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肺主治节;相傅之官;素问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这是中医脏象学说的起源,是古代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生理病理概念。脏腑之间分工合作在心的主导下肺的治节下进行着有条不紊,而规律不息的生命活动。“肺主治节”是指肺脏有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对这个问题各家先贤论述较多,在此发愚见以供同道共讨。
1 对“肺主治节”的认识
阴阳五行是中医的根本,五行属性,相生相克,肺金肃降,肺能居高临下地管理一身,如相辅主宰一国,肺的这种生理作用称为“肺主治节”。 其以官职与脏腑功能相喻言简意赅,在当时那个时代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以封建国家行政官职来比喻人体的内脏功能活动,明确各脏腑间分工合作及功能的主次关系。是对肺功能活动的概括,治节就是助心运行气血。主呼吸之气全身之气;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对水液的输布、排泄、宣发肃降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肺的治节”是肺本脏的主要功能;亦与它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相关联与联系;主要在心的主导下行使其治节作用。合皮毛助传导;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灵枢·本输篇》也说“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这就说明外邪犯肺,大肠传导失司皆是肺之治节失权所致。
2 “治节”机理
经云: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肺为相傅之官而主治节。“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心为君主,肺为辅相。人体各脏腑组织之所以依着一定的规律活动,有赖于肺协助心来治理和调节。故曰:“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因此称肺为“相傅之官”;“治”治理,“节”调节,节治;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是说明肺功能之重,具有宰相之职,在心这个君主之下发挥治理调节作用;先贤把十二官喻脏腑这就说明脏腑功能在维持生命活动中有主次之分。要使生命活动有条不紊的运行,各脏腑间需要分工合作,肺的治节必须在心的主导下才能更好地为其所主。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这就说明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均由心主。心主血,肺主气,心肺同源,血气同源;肺居膈之上,居高近心。所主之气由心所发,心肺之间犹如君主与相傅,发挥着主导与治节的功能。血气相互为用,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全身气血在心的统帅下由经脉汇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吐故纳新”主宰着气的生化与运输;营周不息阴阳相连主持着人体有节律地升降出入运动,这就是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由经脉会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运动进行气体交换,人体的生命运动如果没有肺的调节作用则水谷精微是不能化以为血来维持生命活动的,但从整体来看五脏六腑皆可参加气机的升降出入治理调节,所以有“脾胃为升降之枢”之说;脾失传输,水津输布失常,水湿停聚,可致痰饮水肿,上渍于肺可引起咳嗽,痰饮,水气凌心可发生心悸气喘,水肿;脾为金母,金水相生。从局部来看各脏,主要功能各有选择。如脾(胃)阳气不升下降则为病,心火不能下达于肾,肾阳不能上济于心皆可发生病理变化,唯有于肺,独有宣发肃降这一气机矛盾运动为一体;由此说明肺脏在气机运行方面的重要性,对全身气机升降出入进行调整调节的重要性,是它脏不可取代的。 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上助心,主血脉调节血流速度与流量,下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肺主之卫气有温煦肌肤,司毛孔开合的作用,治节正常则营卫和谐,寒温有度;以助汗液的正常排泄(汗为心液),与心阳互通为用,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保持人体阴阳平衡。 综上所述,“肺主治节”的机制是以气血为物质基础。在心的主导作用下,他脏的合作下发挥主气司呼吸调节气机升降出入功能,从而使全身各脏腑功能正常。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肺主呼吸: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这就说明肺在气血生化与循环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实为相傅之官;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气行则血亦行,气滞则血瘀。(4)宣发肃降: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因此,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其功能内达本脏,外通它脏调节脏腑内外。(5)助传导;肺气调合,治节如常大肠传导有司。
3 临床运用
3.1 水液代谢病变 人体水液代谢,由肺、脾、肾、三焦及膀胱协同合作完成。肺主气,通调水道是重要环节之一。因为饮入于胃,由脾上输至肺,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使水液通调,充养全身,下达膀胱。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天气炎热人体汗出多而小便少,天气寒冷则汗出少而小便多。这一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生理活动,与肺对水液代谢方面的治节有着密切关系。故后人又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 若肺为邪遏,失于宣肃,以致治节不行,水液代谢紊乱,便可导致水液停留,为咳为喘,甚至小便不利,形成水肿。《伤寒论》第40条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陆渊雷注:“仲景书凡言心下者,皆指胃,独此条之水气不在胃而在呼吸器,以主证为咳喘故也”。由此可知,寒郁于表,肺气失宣,治节不行而引起水液代谢的紊乱。水液不能输布则渴,聚於肠则下利,雍於上则喘,则噎,则悸;《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说:“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寒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肺虚则治理不用,不能制下,膀胱失约,致尿失禁;肺冷则调节失司,气不化津,反为涎沫。本篇又说:“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此乃肺中邪气壅实,通调失职,水气逆行,而致咳喘身肿,故用此方开泄肺气。一旦肺为外邪所凑,失于宣肃,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必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肌肤,发为水肿。正如《金匮·水气病篇》所说:“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者是也。 临床上,遇痰喘之症,重用利水之品多可取效;见癃闭之象,提壶揭盖法每能应手,均可作为佐证。 以上诸症皆以通调水道治水之上源而解。凭借调和肺之治节,救肺治水。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