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才市场化背景下音乐教育体制的改革路径探讨
摘要:传统音乐教育体制的改革历来是备受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音乐人才市场化也日益凸显,而传统的音乐教育体制没能很好满足音乐人才市场化的需求,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在音乐人才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传统音乐教育体制出现的一些显著问题,探讨传统音乐教育体制应做出的相应改革。
关键词:音乐人才市场化;音乐教育体制;机制问题;改革
当今社会,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不断融合,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深化,我国的市场经济、文化体制也逐步地建立和完善,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也使得我国音乐人才市场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音乐人才需求的市场化。随着当前社会变革、经济建设和基础教育飞速发展,社会对音乐人才的要求越来越综合、越来越高端。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掌握单一音乐技能的音乐人才,而是素质全面、观念新颖、视野开阔、创造能力强、思维模式灵活的音乐人才。
(2)音乐人才培养的市场化。随着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建立逐步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音乐人才的培养也日渐确立起发展的市场观念。不论是学校的音乐学科建设、教学模式调整、音乐教学内容改革,还是音乐教学计划的设定、教学成果的评价、检测都要围绕着社会、市场对音乐人才的需求来进行。
(3)音乐教学内容的应用化。随着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发展,音乐教学的内容也日趋应用实际,不再一味进行简单理论教学、知识灌输,而是更加强调人的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锻炼,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满足市场的需求。
(4)音乐人才评价的社会化。音乐人才的培养和教学内容的开展都是期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的,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再对音乐人才进行评价时不能再一味地紧盯平时成绩、考试分数和级别证书了,而是以学生应对社会的能力、音乐运用能力、音乐创造能力、市场感知力、自身素质水平等等综合水平的考察为准。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人才市场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音乐人才要求更加严格,考核更加苛刻、全面。而我们现行的,自建国初照搬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形成的音乐教育体制,由于总体框架陈旧,课程设置落伍,教学理念虽有些许革新,但明显没有紧跟时代潮流的更迭变化,已经不能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新需求,音乐人才市场化发展的新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应试教育”久改不过,忽视了市场和社会对音乐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当前音乐教育存在着过分强调“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的问题,片面地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训与考级的重要性,忽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性提高。许多学校课程设置单一枯燥,缺乏弹性和开放性,教学课堂如同“生产车间”,“制造着”一批批“应试机器”、“考级工具”,学生们几年下来只拿到几张级别证书,自身素质、文化底蕴、各项能力没有长足的提高和长进。
第二,偏重课堂教学,对社会、市场、实际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当前的音乐教育体制注重课堂教学,学生们很少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并且往往课堂内容枯燥,气氛沉闷,学生反应迟钝,几乎不与老师互动交流。学生所认识或了解到的社会、音乐市场往往是老师嘴中讲述、课本中描述、教学课件中展示出来的,而不是自己真正亲身体会到的。所以最终结果经常是学生学习既没有兴趣和积极性,成绩也难以提高,能力更难得到锻炼,眼界得不到开拓,不了解音乐市场的需求、走向,也不知道音乐市场的运作规律,一旦真正只身进入音乐市场,面对社会现实便茫然而不知所措了。
第三,偏重理论灌输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生创造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市场的需求。当前的音乐教育体制仍旧侧重在学习理论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的基础阶段,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往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不足;掌握了几门乐器的使用技能,或者声乐唱法,而缺乏创造新音乐的能力,成为“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创造型人才”。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学知识体系单一,结构不合理,对文化课程重视不够,音乐科技、市场运行和法律知识了解不深,往往所学理论和音乐技能难以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
上述几点都是与当前音乐市场提出的“复合型音乐人才”的需求相违背的。可见传统的音乐教育体制束缚了音乐人才的发展,忽视了音乐市场的需求,没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音乐文化市场。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针对其呈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机制改革,以培育更多更好的音乐人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大的方面开始着手:
首先,必须明确音乐教育体制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服务音乐文化产业而进行。音乐教育体制的改革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市场走向,不能盲目跟进,漫无目的的改革。应当以市场需求为指针,以服务音乐事业为宗旨,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合理、有序地开展改革。
其次,对音乐教育体制的改革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能大搞“一刀切”,把所有旧的理念、内容、制度都废除,要区分“良莠”,择善而从,不善则改。现如今我们运行的音乐教育体制是学习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而确立下来的,经过几十年的运作和改革,虽仍有不足,但也毕竟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育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因此对于这套现行音乐教育体制,我们必须给予客观的评价,认识到吸取它在音乐专业技能培育方面的宝贵经验的重要性,继续强化理论和基础技能的教学,合理安排学时,保证课程质量,确保学生学习和掌握作曲、乐理、视唱、练耳等基本功技能,并能融会贯通,打好理论和技能基础。
再次,我们也必须解决旧有音乐教育体制的模式化、应试化问题。音乐教育体制应该按照市场需求,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这就要求现行音乐教育体制在音乐人才具备了基本的专业技能和音乐素养后,增设艺术类、文化类以及媒体科技类和市场经营等选修课程,侧重对音乐文化相关学科的教学。音乐人才不能只一味地参加“考级”,还应该主动研修相关学科,拓展知识面,熟练运用高新媒体科技对音乐进行加工制作,以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为将来的事业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敏锐察觉音乐文化市场最新动态,并且能够及时做出判断和决策,储备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满足市场需求。
第四,在储备了必要的理论知识,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训练和相关学科学习后,我们还要注意实践课程的开展。教学的成果终归是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的,学习音乐也终归是要应用的。音乐教育不能只注重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有必要多组织开展一些有益的音乐交流会或讲座,参加一些大型的专业比赛、音乐教学比赛,抓住假期社会实践、实习的机会,更好的锻炼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样对生活和音乐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创造出来的音乐才是有内涵和味道的,才是有活力和感染力的。
第五,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对音乐人才创造能力的培养。音乐源于生活的,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也不是妄自想象出来的,一名富有创造力的音乐人一定是注重生活体验的,应当具备较强的音乐感知力、鉴赏力,能够了解、体会、品味、传达音乐的美,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捕捉到创作的灵感和冲动。这就要求音乐人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多欣赏歌剧、演唱会、演奏会、诗歌朗诵会,欣赏艺术家大师级的表演,不断培养自己的音乐节奏感、音乐感知力,体会不同风格的音乐,在节奏上和情感上的不同,根据不同情感的需求选择运用不同的音乐节奏和风格来表现出来;在生活中做一个细腻的体验者、寻觅者,在生活中寻找音乐的美,体会音乐的震撼和生命力,激发自己对音乐的炽热的爱和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音乐人才会体会到音乐给自己带来的无尽欢乐,自发的,主动地去接近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
总之,音乐教育体制的改革任重而道远,绝不是一时能够解决的。在音乐人才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始终秉持以满足音乐文化市场需求、不断提高音乐人才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标,逐步推进音乐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促进音乐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竹影.人才战略发展下的音乐人才培养[J].中国市场,2010(22).
[2]张伟明.浅析音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关系[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4).
[3]李莉.音乐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理念[J].黄河之声,2010(22).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