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基于利水功效组群药物的中药药性规律研究(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9-25 16:18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史磊 曹思思
分享到:

 



  表135味利水中药药性统计

  药性 频次 百分比(%)

  寒性 25 71.42

  热性 5 14.29

  平性 5 14.29

  合计 35 100.00

  2.2利水中药药味统计

  经初步数据筛选,本文所选利水中药的药味主要可归纳为苦、甘、辛、淡、咸、酸6种,其中以苦味、甘味频次较高,分别占35味中药的60.00%、54.29%,见表2。

  表235味利水中药药味统计

  药味 频次 百分比(%)

  苦 21 60.00

  甘 19 54.29

  辛 8 22.86

  淡 7 20.00

  咸 3 8.57

  酸 2 5.71

  注:同一种中药可同时兼有2种或以上药味

  2.3利水中药归经统计

  《中华本草》和《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中所收载的35味利水中药中,有明确归经记载的药物为30味。其中20味药物归经不唯一,除归主经外,兼入他经。因描述药物归经时,首列归经为其主要归经,故将各药物的首列归经作为统计对象。本文选取利水中药主归肺、肾二经,分别占35味中药的51.43%、40.00%,见表3。

  2.4利水中药毒性统计

  整理发现,本研究中的35味利水中药毒性按照程度不同可分为有毒和无毒两类,其中仅牵牛子、商陆、香加皮3味药有毒性,共占8.57%,见表4。

  表335味利水中药归经统计

  归经 频次 百分比(%)

  胃 8 22.86

  脾 9 25.71

  肝 11 31.43

  肺 18 51.43

  肾 14 40.00

  膀胱 13 37.14

  小肠 8 22.86

  大肠 4 11.43

  表435味利水中药毒性统计

  毒性 频次 百分比(%)

  有毒 3 8.57

  无毒 32 91.43

  合计 35 100.00

  2.5利水中药高频功效、主治统计

  以《中华本草》和《现代中药学大辞典》收载的35味利水中药的功效、主治为依据,统计各功效、主治出现的频次。归纳出前4位的高频功效和主治,第一高频功效是利水消肿;水肿是由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所致的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通过利水可以消除水肿。第二高频功效是解毒;通过利水的作用,可使火热毒邪从小便而出,主要针对的是咽喉肿痛、疮疡、痈肿等。第三高频功效是通淋;主要针对的是湿热淋证。第四高频功效是清热生津止渴;主要针对的是消渴热、暑热烦渴、病口渴等病症。见表5。

  表535味利水中药高频功效、主治统计

  高频功效 高频主治 频次

  利水消肿 水肿 22

  解毒 疮痈肿毒 13

  通淋 淋证 12

  清热生津止渴 口渴 11

  2.6利水中药有效成分群统计

  本文对利水中药有效成分数据进行预处理,依据现代中药化学的化学成分结构类型,将利水中药的有效成分群分为生物碱类、糖类和苷类、醌类、黄酮类、苯丙素酚类、萜类、三萜类、挥发油类、甾体类等。有明确利水功效活性成分记载的31味中药中,以黄酮类化合物为利水功效有效成分的中药占35味中药的28.57%,甾体类化合物占25.71%。分析结果表明,表征其药性的物质基础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和甾体类化合物。见表6。

  表635味利水中药有效成分统计

  有效成分组分 频次 百分比(%)

  生物碱类 6 17.14

  糖类和苷类 4 11.43

  醌类 2 5.71

  黄酮类 10 28.57

  苯丙素酚类 5 14.29

  萜类 6 17.14

  三萜类 3 8.57

  挥发油类 2 5.71

  甾体类 9 25.71

  有机含硫化合物 1 2.86

  3讨论

  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选取的利水功效组群中药中,寒性为主要偏性,主入肺、肾二经,能泄肺与肾之热,通利水道;苦味和甘味药占药味的主导地位,苦能降泄、甘能润燥,长于利水消肿,清湿热、通淋浊;仅牵牛子、商陆、香加皮3味药有毒性,说明利水中药绝大多数安全无毒,用药安全性大;有效成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利水功效组群中药的物质基础应为黄酮类和甾体类物质。

  本研究在中医药学经典理论的指导下,系统开展研究工作,重视文献研究这一首要环节,对利水功效组群中药的药性规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以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为突破口和切入点,为下一步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与方法、多学科交叉研究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构建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科学表征中药个药性能(指单味中药的药性等性能)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和范围仅限于中医药经典文献著作中记载的数据成果,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将现代药学实验研究数据成果纳入研究对象范围,实现传统与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在研究利水功效组群中药的基础上扩大研究样本范围和数量,覆盖整个中药体系,以期达到研究成果的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为全面解析中药药性理论的物质基础判别要素、配置模式及其体系构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正礼,李峰,王薇,等.中药四性研究的新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0,27(1):110-112.

  [2]欧阳兵,王振国,王鹏,等.“组群中药四性组合性效谱”假说及其论证[J].山东中医杂志,2006,24(3):154-156.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