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钱钟书的“化境”理论的再思考
摘要:“化境”理论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由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钟书提出来的,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于议界来说产生身份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对“化境”理论的研究方面却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本文主要是从国内议界对于钱钟书“化境”理论的认识误区出发,澄清人们对于“化境”理论的各种误解,使得人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化境”理论。
关键词:钱钟书;“化境”理论;再思考
引言
常言道“人们对于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会缺乏一种洞见,对于最熟悉的东西往往是最不了解的。”这句话很好的阐述了现在人们对于“化境”理论的认识。钱钟书的“化境”理论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被提了出来,并且被应用到了议界当中,对议界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但是就是因为人们对于钱钟书“化境”理论的普遍应用,导致了人们对于钱钟书“化境”理论中的所蕴涵的某些比较深奥的意义以及一些比较睿智的词汇都没有能够很好的理解,“化境”理论中的很多精髓性的东西还需要人们有待人们进一步的进行研究。
一、 “化境”理论中的归化与异化分析
钱钟书先生的“化境”理论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在他的《林纾的翻译》这篇文章中提出来的。钱钟书先生在这一篇文章中说到“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就是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够出现因为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造成的生硬牵强的痕迹,有需要完全的保证原作的风味,这才能够真正的进入‘化境’。”“化”字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从“化”字的渊源之中就可以看出,这个字的本来意思应该是“变化,渐变”的意思。从本意中就可以看出,“化”所指的这种变化不是事物质的变化,只是事物量的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真正的能够达到物我相融、自然转化的一个过程。钱钟书先生所提出的“化境”理论中的关键也就在这个“化”字之中,钱钟书先生认为真正高明的翻译,在翻译文章的时候能够使翻译过来的文章就像是原著“转世投胎”一样,只是躯体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在灵魂这一本质上还是没有发生变化的,要使得翻译出来的文章读起来完全没有翻译的痕迹。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这两种方式,一种是归化,一种是异化。恰巧钱钟书先生在他的《林纾的翻译》这篇文章当中提到了两种翻译方法,其中一种是“欧化”,就是尽可能的让外国的作家保持不同,而引导国内的读者走向他们那里,进行了解。第二种就是“汉化”,这种方法就是要尽可能的保持我国的读者保持安居不同,让国外的作家向着我们走来。但是不论是这两种方法中的哪一种,都是需要以原作所在国家的语文作为起点,以译成国的语文作为终点来进行相应的翻译的。这也就能够得出,钱钟书先生比较支持的还是归化的,他认为我们翻译出来的东西还是需要具有中国的语言特色的,要用中国的气派,尽可能的来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审美特征。
二、 “化境”理论中的“化”与“讹”分析
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这篇文章的开头就阐述了翻译的作用“诱”,翻译中难以避免的毛病“讹”,以及翻译的最高境界“化”进行了表述,很好的对翻译的作用,翻译的性质,翻译过程中的问题,翻译的最高标准进行了一一的阐述。现在主要对翻译中的“化”与“讹”进行一定的探讨。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文字之间始终是会有差距的,翻译者的理解跟作者的理解也不可能没有差距,同时翻译者自身的体会和表达能力方面也是有着一定距离的。翻译始终是以一个国家的语文作为出发点,以另一个国家的语文作为终点,在从起点到达终点的这一个过程之中总是会存在这很多的困难,总是不可避免的产生一定的损伤。因此译文的总是会存在着一定的失真,在意义上可能会与原文相违背。”从钱钟书先生的这一段话中我们能够看出,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化境”理论实际上是翻译的一种理想的境界,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总是会存在着移动的损伤,也就是翻译要想真正的达到“化境”是几乎不可能的。同时“讹”的存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翻译者对原作的理解与原作者有一定的差异,或者翻译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欠缺,这种“讹”在钱钟书先生看来是可以向着“化境”的方向前进的。第二方面就是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认为原作之中的败笔或者说是弱笔,就会忍不住抢过作者手中的笔去写。对于这种现象,钱钟书先生认为作为一个翻译者需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正确的认识翻译的性质和翻译的任务,一个好的翻译者就应该能够真正的做到克己,抑制住不正当的协作冲动。
结语
钱钟书先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化境”理论,对于我国的议界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针对“化境”理论的研究还是不够充分,笔者提出了几点自己对于“化境”理论理解,希望能够对大家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崔永禄. 传统的断裂——围绕钱钟书先生“化境”理论的思考[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3):46-48.
[2]朱鸿亮. 化境的缺席与在场[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2):80-84.
[3]陈大亮. 重新认识钱钟书的“化境”理论[J]. 上海翻译,2006,(04):1-6.
[4]郑海凌. 钱钟书“化境说”的创新意识[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70-76.
[5]段彦艳,李晓亮. “化境说”的传统译论基础及其美学渊源[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02):84-87.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