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德谟克利特的幸福论思想
[摘要]德谟克利特,一位生活在大约两千五百年前的伟大哲学家,他提出的一系列伦理范畴直到今天,对我们仍有很深的借鉴意义。他首次提出“完人”和“至善”的概念,是他对伦理学的巨大贡献。他从他的唯物主义原子论出发,对善良、正义和良心进行界定,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开创了自然主义幸福论的先河。
[关键词]完人;至善;善良;正义
[中图分类号]B502.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3)12—0034—02
一、德谟克利特的简介
(一)德谟克利特的生平
德谟克利特生于大约公元前460年,死于公元前370年,他生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也有人说他生于米利都,这两个地方都是当时很繁华的城市,也是自然哲学的发源地,这对他的哲学思想和他的伦理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比他还年轻,他主要生活在希波战争以后希腊最繁荣的奴隶制社会的伯里克利特时代,经历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和雅典的奴隶逃亡事件,他的伦理思想和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有密切的联系,而与苏格拉底的思想则是对立的。
德谟克利特出身于富商之家,为了追求知识他借远出经商的机会游历了许多东方国家和希腊各地,因此耗尽了所有财产,回到家乡已是贫困潦倒,不得不依靠他的兄弟供养。他性格开朗,知识渊博,著述据说有五十多种,涉及到哲学、伦理、数学、天文、医学、音乐、绘画等领域。马克思曾说过,他是“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的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十九世纪的哲学家策勒尔也曾说过,他“在知识的渊博方面要超过所有的古代和现代的哲学家,在思想的尖锐性和逻辑的正确性方面要超过绝大多数哲学家。”这些赞誉未免有些过誉,但是却可以看出德谟克利特的思想在西方哲学家心目中的地位。可惜的是他的大部分著作都已散失,只留下一些片断。据说柏拉图曾想聚集德谟克利特所有的著作然后烧毁,由此可以看出在柏拉图的心中德谟克利特这个对手是多么的强大。
(二)德谟克利特的政治观点
政治态度上,在奴隶主贵族派和民主派的斗争中,德谟克利特坚决的站在民主派的方面,他拥护奴隶主民主制反对奴隶主贵族的专制。他曾经说过“在一种民主制中受贫穷,也比在专制统治下享受所谓的幸福好,正如自由比受奴役好一样。”他的政治态度是如此鲜明,这也许就是奴隶主贵族派极端仇视他的原因。在奴隶制繁盛的希腊城邦的上流社会,贪财恋富特权益增的情况下,德谟克利特坚决地反对过分贪欲,主张中等财产,认为中等财产比巨大财富更加可靠,他批评那些借口给子孙积累财富的奴隶主,是“用以自欺欺人的掩饰自己的贪欲,”讽刺他们是守财奴,说他们那只会挥霍的子女,就像江湖卖艺的在刀尖上跳来跳去,如果一旦落下来没有把脚落在该落的地方上就完了,而要落在那独一无二的地方上实在是太难了,“如果他们不以他们的父亲那样精打细算和吝啬为榜样,他们照例是要弄得倾家荡产的”。
此外,他反对奴隶主贵族拥护的特权制度,主张实行法制,他认为法制的意义在于使人们生活的更好,“对那些遵守法律的人,法律显得更适合他本性的美德”。当然,他所说的法律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法律,它反对在进步和民主之间出现倒退,他认为国家的利益应该超越一切之上,只有国家安全了才会有一切。实际上他开创了把道德和政治联系起来的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后来,西方哲学家甚至把政治和伦理等同起来。
二、德谟克利特的幸福思想
德谟克利特是最早的自然主义幸福论的代表,在他之前,人们只是一般的讨论了行为的善或是美德,还没有同幸福的要求联系起来,他则比他的前人大大的前进了一步,提出了完人和至善的概念,并把它们明确的同幸福的伦理要求联系起来,试图从更高的价值观上把人的幸福同动物的物欲满足区别开,他认为,善是人追求的目标,是幸福的体现,但在具体的行为之上,还有一个“至善”,对于人来说,除了一般的道德要求之外,还有一个“完人”。德谟克利特从唯物主义自然主义幸福观出发,坚持从现实生活和物质利益上来说明道德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奠定了自然主义幸福论的基础,这种自然主义的幸福论经过伊壁鸠鲁和费尔巴哈的发展,可以说达到了比较完备的形态。
(一)自然主义幸福论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主义幸福论强调的是人的本性,从所谓的一切人都具有的永恒不变的生物的本性产生的需要中推论出人的道德。他创立的幸福论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自然主义伦理学的最早形式,它不但和一切唯心主义的幸福论不同,而且同自然主义的快乐论也是不同的。大体上说他的唯物主义幸福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强调的是现实生活的幸福,是此岸的幸福,而不是宗教的幻觉的彼岸的幸福。第二,他的幸福论认为,人对幸福的追求是是人的自然本性的需要,是人的生活经验的事实,而不是从纯粹的观念中引申出来的结论。第三,他的幸福论所肯定的是具有感性要求的活动着的个人的幸福,维护公共利益是实现个人利益的保证和条件。第四,他的幸福论虽然肯定物质享受和合物质欲望的要求,但他和后来强调肉体感观满足的快乐论不同,而是肯定物质生活满足和精神宁静,强调二者的结合。
(二)人的本质和目的
关于人的本质,他从他的唯物主义原子论出发,认为人是有原子构成的,人生活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正是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他对人和人性或者说人的价值问题作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他明确的提出:“我们既然是人,对人的不幸就不应该嘲笑而应该悲叹”,“因自己的同类遭受不幸而喜欢的人,只看到一切人都是安排着命运的打击的,他们是没有真正的快乐的。”当然,他所说的人不包括奴隶在内,因为对奴隶主而言,奴隶只是和其他财产一样。但是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人是我们的同类的思想,即同情人、关心人。因此他提出“如果有钱人决定给一无所有的人一笔预支款的话,给他们帮助和恩惠,则结果马上就会有恻隐之心、团结、友爱和公民之间的齐心协力以及其他许多无人能数得尽的好处了。可见它强调的在民主制下受穷也是为了实现人的尊严和平等,他说保持尊严的受穷是贤智之人所固有的特性。
在谈到幸福的时候,他说过“对人,最好的是在尽可能愉快的状态中生活,并且尽可能的少受痛苦。”“快乐和不适决定了有利和有害之间的界限”,“快乐和不适构成了应该做与不应该做的标准。”这三句话集中的表现了德谟克利特的幸福论思想的主要内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幸福论的基本观点,他并不否认物质享受,也不排斥肉体的感观快乐,认为感观的快乐是应该满足的,“生活无宴饮,就像长途跋涉无旅店一样。”但他认为感观的快乐是暂时的,甚至会带来痛苦,只有精神快乐才能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带来持久的幸福。因此他更重视精神上的愉快和宁静。另外,难能可贵的是他强调人和动物不同,不能只满足感观的快乐,他说“动物只要求它所必需的东西,反之,人则要超过这个。”“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它的居处在于我们的灵魂之中。”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不在于追求感观的善,而在于追求灵魂的善。“凡期望灵魂善的人,是追求某种神圣的东西,而追求肉体快乐的人则只有一种容易幻灭的好处”,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快乐是有高低不同等级的,人们不应该追求一切种类的快乐,而应该追求高尚的快乐,只有把肉体的快乐和精神的宁静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幸福,正如马克思所说,德谟克利特的确是位“游历甚广的老人”,他的思想即使是在现代也不失其深刻的内涵。
三、德谟克利特的善恶观
(一)德谟克利特对善恶的理解
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中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对善恶、义务和良心这些伦理范畴的阐述。在他看来,善是行为的准则,是当然的道德要求,一个人要有道德的行为,就必须了解善,“对善的无知,是犯错误的根源。”在他那里,善也是一种品德,而且是一种最好的美德。所谓行善,就是做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事,而养成正直节制的德性,不是为了死后,而是为了完美的人格,这就是善。所有他主张做“为行善而行善的人”。他的伦理学思想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公共的善,所谓公共的善就是国家的利益,就是为国家的利益而尽力。“如果有人忽略了公共的事,那么即使他没有偷盗也没有做不义的事而使自己犯罪,他也将得到一个坏名声。”他的话的基本意思就是强调公共利益是实现幸福的保障和条件。德谟克利特还认识到善恶和幸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从人的目的是追求幸福的这个伦理原则来处发,认为追求幸福如果过度的话,就会变福为祸,“使最适意的东西也变成最不适意的东西了。”在道德的评价上,他特别强调既要注意行为的效果也要注意行为的动机,“可恶的人不是做不公正的事的人,而是那些有意做不公正的事的人。”
(二)德谟克利特对义务和良心的理解
“义务”这一范畴,在古代伦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德谟克利特认为,义务就是按照公正的原则去办事,去做你应该做的事。他说“豪爽的人永远都不得不作公正的并为法律所允许的事,他是无论白天和黑夜都轻松愉快的、勇往直前的并且无忧无虑。但是那些蔑视公正而又不尽义务的人,当他想起某种错误时,这一切都使他忧虑,并且折磨自己。”此外他还第一次提出良心在道德的动机中的重要作用,尽管他还没有给良心下科学的定义,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正确见解。他认为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人有良心,他说“那些偶像穿戴和装饰的看起来很华丽,但是,可惜他们是没有良心的。”“照着良心去行事并且知其所以然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坚定而正直的人。”此外,他对知识、道德和友谊也有很独特的见解,他对这些概念的界定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影响。
德谟克利特是继赫拉克利特之后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探讨人生问题的人,可以说,德谟克利特是西方伦理学史上的第一个系统的论证了生活的目的就是幸福这个命题的人,他的思想观点在今天也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彩,对我们的伦理学研究工作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黄伟合.欧洲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罗国杰.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