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王全安电影《白鹿原》的拍摄艺术(2)
《白鹿原》的道具、服装和布景等技术部门表现得同样出色,比较起时代题材的《白银帝国》来,似乎还要更胜一筹。不但从宏观上展现了关中乡村的历史众生相,而且难得的是做出了黑、脏、土的效果,并不迁就想象中的现代观众口味,再现了原著中丰富的细节描写。在准确还原当时农村生活方面,该算是近几年中国电影中的佼佼者。
对关中方言以及秦腔的运用是王全安在《白鹿原》拍摄中的一大亮点。通过对关中方言的运用,地域特色被充分表现出来并增加了影片的感染力,而为了适应观众的接受能力,《白鹿原》中所运用的方言显然是经过认真选择的,在影片中,大部分台词都十分简洁凝练并且充满观众特色,自然方言运用较多但是却没有猎奇和炫耀之感,从而确保了观众能够听得懂并且能够体会到其中的韵味。通过对这些简练方言的运用,影片本身不仅对情感和意境进行了良好的传达,同时也成功地刻画和塑造出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展示了白鹿原上复杂而丰富的人性。“军校、备马,开刀侍候,将令一声震山川,人披衣甲马备鞍,大小儿郎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头戴紫金冠,身穿玉连环,胸前狮子扣,腰中挎龙泉,弯弓似月牙,狼牙襄中穿,催开青鬓马,豪杰敢当先”。这首秦腔的辞调都十分的悲壮高亢,它透露出的狂放不羁有着强大的感染力,通过将秦腔融入影片中,不仅给影片增添了悲凉并且充满诗意的美感,同时也提高了影片所具有的史诗品格。
三、长镜头下的现实叙事
长镜头拍摄手法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导演钟爱的拍摄方式。长镜头所表现出的空间是客观存在的实际空间,影片中空间的转换通过镜头的移动来形成以连接起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正因为长镜头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它能够很好地还原生活并被导演当做表现现实的有效手法。王全安在《白鹿原》中通过长镜头的利用让影片具有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同时让观众能够以旁观者姿态来看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的变化,所以相对于蒙太奇手法而言,长镜头将影片内容表现的更加连贯与真实,并且也更加贴近观众和生活。《白鹿原》中存在较多的长镜头并不是王全安所导演的影片中的一个个例,早在影片《惊蛰》的拍摄中,王全安就摒弃了独特镜头的设置,通过采用忠于现实的方式来进行作品内容的表达,这种对长镜头的利用在不断地修正和补充下形成了具有王全安特色的风格。
在《白鹿原》开始王全安便使用了一个长镜头,镜头下的麦浪十分壮观,这些麦浪不仅奠定了影片的主基调,而且其美学风格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以张艺谋和陈凯歌为代表的中国第五代导演所创造的一些代表作,例如《红高粱》中大片的高粱地以及影片结尾充斥着镜头的红色、《黄土地》中一直占据影片画面很长时间的黄土高原等,这种对大块色彩和饱和色调的运用一直是我国第五代导演所喜欢表达出的电影美学艺术风格。可以说,对长镜头的运用是王全安电影拍摄的一种偏好或者说是习惯,同时也可以说是对第五代导演拍摄艺术风格的继承。《白鹿原》通过这种长镜头的运用使影片显得更加大气,同时景色的恢弘以及空镜头的运用也能够有效增强影片画面对观众视觉的冲击力并引发观众的思索。在《红高粱》中,红高粱作为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表达出了恒长性的生命力,而王全安所拍摄出的麦浪对于影片也具有同样的韵味。如影片开端人们割麦的长镜头在《白鹿原》影片中十分多,并且基本上每次大事件的转变都会伴随着一个远景长镜头出现,可以说长镜头是王安全在《白鹿原》拍摄中主要的拍摄手法,这种拍摄手法是王全安拍摄风格的重要体现和标志,王全安的这种拍摄手法从《惊蛰》中就已经进行了成功的尝试,而随着王全安对这种拍摄手法认知的逐渐深刻,《白鹿原》中的长镜头也被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这是王全安对长镜头进行不断总结和探索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在影片的最后,已经疯掉的鹿子霖重新回到了白鹿原,此时日军的飞机恰好飞过,诸位乡党也都躲避在屋檐下,白嘉轩想过去把鹿子霖拉过来,此时的炮弹轰炸了白鹿原。这些镜像采用一镜一景的方式一气呵成,画面效果十分震撼,在这一点上王全安与我国的第六代导演的拍摄风格显得有些疏离,其表现方式更加的直接,而这种直接也表现出了王全安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对自身创作的省思,这种拍摄方式承载了王全安的《白鹿原》这部史诗电影进行拍摄的使命感,而非全部来自于王全安个人的拍摄经验。
长镜头的拍摄方式对增强画面的冲击力与感染力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长镜头的拍摄方式具有纪实片的风格,通过这种拍摄方式创作出的电影《白鹿原》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其中这种拍摄方式所组成的镜头语言游离不清是制约影片质量和观众理解、接受的主要问题,这也是影片《白鹿原》在剪辑方面出现弊病的主要原因,同时由长镜头拍摄所导致的这一系列问题也是影片《白鹿原》虽然具有高品质的画面但是仍旧受到观众质疑的主要因素。
四、结语
总之,王全安拍摄的《白鹿原》所描述的一段故事基本忠于原著,通过其独特的拍摄手法,地域文化特色以及乡土气息都表现得十分到位,尤其是影片中通过对陕西方言、秦腔、服饰、牌楼以及宏伟壮阔的麦浪等元素的运用都使影片《白鹿原》所讲述的故事有着扎实的地域文化根基。由于小说原著凭借恢弘的风格、神秘的色彩、起伏的清洁和鲜明的人物而受到了读者广泛的喜爱和追捧,所以观众对《白鹿原》的拍摄保持着较高的期望,虽然影片上映后观众反响褒贬不一,但是这并不能否定王全安通过《白鹿原》所表现出的拍摄才华。
[参考文献]
[1]程波.核心冲突的有效叙事——论王全安电影的叙事策略[J].当代电影,2011(12).
[2]焦素娥.用智慧的眼睛透视生活的深邃——王全安电影的创作视角与艺术风格[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3]尹丽鸿.王全安导演艺术风格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3.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