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申府和张岱年的价值哲学及其差异(3)
2.语言的发展背景及其字义
(1)“兼”字文献与字义上的考查
据查证,中国哲学史上最早将“兼和”二字连用的文献是《管子·五行》:“出皮币,命人修春秋之礼于天下诸侯,通天下,遇者兼和。”在此,张佩纶和李勉都把“兼”翻译为“谦”。实际上,把“兼和”作为一个哲学的范畴来解释的,就作者所见,只有张岱年。张岱年从墨子和邵雍的文献中受到启示,比如《皇极经世·观物内篇》中有“唯人兼乎万物”,《正蒙·至当篇》有“大者兼之富”。
(2)“和”字文献与字义上的考查
在《国语》、《老子》、《论语》、《孟子》、《周易》等文献中,均有对"和"的解释。如《国语·郑语》记载西周末年的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五十五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周易大传·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对于"和"字,张岱年用哲学的含义作了诠释,比如:“和是兼容多端之义,今称之为‘兼和’。”[4]200“简云兼和,古代谓之曰和。”[4]411对于张岱年的解析,方克立评价道:“深得中国传统哲学重‘和’思想之精义,是批判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中国哲学的一个范例”,“张岱年先生提出‘兼容多端而相互和谐’,‘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的‘兼和’概念,可以说准确地表达了中国哲学中‘和’这个概念的辩证含义。”[5]62
3.建立“兼和”价值哲学的理由及背景
(1)建立“兼和”价值哲学的理由
张申府和张岱年两兄弟曾在清华哲学系一起工作。1935年张申府组织“一二九运动”,被捕入狱。1936年离开清华,在南京、武汉、重庆等南方革命地区,通过言论批评国民党的腐败。与此同时,张岱年则坚持“学术立国”的远大目标,专心哲学研究。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清华南迁,而张岱年因故滞留在京,生活极为穷困,但依旧坚持撰写《中国哲学大纲》。他亲身体验了异族的统治,并且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由此,在1942年建立他自己的哲学体系时,张岱年提出了“兼体”的概念。
此时的张岱年,逐步创建了一种迥异于其兄张申府的价值哲学体系,明确提出把“中庸”观念转换为“兼和”观念更好,并且,不再提其长兄所讲的“中和”概念。为何会如此呢?这是因为他已经明确意识到,国民党根本无法承担起当时的历史责任,“三民主义”已经落后于时代,并且,蒋介石自己所信奉的阳明心学也无法救国救民。张岱年更进一步意识到儒家哲学中的“中庸”(实为“中和”)思想不能代表当时的时代精神,由此,他提出了“兼体”的新价值体系,后来又提出“兼和”的价值哲学体系。可以说,此时的张岱年已经预见到未来世界,即这时代是“平衡”时代,又担心其平衡状态单调一色,因此他所提的“兼和”里特意强调了多样性。
(2)建立“兼和”价值哲学的背景
上世纪30年代末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普遍接触、接受了当时世界性的布尔什维克革命理念。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更不相信西方帝国主义者对人民的态度和思维形态。他们评价其思维方式和体系是病态的。因此,这世界发生矛盾而产生残忍的战争,生灵涂炭。两次世界大战,令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西方的哲学体系产生深刻的怀疑。张岱年亲历了异族统治的残暴,并因此提出“先兼体,后兼和”的概念,主张以“兼和”代替“中庸”。他认为,不如此社会就不会有什么变化,由此,自然反对其长兄的“中和”价值体系及其标准。这也正是张申府“"中和”价值哲学转向社会主义“兼和”概念的理由。
从张申府亲身体验获得的“中和”价值体系,转移到张岱年同样由亲身经历获得的“兼和”价值体系,是因为时代精神发生了转变。张岱年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从张申府而来的,且与其时代结合得更紧密。上世纪30年代末,大多数知识分子相信将来世界是平衡的时代,其信念近乎宗教信仰般坚定。张岱年也相信必定到达“平衡时代”,但是,又担心将来社会变为单调一色而容易消失多样性的价值。因此他准备建立针对将来社会的新价值体系,强调多样性及创意性的价值,认为如果这样的社会里不加以创意精神,社会很容易集体沉默。由此,他在“兼和”哲学里强调了创意精神。无疑,张岱年所创造的“兼和”概念,是建立在张申府常说的“活力”基础上而创造的新观念。
结 语
张申府和张岱年两人的时代价值标准最初并无二致,后来开始分化。其分化的原因,则是随着时代的激变,两人由于处于不同的地域,经历了不同的生活,因而经验各异所造成的。但是,无论如何,两人的时代价值标准中都具有其相同的时代精神。
从张申府的"中和"到张岱年的“兼和”,象征着中国社会理念的巨大转变,象征着主要社会判断标准的转变。时代发生了转变,理念肯定也会随之转变。张岱年相信不久将会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他先一步建立了新的客观价值标准。在历史上比较稳定的时代,比如,在基于非阶级的不平衡的社会,“中和”的标准就是非常适当的。反之,在基于平衡的社会里,情形就完全不同了。鉴于此,张岱年晚年丰富了“兼和”的内容,使之既有多样性和包容性,又增加了创意精神。他认为,人类文明发展中所形成的哲学体系都是在一种融合的过程中发生的,谁来创造或谁来收容等哲学的论议,豪无意义。我们经常看到,新的思想观念都是由过去的观念融汇综合的,并且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进化,这也是一种宇宙大化的自然现象。因此,未来中国能否走到平衡的“兼和”世界,正在逐渐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注释:
(1)郑玄诠释《中庸》篇的题义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据《释文》及《正义》引)
参考文献:
[1]钱耕森.“中庸”“中和”“诚”的生态文明(智慧新探)[J].王学研究,贵阳,2013,(4).
[2]张申府.张申府文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3]高怀民.大易哲学论[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
[4]张岱年.张岱年文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5]方克立.张岱年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北京,2005,(2).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