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艾玛》三个电影版本?看电影的阐释维度
[摘要]文学与电影作为艺术的两个门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许多电影导演和批评人认为是两个不相关的事情。随着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改编热潮的出现,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不但得到认同,而且被看作是重新审视和欣赏这些文学财富的另一个维度。本文以简·奥斯丁的《艾玛》及其三个电影版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电影对小说《艾玛》内涵的影像解读来解析不同电影版本对于文本主题的提示和剖析,从而对影视作品对于小说文本的作用和影响而作出作者的判断和解读。
[关键词]简·奥斯丁;《艾玛》;女性;电影改编
文学与电影作为艺术的两个门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许多电影导演和批评人认为是两个不相关的事情。这两种用各自不同手法来表现的艺术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不可“同日而语”。然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改编热潮的出现,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被认为是重新审视和欣赏这些文学作品的另一个维度。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也被当做在各种文艺批评理论后对于文学文本的一种新的阐释方式。电影借助光影声像的技术,注重于传达过程中的感官体验,改变了文化理念传播过程中依赖于文字的单一节奏,而被当做一种“全球性的语言”,是“巴别塔的重建物”(Stam5)。因此,以“视觉翻译”为手段的名著的电影改编成为文学名著解读过程中的一股新鲜血液,被当做各种文艺批评理论后对于文学文本的一种新的阐释方式。这股潮流中,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作品可谓是广受青睐。
奥斯丁在其作品中凭着女性的细腻敏感,用机警、温馨而暗蕴反讽的小说笔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18到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生活长卷。奥斯丁落笔于绅士阶级先生小姐们的小恋情。意取“小”态,而这些作品却如同一个个盆栽,传达着这世间的“大”真相而深受后世读者所喜爱。自20世纪早期开始,一系列简·奥斯丁的作品相继被搬上电影银幕和电视荧屏。迄今为止,几乎每本读者甚广的奥斯丁的作品都有两种甚至更多的电视或电影版本。本文以简·奥斯丁的《艾玛》及其三个电影版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对文学与电影两种艺术进行比较,并对《艾玛》的内涵和主题以及不同电影版本进行分析,从而可以看出影视改编作品作为一种新的解读话语对于文本的阐释维度。
一、简·奥斯丁的《艾玛》的人文价值
创作于1815年的《艾玛》被公认是简·奥斯丁的作品中最耐人寻味的一部小说。小说中塑造的富家小姐艾玛·伍德豪斯(EmmaWoodhouse)年轻貌美,处处优越于与她同时代的其他女性。因而她并不忙于为自己寻求归宿,反以为他人介绍对象为自己的最大消遣和成就。在其为自己的好友哈莉特(HarrietSmith)悉心寻找对象的过程中,艾玛自以为是的性格让她陷入了一个又一个的窘境。最终在其家族好友奈特利先生(Mr.Knightley)的帮助下,艾玛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也获得了美满的婚姻。
许多看过小说的读者都宣称很不喜欢这个自以为是的大小姐。连奥斯丁自己评价艾玛时也说她是一个“除了我以外恐怕没有人会喜欢的角色”(引自Lodge,180-187)。艾玛聪明、漂亮、善良、有钱而独立,似乎聚集了所有女性希望的优越“表面”条件。而恰恰是这些优越,使她傲慢到不懂得顾及他人感受,将爱情视为游戏,从而在“内在”的层面上凸显其极大的人性弱点。艾玛的爱情故事虽没有厚重的历史背景,跌宕的人物命运起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艾玛这一人物形象是文学长河里一面非常特殊的镜子。透过艾玛·伍德豪斯,我们能照见每个自我,照见人自我认知和完善过程中要付出的艰辛。
而这一照会自我的过程,被奥斯丁融化得非常隐秘。简·奥斯丁在小说的叙事中显示出了高超的讲故事的能力。一直到故事给出结果之前,《艾玛》都像一个谜。读者无形间被邀请参与到这揭秘的猜测中来。弗兰克·丘吉尔和简·费尔法克斯的秘密恋情、艾玛自己对奈特利先生潜藏至深的情愫“刺激读者也进入这一领悟中来,加入到这一富有哲学意味的传奇性游戏中……这种神秘的感情就如中国的魔术盒子一般,每个盒子中都有使人更为困惑的难题。”(J·M·Q·戴维斯,转引自Abbott61)而谜底的揭示之处奥斯丁瞄准的却是读者,穿透故事的掩饰,艾玛的小恋情指引着我们直视人性里“某种东西永远惹人发笑”的东西,“她的目光紧盯住自己的目标,而我们也了解她那目标在人性中所处的确切方位。”(伍尔夫154)艾玛的特殊在于她这个形象上聚集了多种符号。一方面,她代表了一个貌似完美的人,寻找谜底的过程可以解读为一个人如何认识自我,寻找到与周围世界和谐互动的过程;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位女性,其自我认知可以被解读为一个在父权话语社会里,如何实现自己人格完善的女性奋斗故事。艾玛也可以作为每个读者自身的投射,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讨厌艾玛的,正是讨厌自己身上可能潜存的人性的弱点。因此,小说的文本中充满了各种解读的挑战,提供着各种解读的可能。
二、《艾玛》的三个电影版本
在20世纪的名著电影改编热潮中,英国ITV电视台在1996年拍摄了一部由达穆里德·劳伦斯(DiarmuidLawrenc)执导,由马克·斯特朗(MarkStrong)和凯特·贝金赛尔(KateBeckinsale)分任男女主角的电影《艾玛》。同年,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推出了一部120分钟的同名电影。该片由道格拉斯·麦克格兰斯(DouglasMcGrath)执导,主角分别由格温妮丝·帕尔特洛(GwynethPaltrow饰艾玛)和杰瑞米·诺森(JeremyNortham饰奈特利先生)饰演。该片因其精美的服饰造型而获得了1997年第69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提名。而熟悉和喜欢小说和电影的人会发现,1995年由艾米·海克林(AmyHeckerling)所执导的电影《独领风骚》(Clueless)完全是《艾玛》剧情在现代时空里的互文演绎。艾丽西亚·希尔维斯通(AliciaSilverstone)所扮演的切尔(CherHorowitz)就是现代社会里住在比弗利山庄的艾玛·伍德豪斯。
奥斯丁的小说《艾玛》讲述的是一个聪明、漂亮、善良、有钱而独立的英国富家小姐的爱情成长记。因此,三个版本的导演基本上都将这部文学名著的电影版本翻译成了“小妞电影”(chickflick)。①不论是凯特·贝金赛尔的玲珑可人还是格温妮丝·帕尔特洛的青春耀目,三部电影的导演都准确地将电影定位在一个青春少女的爱情故事上。而在对于简·奥斯丁小说更深含义的解读上,三位导演却各自着眼于不同的层面,让观众通过电影的翻译看到了这本小说的多重维度。通过品味这三部根据《艾玛》改编来的电影版本的各自特色与不同的解读角度,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电影改编这一新鲜视角对于文本的解读和审视维度的多元性和提示性。
(一)“最忠于原著”的一部《艾玛》
1996年,由达穆里德·劳伦斯(DiarmuidLawrenc)执导的电影《艾玛》因尽量贴近小说时期的人文风貌和人物着装而被广大的读者和观众认为是最贴近小说的一部同名小说的改编电影。借由小巧玲珑的凯特·贝金赛尔(KateBeckinsale),电影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小说中娇俏的女主角。贝金赛尔以浅色为主的服装呼应着电影无处不在的暖色基调,提醒着观众这是一部关于一个柔弱女子的电影。在表达女主角的幻想时,导演采用了诸如镜中幻象、闪回、插入等带有白日梦意味的叙述手法。向观众泄露了女孩子心中的小秘密的同时,也暗示了艾玛这个“完美”人物的不成熟和不完美。而马克·斯特朗(MarkStrong)饰演的男主角奈特利先生则如书本中所描述的那个完美男人那样,有着高挑的身形和沉稳的面容。电影给奈特利先生的第一个镜头便是个烛光中高挑男士的宽阔背影,向观众暗示着这是一位满怀柔情的保护者,暗示着奥斯丁小说文本中对父权话语的认可。博克斯山野餐的场面是小说和电影的高潮。艾玛的轻浮和自以为是反衬着奈特利先生的优雅和正直提示着“男主人公相对于女主人公具有道德优势”(弗莱82)。电影通过对奈特利先生训斥艾玛时男士身高凌驾于女士之上的视觉表征以及奈特利先生严肃的面部特写与艾玛眼泪汪汪的孩子气脸蛋的对照提示着二者在诸多层面的不平等。
而男主人公的优势上并不限制于形象。更有说服力的便是象征其社会地位的财产。奈特利先生的艾比农场在电影中以一派优美繁茂的英国庄园形象展现在观众眼前,具象化了读者对于小说中这一气派非凡的庄园的想象。艾玛等一些人正在艾比庄园的草莓园里采摘草莓时,每人旁边身着制服的侍应无微不至的服务让观众对其庄园主的生活充满惊叹。就连艾玛在影片中第一次去到这个美丽庄园时也受到了这样的冲击。所以,电影中我们看到了艾玛爬上山坡远眺艾比庄园全景时的惊羡表情。这一细节暗示着女主人公须攀上一定的“高度”才能“欣赏”到这位男性的富庶和优雅,从而体现了导演对于小说中父权话语意识的认同和诠释。所以,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部被广泛认为最“忠实”于小说的电影版本其实是一部钟情于对小说文本“父权话语”解读的版本。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