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浅谈旗袍元素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应用(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03 10:4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王小路
分享到:

 

  首先,旗袍的样式呈现在中国画上便为观众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形式美感,旗袍的样式繁多,开襟的样式有: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款式长短又有长旗袍、短旗袍,等等。旗袍款式的变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变化。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圆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圆襟旗袍给人的感觉襟处线条圆顺流畅,直襟旗袍给人的感觉是身材丰满修长,等等。旗袍本身的款式形状可以通过画家的二度创作应用到自己的画面当中,除此大的形体结构以外,还有常见的立领、侧衩、盘纽、滚边、图式纹样、配色,特别是风格理念等许多元素都可以运用到中国画的创作当中,这就需要画家具有良好的中国服装文化素养,不断创新。

  其次,旗袍上的图案纹样以及其各种各样美好的寓意都是西方服装艺术乃至其他行列艺术中不可拥有的。传统的图案纹样和装饰是中国服装文化的创新之处,这些图案纹样的相对独立性,画家可以大量的运用到中国画的创作当中,但是,在目前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这些繁杂的中国传统纹样和装饰也并非都可以成为中国画创作的积极元素,因此在借鉴和应用的同时要注重画家本人对旗袍元素的创新和改变,这样画家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会更加符合现代艺术的思维形式及审美特征。画家在对旗袍纹样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含苞欲放的花朵图案,或者条纹、几何图案,因为这些图案纹样不显张扬、用到画面上使画面增添韵味和雅致之感。

  再次,旗袍拥有着绚丽醒目的各样色彩,旗袍的色彩,被认为是其美感的灵魂所在。旗袍在其色彩上的应用可算作是中国传统服装的经典映像了,它把中国服装色彩的应用推向了极致,色彩的调配别具匠心。不同的色彩表示不同的寓意,并且在不同的场合和季节都有独到的组合搭配,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这些独特的色彩也能充分展现出中国满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旗袍色彩元素方面,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本的色彩复制层面,要进一步对原有的色彩进行创新调和,在原有色彩的基础上,调和出适合画面需要的色彩,这些色彩显然既具有中国特有的色彩寓意,又不失当今色彩的时代性。这样整个画面不仅在对旗袍的色彩元素应用中提炼了精华,而且更使得画面具有鲜活的中国味。除此还有,旗袍上面的各种小件装束,例如盘扣、纽扣、襟边等装饰,这些装饰的应用在画面中能起到丰富画面的作用,可以为画面起到锦上添花的美感。

  四、旗袍元素在中国画创作中应用的意义

  旗袍元素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应用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即中和之美。除此旗袍本身的造型之美、色彩之美、图案纹样之美等旗袍元素融入中国画的创作当中,图案和色泽的端庄高雅,给人一种中庸华贵之感。

  画家通过旗袍和中国画两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巧妙地相结合,用中国画的语言书写出旗袍这一中国独有的婉约、典雅的东方美感,让中国旗袍成为响亮的中国名片,抢眼的旗袍元素如同是为当今绚丽的中国画创作注入了兴奋剂,其自身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为中国画的创作提供一种新的文化养料。同样的中国传统文化都注重“意”的营造和表达,旗袍的服饰审美意象并非完全指的是技术上的美感,更多的是它的综合审美意味,通过旗袍本身的文化特质传达出来一种中国独特的意象美感,将这种服装的意象审美和中国画的意象审美有机的相结合,便能指引着当今中国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并形成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