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中国古代心理测量思想述评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19 17:02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张媛
分享到:

 

  [摘要]中国是心理测量思想的最早故乡,几千年的文明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测量思想。本文对我国古代心理测量思想的起源、心理测量思想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列出了影响心理测量客观性的几个因素,旨在为相关专业人员提供理论指导,促进当今心理测量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测量;心理测量思想;心理测量思想述评

  【中图分类号】B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4)01-214-2

  一、中国古代心理测量思想的起源

  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心理测量思想。虽然在当时没有心理测量一词,也没有直接论述心理测量的专著,但是对于人的心理特点的测量的观念,在远古时期就已存在。例如,商周时的《周易》,以占卜的方式来预测自然界变幻无常的各种现象以及人的福祸与生死。战国末年的《礼记·学记》,其中提出:“知其心,长善而救其矢也。”意思是说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材施教这样才能“长善救失”。而这些论述,间接地揭示了心理测量的重要性。

  春秋时期的孔子不仅认为人的心理可以把握,而且可以具体“测量”。他认为人的心理是可以在言语和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只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便可以洞察一个人内心的秘密。

  战国时期的孟子认为“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里的权、度指的都是测量。孟子这种万物皆可测量、心理更可测量的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与20世纪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和麦考尔提出的万物皆可测量的思想相比,要早2000多年。

  汉魏时期的刘劭,写了一本人才学专著《人物志》,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心理观察的一条基本原理,即“观其感变,以审常度”,意思是说在心理观察中所得到的只是一定条件下行为的样例,它虽然不是行为的全部,但具有代表性(常度),可以对人的心理特征作出有效的推测。这与现代心理测量的某些理论不谋而合。

  我国古代十分注重知人识才,留下了许多这方面的材料和方法,有些方法就带有心理测量的性质,可以说是现代心理测量方法的雏型。例如,《庄子·列御寇》中提出了9种知人之法,许多古籍,如《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诸葛亮《心书·知人性》等所记载的都与《庄子》的知人法有关,特别是宋人所撰的《孔子集语》则完全抄录自《庄子》。此外,如先秦时代《吕氏春秋》所载的“八观六验”,汉魏时期的刘劭在《人物志》中提出的“八观五视”等等知人方法,都明显带有心理测量的性质。

  远在商周时代,我国就通过庠序培养,采用层层选拔和考课的方式选拔人才,这在古诗文中随处可见。到了汉代常常采用察举的方式,不仅有举贤良方正、孝廉,还有察举,并且每年或隔年还有随计吏入京举才以及自举的行为。汉魏六朝时期,流行品评人物的风气,由于没有现代测量手段和工具的支持,因此没有上升为系统的理论,但经验十分丰富,有时还和相术联系在一起。此外,还注重举止仪表的考察,采用面试方式,甚至由皇帝亲自主持面试(殿试)。我国古代诠选制度,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备的人才选拔制度,同时,所使用的方法也为世界考试和测量带来了巨大的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古代还萌发出带有娱乐、游戏色彩的心理测量的方法和工具。如唐、宋年间的叶格子戏、七巧板,清朝出现的“益智图”,用七块大小、形状各异的小板块可拼成上百种生物或实物图形,这种玩具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华容道”、“九连环”等智力工具,都以其巧妙的设计而闻名于世。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不仅有丰富的心理测量思想,也有设计巧妙的智力测量工具,是一份非常丰厚的文化遗产。但也应认识到,我国古代有关心理测量的思想、方法比较零散,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并且大都以定性考察为主,缺乏科学性。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