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艺考热与低就业率现象之探究
摘要:1999年全国开始扩大高校招生以来,艺考热不断升温。艺考作为高考的特殊途径慢慢被考生家长认知和熟悉。不断升温的艺考热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与反省,艺考在逐渐失去他的神圣性、专业性、特殊性,成为众多考生升学的捷径。本文通过对近几年艺考现象的分析,对甘肃省艺考热与低就业率的现象做一探究。
关键词:艺考热;就业
艺考的全称为艺术联考,就是指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教育部备案的各大艺术院校,或者各大院校的艺术系对于高三艺术生举行的一次综合的专业考试。艺考生通过艺术联考考取院校专业合格证,参加高考达到文化课分数即可被录取。甘肃省的艺考热,近年来一直处于不断升温中。据统计,2012年,甘肃省报考普通高校艺术类考生共计21533人,比2011年增加了2234人。2013年,高考艺术类报名人数共计26193,比2012年增加1582人。艺考热一直处于不断升温状态,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课分数要求低。对于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选择通过艺考这条途径上大学,是艺考热持续升温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考生家长认为通过参加普通高考进入大学很难,报考艺术类大学只要专业通过,文化课分数线就会低100多分。而即便补习一年,文化课要想提高100分也很难,所以艺考绝对是上大学的突破口。(2)各高校招生名额增加。1999年开始,国家放宽了高校的招生计划人数。直至今日,甘肃各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数仍逐年递增。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1998年音乐类招生人数:师范类27人;表演类15人。2013年音乐类招生人数:师范类47人,表演类73人。人数是15年前的3倍。不仅每所院校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从2000年后,全省新增的艺术类院系有8所之多。从1998年艺术考生7∶1的录取率到今天省内为1.7∶1的录取率,也是艺考热持续升温的主要原因之一。(3)农村考生的比例大幅提高。近些年,农村考生的比例大幅提高。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跳出农村,从事更高尚、更安逸的职业。农村的艺考生成为艺考大军的主力军。陇南武都二中,2012年,毕业学生1170人,其中参加艺术考试的学生有436人,占总人数的40%。2013年,艺术类报考人数26193人,其中非兰州本地考生的人数是235703人,占总人数的90%。(4)各类艺术培训机构名目繁多。目前社会上艺考培训名目繁多,广告宣传铺天盖地。多数都打着“名师上课”“快速提分”“专业速成”“协议包过”。各地有固定的老师专门向培训机构输送学生。每个学生基本都要参加长期(5个月)的培训班。每个人8000~10000元不等。临考前学校还会建议学生参加考前集训一般这样的集训费用5000~8000不等。考生不及格者学校还会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向学生推荐“协议包过班”费用50000~100000不等。基本上一个考前培训结束后,一般的培训机构利润为100000~500000不等。(5)各中学为提高升学率,使学生“被艺考”。应试教育的压力使普通高中的好坏由升本率来体现。甘肃省各地的中学在高中都设有艺术班。这些艺术班中除了一小部分是特长生外,大部分都是受老师们动员参加艺考的。这些学习成绩不好,考大学无望的学生被单独编班学艺术。有些学校在艺考结束后还会根据艺考结果,将通过艺考和没通过艺考的学生重新分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艺考已成为学生通往大学的一条捷径。持续升温的艺考热实际折射出考生们渴望“鱼跃龙门”的急切心理。而全国艺术类招生人数大量增长,各种培训机构的大量出现,利润的诱惑都是艺考热持续升温的主要原因。
中国社科院2009年《社会蓝皮书》就业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就业率最低的几个专业中,艺术类位居榜首。艺考生不计成本的考试,上学。但到最后前途竟如此渺茫,面临无法生存的窘境。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量的扩招,学生多,岗位少。随着高校扩招、扩建、扩设专业,每年艺考的学生都在不断上涨。以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为例2002年包括师范和表演生共毕业学生42人,去年全省艺术类毕业生13500名,这样庞大的毕业人数,而全省可供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却寥寥无几。这样大量悬殊比例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2)速成起来的学生几乎没有就业的能力。艺术教育是慢功、是细活,不可能靠几个月、1年、2年就速成。许多考生硬着头皮终于考入学门,但基础太差。根本不具备大学本科生的要求。以音乐学生为例,仅仅靠1、2年的学习连入门都算不上,有些学生甚至连五线谱都不熟悉,更有甚者,居然没有见过钢琴。面对这样低素质的学生,教师的职责由引领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与探究,转而变成音乐普及教育。基础差也是学生毕业就业难的原因之一。(3)应试教育使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12年寒窗苦读,真的很苦,从小学到初中,学校老师苦抓升学率,使用强迫、强化、监督等强行手段,使学生没有吸收消化的时间。中国的中学生是最苦的,这已是世界公认的事实。经过了十几年的“压迫”,考入大学,离开家,所有的学生都自由了。不但懒于学习,更大的问题是不会自主学习。以钢琴基础课为例:经常有学生反应,练习了,练不会。这就是不会学习的后果。这样就导致了学习的恶性循环。加之没有老师再像上中学那样逼着学生,盯着学生。学生更是将懒惰放大到极致。宿舍离教室不远,8点上课,基本没有早到的学生。艺考生基本是文化课成绩不好,不好的原因必是懒惰,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造成的。(4)学生就业心理,高不成,低不就。大量的艺术生由全省各地拥入城市,大学四年,习惯了城市生活,毕业后不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城市中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机会还是很多的。但都存在收入不太高的现象,如:华美广告公司面向大学生招聘晒图员、文案、绘图员。月薪1500元,不包吃住。像这样的广告公司在兰州有百家之多。但学生一、嫌待遇不高。王同学说:“我上学时爸妈一个月都给我1000元生活费,买衣服、买东西还另外给,住房也不要钱。毕业后找这样的工作,这点钱怎么生存?”二、嫌做的工作岗位太低。李同学说:“我学的是设计专业,晒图员、文案、绘图员与我学的都不对口,我怎么也得找个设计有关的工作呀!”三、嫌工作太辛苦。李同学说:“晒图员、文案、绘图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电脑上修改东西,在桌子上写东西,一做就是十几个小时,太辛苦了。”
综上所述,艺考队伍越庞大,就业越困难。要解决这一现象,政策的改变,观念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大学需要多元化,大学需要培养有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艺术类大学决不能成为上大学的捷径。其次,国家应对大学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改革目前中国大学的“难进好出”现象,杜绝学生上大学混日子的现象。最后,加强素质教育从娃娃抓起,不要将提供国民素质只挂在嘴边,提高素质也不是通过上大学就能完成的。关于就业,家长和学生应改变观念。首先,就业的前提是要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就是要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其次,就业不能眼高手低。不能只冲着工作轻松,工资高,社会地位高,“铁饭碗”,终身制的工作。最后,国家对就业的考核标准也要有所改变。只要学生找到工作,能够在社会生存就是就业。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