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探讨不同因素与慢性胆囊炎发病的关系,揭示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选择确诊为慢性胆囊炎患者200例,填写临床观察表,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慢性胆囊炎的中医病因、发病特点、症状分布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的规律和不同因素与证型分布的关系。结果 年龄、性别在慢性胆囊炎的发病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胆囊炎中医证型分布为肝胃郁热证型33%,肝胃气滞型26%,肝胆湿热型19%,肝气郁滞型14%,肝阴不足型8%。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是否伴胆囊结石在慢性胆囊炎的证型分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出现频率最高的20个症状进行聚类分析,与频数分析得出的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结果大体一致。结论 年龄、性别与慢性胆囊炎的发病无关。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肝胃郁热证和肝胃气滞证为多见;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及是否伴胆囊结石与中医证型分布无关。
【关键词】 慢性胆囊炎;中医证候;临床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t factors and the pathogenicity of chronic cholecystitis, and reveal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CM syndromes of chronic cholecystitis. Method Two hundred cases of chronic cholecystitis was selected by epidemiological method, the form of clinical observation was filled and TCM causes of chronic cholecystitis, characteristics and symptoms distribution, TCM syndrome type distribution patter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factors and the type distribution were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methods. Result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age and sex of incidence of chronic cholecystitis (P>0.05). TCM syndromes distribution of chronic cholecystitis was syndrome of stagnated heat in liver and stomach 33%,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in liver and stomach 26%, syndrome of dampness and heat in liver and gallbladder 19%, syndrome of liver qi stagnation 14%, deficiency syndrome of liver yin 8%.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 in sex, age, occupation, educational level, whether or not associated with gallstones in syndromes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cholecystitis (P>0.05). The cluster analysis of 20 most frequent symptoms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frequency analysis in TCM syndrome distribution. Conclusion Age, sex has no relation with 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cholecystitis. TCM syndromes of stagnated heat in liver and stomach and qi stagnation in liver and stomach of chronic cholecystitis are more common. Sex, age, occupation, educational level and whether or with gallbladder stone has no relation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TCM syndromes.
Key words:chronic cholecystitis;TCM syndrome;clinical research
慢性胆囊炎系胆囊慢性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的右上腹部疼痛,进餐后出现或夜间发作,可放射至后背,伴恶心、呕吐,或伴有消化不良等症状。中医药对于本病的治疗有明显的优势,但缺乏系统的证候学研究。2009年1-10月,笔者对20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进行证候学研究,旨在对慢性胆囊炎的病因病机和证候分布特点进行初步探讨,总结慢性胆囊炎的辨证规律,分析慢性胆囊炎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诱因、症状等分布特点,及其中医证型分布的规律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等不同因素与证型分布的关系,为该病的临床研究和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病例来自本院消化科门诊及B超科室。性别分布:男性90例(45.0%),女性110例(55.0%)。职业分布:公务员18例(9.0%),工人90例(45.0%),职员64例(32.0%),学生8例(4.0%),农民18例(9.0%),无业2例(1.0%)。年龄分布:20~30岁者34例(17.0%),31~40岁66例(33.0%),41~50岁58例(29.0%),51~60岁34例(17.0%),61~70岁8例(4.0%)。学历分布:小学8例(4.0%),初中44例(22.0%),高中62例(31.0%),大学86例(43.0%)。是否伴胆囊结石:伴胆囊结石者106例(53.0%),不伴胆囊结石者94例(47.0%)。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中的慢性胆囊炎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2]的中医相关诊断标准,结合国家“七五”攻关课题“董建华教授胁痛的辨证论治电脑系统”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分为5种证型。①肝气郁滞型。主症:胁肋胀痛,胀甚于痛或以胀为主,情志因素每可诱发或加重。次症:痛经不定,胸胁苦满,乳房胀痛,月经不调,善太息,喜嗳气,矢气频转,少腹胀痛。舌脉:舌苔薄白,脉弦。②肝胃气滞型。主症:胁肋胀痛,连及胃脘。次症:情志因素每可诱发或加重,胸胁苦满,食少纳呆,喜嗳气,恶心,呕吐,嘈杂,反酸,善太息,痛经不定,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舌脉:舌苔薄白、白或微腻,脉弦数或弦滑。③肝胃郁热型。主症:胁痛灼热,连及胃脘。次症:口干口苦,嘈杂,反酸,尿黄,便秘,口臭,口疮,牙痛,面红目赤,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心烦易怒,胸胁苦满。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数或弦滑。④肝胆湿热型。主症:口苦口粘,胸胁苦满,脘闷腹胀。次症:恶心呕吐,身目鲜黄,食少纳呆,口干不欲饮,肌肤瘙痒,尿黄,大便不通。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⑤肝阴不足型。主症:胁肋隐痛,延绵不休,遇劳加重。次症: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口干,眩晕,寐差多梦。舌脉: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中、西医慢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年龄18~70岁,性别不限。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70岁以上者;②经检查证实为急性单纯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合并心、脑血管及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病,精神病患者。
1.5 研究方法
根据已经拟定的主要中医证型设计临床观察调查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详细记录患者情况,客观填写临床观察表,汇总观察结果,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调查内容包括流行病学一般资料分布情况表、慢性胆囊炎的中医症状调查表、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表,中医症状调查表根据中医四诊填写。
1.6 统计学方法
将填写的临床观察表的内容汇总并做成Excel表数据库,使用SPSS13.0版记录软件,将一般数据用描述性统计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多个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最后在患者症状频数分析表中选取出现频率最高的20个症状进行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慢性胆囊炎的人口学特征
慢性胆囊炎患者在性别分布上,女性与男性的比例约为1∶0.82,说明在发病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在年龄分布上,慢性胆囊炎患者年龄跨度范围较大,患病人群主要以中青年为主,职业分布情况以工人为最多,高学历患者所占比例最多,但是经卡方检验后,显示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慢性胆囊炎的发病情况
在患者发病季节分布情况中,以春季发病者为最多,为88例(44%),夏季发病者20例(10.0%),秋季发病者58例(29.0%),冬季发病者34例(17.0%)。发病因素中以情志不遂出现频次为最多,共88例(44.0%),饮食不节84例(42.0%),劳累74例(37.0%),感受外邪14例(7.0%),无明显诱因者34例(17.0%)。饮食偏嗜的情况中,喜好肥甘厚味者为最多,共116例(58.0%),辛辣者92例(46.0%),无偏嗜者36例(18.0%),海鲜20例(10.0%),冷饮18例(9.0%)。
2.3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见表1、表2) 表1慢性胆囊炎患者舌脉分布情况 表2慢性胆囊炎患者中医症状分布情况
20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的症状由频数分析得出,分布位于前10位的是胁肋胀痛、嗳气、食少纳呆、善太息、胸胁苦满、心烦、寐差、胁肋胀痛连及胃脘、口苦、恶心。舌质主要以红为最多(59.0%),舌苔以黄苔为最多(45.0%);患者的脉象以弦脉为最多(97.0%)。
2.4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2.4.1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见表3) 表3慢性胆囊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频数分析表明,证型分布中以肝胃郁热型为最多,占33%;居第2位的是肝胃气滞证,为26%。
2.4.2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以及是否伴有胆囊结石与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 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以及是否伴有胆囊结石与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进行卡方检验分析后,得出结果表明,以上各因素与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无相关性(P>0.05),说明慢性胆囊炎的发病中还存在其他因素影响着中医证型的分布。
2.5 聚类分析
在20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的症状频数分析表中,选取出现频率最高的20个症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聚为两类时,第一类所包含的症状有胁肋胀痛、嗳气、食少纳呆、善太息、胸胁苦满、心烦、寐差、胁肋胀痛连及胃脘、口苦、恶心、烦躁易怒、矢气、胃脘嘈杂、泛酸、少腹胀痛、情绪抑郁等16个症状,可以看出第一类以肝胃气滞、气郁化热证型为主要表现;第二类所包含的症状有口干咽燥、小便黄赤、大便秘结、口渴饮水等4个症状,可以看出第二类主要以郁热于胃证型为主要表现。根据该聚类分析结果,得出该病在临床上最主要的两个证型,同时这也与频数分析得出的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以肝胃气滞和肝胃郁热证型为最多的结果大体一致。
3 讨论
慢性胆囊炎病位在胆,与肝、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其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气郁日久,气滞血瘀,瘀血停积;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内郁,疏泄不利;精血亏损,肝阴不足,络脉失养。病证有虚有实,而以实证多见,亦可出现虚实夹杂之证。现代医学认为,胆囊炎与细菌L型感染[3]、胆囊排空障碍[4]、自由基[5]、精神、心理、社会因素[6]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女性、中青年、接受较高教育水平、情志不遂、喜食肥甘厚味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春季多发,证型分布以肝胃郁热证和肝胃气滞证为主。女性、中青年、接受较高教育水平的患者精神、情绪方面较为敏感,容易因精神因素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病理改变,易于导致肝脏的胆汁分泌、胆囊的收缩功能紊乱,促使慢性胆囊炎的发生和发展。肝胆互为表里,肝主疏泄,胆为中精之腑,情志不畅,肝失调达,疏泄不利,气行郁滞,气机不畅,胆失通降,胆郁气逆,精汁不泄,导致本病发生。嗜食肥甘厚味之品,则可导致脾胃损伤,脾虚失其健运而致水湿内蕴,日久郁而化热,壅塞肝经,肝(胆)失其疏泄条达,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胆为六腑之一,属木,与肝相为表里,在季节中属春。《内经》中有“肝旺于春”的记载,春季容易发生肝胆疾病。进入人体后,或直接化热,或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郁久化热,兼之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关系的复杂,竞争激烈,社会和生活压力过大,人们的情志容易发生变化,情志不遂日久可致气机郁滞,肝失疏泄条达,导致本病。故以肝胃郁热证和肝胃气滞证为主。治疗上当以疏肝利胆、理气和胃为主。
本观察也同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由于临床中证候存在着复杂性及多态性,临床实际中所遇到的大多数是相兼证候,单纯证候比较少见,研究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综上所述,今后要在本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调查,系统研究本病的病因病机、证型的演变规律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对于该病的防治提供更加可靠和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81-285.
2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3-235.
3 方 兴,许晓峰.慢性胆囊炎与细菌L型[J].医师进修杂志,2001,4(3):48-49.
4 王 磊.西沙必利治疗慢性胆囊炎38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 10(5):300.
5 朱友根,杨金禄,宋兆华,等.一氧化氮等自由基与慢性胆囊炎伴结石的关系[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1,7(3):164.
6 刘黎霞,卢 宁.慢性胆囊炎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 2001,17(2):72.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