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浅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受述者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03 15:5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姜洋
分享到:

 

  摘要:叙事学中分为叙述者和受述者,受述者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之一,本文立足于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的受述者。主要从真伪问题,受述者群体以及受述者的层次出发进行探讨。

  关键词:受述者;真伪问题;受述者层次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出,一时间好评如潮,网上又刮起了“舌尖热”。整部纪录片从人们最为喜爱的“吃”入手,但却没有仅仅停留表象上面,如烹饪手法和色泽上,而是在挖掘饮食文化的同时,品读中国民间的人生百味,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同时,有关“舌尖”的话题层出不穷,而对于纪录片的研究我们将从受述者入手来解读《舌尖上的中国》。

  一、受述者

  普林斯在第一部关于受述者的专著《受述者研究》中为受述者下了这样的定义:“受述者是与叙述者对话的人,他是叙述者与读者之间建立的一个驿站,他帮助确立了叙事框架,他的作用是描述叙述者,他强调一些主题,促进情节的发展,他成为道德含义的代言人。”他认为受述者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

  热奈特补充普林斯的定义:受述者就是叙述者相对应的人,他与叙述者一样是叙述情景的组成部分。他们必然处于同一个故事层之中,与故事内的叙述者相对的故事内的受述者,与故事外的叙述者相对的是故事外的受述者。的确,在每一部纪录片中,都有与其所对应的受述者,受述者在叙述者讲述的同时,受述者所接纳的内容无论多少,都是有他存在的意义,他的身份是无法取代的,换句话说任何叙事中都至少有一个叙述者,那么也至少有一个受述者这一受述者可以明确地以“你”称之,同时“你”也可以被去除了只剩下叙事本身。有时问题不是发自某个人物,也不是发自叙述者,人物或叙述者仅仅是重复了它们而已。它们也可以归之为受述者。

  二、真伪问题的发出

  《舌尖上的中国》其中一期的节目中,是鲍鱼大师为人们展示鲍鱼的做法和如何控制火候来使之美味尽佳,在阐述时,叙述者自问:“多年的大师会做出如何的效果呢?会不会错过火候前功尽弃呢?”其实观众早已心知肚明这并不是真的向受述者提问,而是提出了一个伪问题让受述者对其感兴趣,去投入,去回应。这就说明了当问题或伪问题发自叙述者时,它们不是说给他自己或是他的某个人物听,而是说给他的受述者听,受述者的看法和体验由此而部分地暴露了。而有时解说词中会讲到“这种美味,也许在尝过之后,你才知道视觉和味觉是可以一致的。”这也可以证明一些话语中叙述者的肯定只是为了突出受述者所相信的。无论是叙述者所阐述的问题是真是假,目的都是为了让受述者更加相信他听到和看到的事情。

  三、单一受述者和群体受述者

  《舌尖上的中国》与众不同的是,每一集的主线采取了碎片式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这部纪录片用味道营造出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受述者可以表现为叙述者说话所面对的一个群体,也可以表现为单独的个体。这并不难理解,在每一部片子中我们多观看时都会成为受述者的角色。《舌尖上的中国》也由此表现出来,在采访厨师的时候,受述者是记者一个单独的个体,而在影片中独白部分受述者则是观看的大众群体。

  四、受述者层次

  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从第一集开始直到第七集结束,整部纪录片中的绝大部分场景,都是在最基层的乡村小镇拍摄。没有了大城市的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少了几分烟雾弥漫,油烟环绕,多了更多的真实和天然。

  在叙事中有一个受述者或者更多,受述者也许会了解叙述者所阐述的事情,也可能完全不了解内容。受述者可能了解叙事中描绘的几个人物,或者全然不知。的确,在一段特定的叙事中可能有不确定多数的受述者。当多个受述者时,全部事件的内容接受的那一个是主要受述者。只接受一部分内容阐述的,是第二受述者,以此类推。同时受述者内在的道德、智力、感情、或是社会的立场,受述者们之间会有不同的差别。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受述者知道这是有关饮食方面的节目,可能对饮食很感兴趣,也可能不是很了解,但这并不耽误他成为受述者的角色。有的只接受一部分的内容讲述和理解,这对接受全部内容的受述者来说就是第二受述者。而对饮食的了解或者不了解,接受的信息全面还是片面方面,都会有层次的差异。当然,在一个特定叙事的展开过程中,受述者与叙述者之间,与人物、与别的叙述者或真实读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他与他们之间的距离,都会有所变化。

  结论:受述者的概念我们并不难理解,对于每一部片子我们所观看也都会使我们加入受述者的行列,这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就在于我们对叙述者叙述的内容的理解和反应。于是,很多效果的不同在于不同的受述者之间的差异;或一方面在于叙述者与受述者间的差异,另一方面又在于受述者与人物间的差异。同样,如果一个受述者与叙述者的价值观完全对立,那么在接受叙述者阐述的事情上面我们就会怀疑他的可信性和不可信性;如果对于叙述者叙述的事情更多的受述者反应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就会思考产生分歧的原因何在,我个人将赞同多方位的思考和理解,并且赞同这些价值。

  参考文献:

  [1][美]杰拉德·普林斯著.徐强译.《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2]肖平.《“献”说者的言说与“行为传达”的意旨——当代文献纪录片三题》.现代传播.2008年01期.

  [3]李峰,卢灿烽.《浅析<舌尖上的中国>带给纪录片市场的成功启示》.《新闻传播》.2012年7月.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