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左传》战争中的“和”观念(2)
与重“和”相对的是失“和”,失“和”者必败这一观念在《左传》中亦多有战例,其中最典型的是僖公三十三年的秦晋崤之战。僖公三十年,晋国、秦国围攻郑国,秦穆公在郑国烛之武的游说下撤兵,与郑人结盟,留下杞子、逢孙驻守郑国。僖公三十二年,杞子掌管郑国北门钥匙,派人通知秦穆公偷袭郑国,里应外合郑国可得。秦穆公大喜,决定出兵,而蹇叔极力劝阻,并根据自己的经验预测秦国必定惨败,而且把战败的地点都说得明明白白,但秦穆公一意孤行,拒绝了蹇叔的劝谏,坚持出兵东征,结果大败。虽然蹇叔恪尽职守、勇于进谏,但秦穆公刚愎自用,不纳善言,导致秦国君臣“失和”,结果致使秦军在崤山几乎全军覆没。
另外,僖公二十二年的宋楚泓之战,文公十二年的秦晋河曲之战,均是君臣、将帅“失和”导致失败的战例,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左传》作者已将“和”视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这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中隐含的是作者对人的智慧和力量的肯定,对神灵作用的弱化,尤其是对于战胜国一方,《左传》作者的这种倾向尤其突出。
可以回看前文所举的“齐鲁长勺之战”一例,身份低微的曹刿想见鲁庄公谈论战事。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鲁庄公提出了三种作战方案,其中有一条是“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希望通过祭祀借助神灵的力量取得战争的胜利。对此曹刿断然否定,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很委婉地表示鬼神的力量不可信,弱化了神灵的力量,最终选择的是鲁庄公提出的能得民心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说。毫无疑问,作者记述这次战役主要突出的是“人”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弱化了神灵的重要性。
再如僖公二十八年所记的“晋楚城濮之战”中,也有一处细节展示了人对“神谕”的一种颠覆。开战前,晋文公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和楚成王搏斗,楚成王伏在自己身上吸食自己的脑髓,所以晋文公很害怕。这很明显是一个不吉利的梦,但大臣子犯却反其道而解之,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很明显,这样的解释有些牵强。可见子犯解梦并不是依据梦本身,而是依据晋国的需要为晋文公解梦,从而将梦化凶为吉,为其所用。最终,在子犯的鼓励下,晋文公坚定信心,和臣子同心同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由此可以看出,在此事件中“人力”是可以操纵“神谕”的。
另外,桓公六年记有楚武王侵随一事,在楚国战败,随侯将要追赶时,颇具战略眼光的季梁阻止,劝随侯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去追赶实力强大的楚军,应该转而致力于治国惠民,言谈中更是语出惊人,言:“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如果民心不齐则“鬼神乏主”,只有修政爱民才能“庶免于难”。结果“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在此,随国君臣也形成了“和”的局面,季梁敢于进言,随侯善于纳言,保全随国。而季梁谈到:“夫民,神之主也。”很明确地将人置于神之上,言外之意,能保全随国的不是神而是人。这比起曹刿和子犯之言更是直截了当。有学者对于这种现象有这样的总结:“这似乎是一场历史性转折的象征:对于神,人不仅仅是敬而远之,而且还敢于冒犯了。”[1]而在这种冒犯过程中,如果说周人的“德礼”思想系统是根基,那么“和”的观念就是催化剂,假如没有“和”观念,就没有鲁庄公和曹刿的平等交谈,而曹刿也断断不敢截然否定鲁庄公依靠鬼神的作战方案。对于城濮之战中的子犯也一样,假如晋国上下没有形成“和”的局面,他也断断不敢私自乱言,自然也就没有“子犯解梦”这段历史佳话了。
而《左传》这种“和”观念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纳入先秦人学范畴进行研究,因为《左传》在记述战争的行文中不仅凸显了“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而且在凸显“和”观念的过程中体现出了人的重要性,“和”局面形成的原因在于人而不是神。而这种重人轻神的思想正是那个时代思想文化模式转换的表现。
《礼记·表记》记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由此可知殷商时期人们对鬼神无比敬仰,人的世界是由鬼神控制的。而到了周朝,“周人入主中原以后,使中华文明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用武力征服殷商的同时,周人在更为深入的层次上展开了对殷商的文化征服,进行了文化模式的转换。”[2]而上文所列《礼记·表记》之言便是这种文化模式转变的概括。周人已开始注意到人类自身存在的价值,建立了以“德礼”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和思想体系。而作为儒家学派的孔子,继承了周人思想,表现出了轻鬼神、重人事的倾向。《论语·述而》记曰:“子不语怪力乱神。”《先进》篇记载季路问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很理性地认识到,真正控制人类自身的是人而不是神,因此孔子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寻找人类社会的存在依据,而其毕生追求的“仁”“礼”“忠”“孝”思想就是他以人类世界为出发点形成的思想体系。
而同为儒家经典的《左传》也接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在战争记叙中不仅淋漓尽致地彰显了“和”的重要性,而且也极力突出了决定“和”局面形成的关键是人而不是“神”,彰显了人的智慧而弱化了神的力量,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而《左传》战争中的“和”观念对人价值的肯定,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殷商时期的这场文化转型。
注释:
[1][2]刘黎明:《先秦人学研究(序言)》,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3页,第1页。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