时期已经成为“天师道”的一个传播中心。因此,琅琊王氏家族也必定深受天师道教的影响,《真诰·阐幽微》卷一六记载:“王廙为部鬼将军”。对此, 陈寅恪先生指出: “廙为凝之之叔祖, 既领鬼兵,更宜(王)凝之请以相助。”[1]强调王廙的崇道对其后世子孙的影响。而由王廙是生平可以推断,至少在西晋时期琅邪王氏家族显支已成为奉道之世家。

  东晋时期的王羲之笃信“天师道”,究其原因,陈寅恪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中指出是:王氏家族的“家世遗传”。陶弘景在《真诰·阐幽微》中云:“王逸少有事系禁中,已五年,云事已散。”也能体现王羲之对天师道教虔诚的态度。当时人们争相画符、写经,借此表达对道教的虔诚,对天师道教非常笃深的王羲之必定深谙此道。世传王羲之书有《黃庭经》,虽未必有翔实考证,然而内容却与之不无关系;又有宋米芾《画史》中记载:“海洲刘先生收王献之画符及神咒一卷,小字,五斗米也。”这些都是证明王羲之深信天师道的有力佐证。而在写经、画符时,王羲之必然会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王羲之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王羲之又在《白云先生书诀》中云:“天台绿真谓予日,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说明道教思想逐渐渗化到王羲之书法创作之中。

  二.书、道合一——与道家审美追求的契合

  魏晋时期,道教逐渐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庄的道家思想,奉老子为教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玄学的兴起,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竞相信奉天师道;与此同时,道家思想也在此时深入到人们的思想感情之中。一批笃信道教的艺术精英的介入,使得当时的文学、艺术在题材、表现形式、审美追求方面体现出浓重的道教影响。书法艺术在尤其突出,以王羲之这一支为例,天师道信仰在促进王氏家族子孙之好书法上发挥出积极的效果。可以说,道家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对王氏家族子孙的书法学习和创作起着潜在的指导作用。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2]这一时期,文学、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极富才华,又敢于创新的文学家、艺术家。他们毅然冲出传统的苑囿,以“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3]的气魄,建立起新的艺术追求,开拓出文学艺术的新境界。王羲之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并且在诸多前辈宗师之中,他最为推崇汉代大书法家蔡邕。蔡邕在《笔论》中曰:“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近在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又在《九势》提出“书肇于自然”,强调书法家创作状态必合乎道,即进入自然的状态。王羲之《书论》云:“凡书贵手沉静,含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又在《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曰:“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都强调书法创作时应“沉静”、“凝神静思”、“意在笔前”,这与道家的”至虚至静“的追求是一脉相承的。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造诣,究其原因,与其信奉道教,追求书、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因而,王羲之书法追求自然秀美、飘逸潇洒、自然生姿、不露雕饰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一种超逸世俗的自然、宁静的境界。

  三.结语

  王氏家族笃信天师道教,家族传统和社会环境的双重熏染使得王羲之深谙“天师道”。王羲之潜心于此,追求心灵的自由,以淡泊宁静的心态将自然的神韵融于笔墨之间,此时,他的书法美学追求与道家思想产生了哲学层面上的契合。王羲之在书法艺术取得的极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道教素养。有“书圣”美誉的王羲把从老庄哲学中领悟出的法贵天真、返归自然的精神,完美地融入了书法艺术之中,在点画之间自由地挥洒出自然冲淡、超然物外的人生。

  注释及参考文献:

  [1]陈寅恪. 金明馆丛稿初编[M]. 北京:三联书店, 2001:18.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77.

  [3]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4.

  [4]任继愈.中国道教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5]陈寅恪. 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2.

  [6]胡道静,陈莲笙,陈耀庭.道藏要籍选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西晋]陈寿.三国志[M].[南朝·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2006.

  [8][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