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试论《舌尖上的中国》的文化价值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2-22 15:26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王蒙
分享到:

 

  【摘要】本文认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扩大知识传播和宣传主流文化,从而彰显了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正所谓:“该片的主要关注点是人和食物的关系,同时也将食物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信息传递给观众”。

  【关键词】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文化按时价值

  《舌尖上的中国》是《魅力纪录》栏目第一部首播的中国原创优秀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唤起了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彰显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展示了中国人在新的时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以独特的人文视角传递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这样具有传统文化价值的纪录片值得分析、研究和学习。

  一、知识传播

  《舌尖上的中国》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全篇分为《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七个部分,使得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通过这部片子了解到这么多的美食,同时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就介绍了云南香格里拉的松茸、云南大理北部的诺邓山区的诺邓火腿、冰下查干湖的渔获,从南到北的关于自然地馈赠。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从陕北人老黄卖黄馍馍,追溯了8000多年前从中国黄河流域开始栽培的粮食。也记录了中国人随着主食变化而改变的生存方式。第三集《转化的灵感》讲述了豆腐、酱油、酸菜的转化过程,体现了“吃”激发出的最大智慧。

  总之,七集的纪录片展示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饮食习惯,及各地地方美食。看完这7集美食纪录片虽然不能了解全国所有的美食,但也是收获多多。

  二、宣传主流文化

  1、体现“和谐为本”的传统价值观

  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表现的是云南香格里拉有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这种食物只能在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寻找得到。和这种美食相关出现的人物是香格里拉姑娘卓玛,卓玛早早上山采摘松茸接受“自然的馈赠”,为了延续这种馈赠,卓玛没有仅仅采摘完松茸就走人,而是遵循着山林的规矩,用地上的松针把刚刚采摘松茸的菌坑掩盖好,唯有如此,松茸的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该片的总导演陈晓卿说:“这个片子不完全是美食纪录片,是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日渐丰富,可是当下社会很多人不知该如何善待周围的事物,也就更谈不上和自然和谐相处,而该片恰恰是对着一系列美食的表现来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对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我们现在的日常饮食变得不那么安全,三聚氰胺、苏丹红、工业明胶制作的酸奶等等,这一系列关于食品安全的事件被媒体曝光,使得我们意识到了我们应该多多关注身边的这些日常饮食的制作过程,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很多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消费文化语境和读图的影像化碎片日趋彰显,眼球经济带来的感官刺激充斥着社会各个领域,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城市消费文化与民间本土文化的断层现象日益凸显。

  《舌尖上的中国》全片里不但表现了美食也再现了这种美食的制作过程,展示了每个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常态。而且该片的题材和当下大家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息息相关,符合现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进一步稳固了传统饮食的安全观念,非常契合当今人们的审美需求,从而使《舌尖上的中国》实现了艺术和经济的双赢。该片播出后很多美食都扩大了知名度,更获得了经济效益,如:云南诺邓火腿、酸笋,陕北美食黄馍馍的制作者更是被北京某个陕北特色饭馆聘为代言人。

  该片的编导都是纪录片领域的佼佼者,他们在拍摄本片时创作态度是真诚而朴实的,创作情感是真挚而饱满的,叙述话语是平实而质朴的,通过《舌尖上的中国》编导采用真诚而朴实的创作态度,真挚而饱满的创作情感,平实而质朴的叙事话语,通过对老百姓真实生活故事和地方民俗饮食文化奇观的阐释,借助美食这一传播符号载体嫁接起祖国的美食新生态,独具而意味深长地传达着人类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着重探讨了消费文化语境下人与自然、社会间的和谐相处。

  2、扩充主流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里面所表现的中华传统美食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侧面的,通过对事物的表现来展现各方面的文化,揭示各种中华传统美食以及和食物相关的一系列元素,进一步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部片子不单单实时记录了美食也记录了和美食相关的人物,这一个个看来再普通不过的食物和简单的生活方式,在中华人文的历史长河里都有着自己的位置,该片的视角是餐桌上的各种美食和普通百姓品尝美食时的愉悦,这恰恰是对主流文化进行了另类的阐释和补充。片子不长也没有讲述什么大道理,可恰恰让观众在观赏美食的过程中,也感受了舌尖上的愉悦,尝试体会我们伟大中华民族在美食所负载的深厚哲学思想,体现我们民族在创造美食过程中所蕴含的勤劳与智慧,实现了对主流文化进行有效补充的文化功能。

  3、加深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对一个群体或文化的身份认同,又或者是指个人受其所属的群体或文化影响,而对该群体或文化产生的认同感。《舌尖上的中国》整个片子均是在表现每个地方最最平常普通的食物,不论讲述的食物再普通不过也不管它的价格有多低廉,也许片子中没有表现到观众自己家乡的食物也能够让这些观众会有文化认同感,有的观众这种文化认同感甚至都会非常强烈,这主要是因为表现的这些食物虽然味道各有差异,但是片中的这些食物编导都以最真实细微的方式来表现,每种食物的制作手法都是最朴素的,也许食物的制作场所甚至是简陋的,可是正是这一切所传达出来的那种浓浓的家乡情怀感动了每一位观众,让观众感受到家乡的味道。这部美食类纪录片正是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融入到这简单朴素的一个个食物之中,让观众在观看这一个个美食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心灵的震撼,这是该部纪录片的最大成功之处。一个个精美的食物将观众的胃抓住,慢慢的心也被这种文化认同所打动。

  全片表现的都是街头巷尾寻常百姓日常生活常见的食物,有些食物根本在所谓的地方特色高级饭馆见不到。在这些食物中有些已经成为某些地方的代名词,虽然这些食物都深藏在街角巷尾,比如黄馍馍,蟹粉小笼包,青稞酒,酸笋,腊肉,肉夹馍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岁月的流逝过程中食物的味道已经深深的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成为地方特色,成为远离家乡的人对于家乡味道的印象。

  这部美食类纪录片既表现了食物的差异性,也表现了它们的共通之处。同样是面食,有中原腹地的烧饼,也有新疆地区的馕,也有太行山地区的面。作为大米的不同变种,北方有米皮,南方有米粉。《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认为,这部片子主要的关注点是人和食物的关系,同时也要将食物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信息传递给观众。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一种气势恢宏而又精致细腻的表现手法,让人沉浸在中国的美食文化之中,这种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在文化的对内外传播上,应该善用这种方式,多一点艺术,少一点宣教,让文化传播用更加艺术化的手法去吸引人、影响人、打动人。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